8、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资产泡沫破裂严重打击了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攀升,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大量银行倒闭。银行为了减少风险,防止出现流动性危机,纷纷收缩信贷。信用全面减缩,企业用于金融资产投资的资金骤降,由1987-1990 年的40.8 万亿日元,降至1991-1996 年的3.1 万亿日元(图14),进一步加剧了股市下跌。同时,资产泡沫破裂,贷款人资信状况恶化,外部融资更加困难(图15)。 作为企业两大重要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同时出现危机,企业融资严重受阻。1987 年至1990 年企业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分别为71.6 和45.2万亿日元,到了1991-1996 年外部融资降至20.5 万亿日元。企业不仅没钱投资金融资产,实业投资也大幅下降,由1987 年至1990 年的76 万亿日元,降至1991-1996 年的60.3 万亿日元。 股市泡沫破裂并不可怕,但由此造成银行体系危机和全面信用紧缩,并最终动摇实体经济增长才是日本经济进入10 年萧条的根源。 二、台湾泡沫—由台币小幅升值造成 1、在美国压力下,台币小幅升值和货币供应大幅增长 80 年代,台湾经济高速成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其中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占80%。美国认为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顺差主要源于低估本地货币,并出台《新综合贸易法》,其中的301 条款旨在对汇率操纵国进行报复,在美国的压力下新台币被迫升值(图16)。 1985 年广场协议后,美元兑日元大幅贬值,加大了台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当时台湾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了防止台币过快升值对当地出口产业造成打击,“中央银行”主动进行干预,大量购买美元卖出台币。台币虽然缓慢升值,但在升值预期影响下,进口商推迟付款,出口商提早出口,大量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干预政策并没有能够完全阻止台币升值,却造成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图17),岛内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图18)。 1985 年台湾外汇储备增加68.9 亿美元,1986 年和1987 年更达到237.54亿和304.38 亿美元,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长,三年货币增速分别高达51.4%、37.8%和24.4%。1987 年初,台湾“央行”不得不允许台币加速升值,由1987年的1 美元兑34.35 元台币,升值至1989 年底的1 美元兑26.16 元台币。 2、充裕的资金加上狂热的投资者推动泡沫不断膨胀 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导致台湾地区资金充裕。然而由于开放步伐缓慢,当地投资渠道缺乏,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80 年代初,台湾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住房价格保持在6-8 万元/坪。87 年到89 年是房价暴涨的三年,增幅分别为35.82%、94.51%以及41.81%,房价达到9.1、17.7以及25.1 万元/坪(图19)。 同样,股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个人和企业投身股票市场,活跃交易帐户数目激增,由88 年6 月的58.7 万增加至90 年3 月的460 万(图20)。同时换手率也由85 年的70%增加至580%,短期投机气氛浓重(图21)。85 年初股指为780 点,86 年底达到1000 点,之后开始加速上涨,87 年9 月股指超过4000 点,9 个月的时间股指上涨4 倍(图22)。受87 年全球股灾的影响,88 年1 月台湾地区股指暂时下挫至不到3000 点,之后迅速回升,88 年9 月达到8400 点。之后,资本利得税出台,股指又一次受挫,跌至5000 点。但由于政府调控不够坚决,没能有效挤压泡沫,反而更增强了市场预期,之后股指一路上涨,91 年1 月达到顶峰12000 点。狂热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股市已经见顶,甚至大胆预测股市将突破15000 点。 3、经济增速和企业利润下降,泡沫膨胀基础动摇 1986 年至1989 年是台湾泡沫经济形成和扩张期,期间股价年度涨幅分别达到124%、225%、219%和188%。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3 到4 倍,而同期名义GDP 仅仅增长1.3 倍。 股价地价持续大幅上涨,一方面吸引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部门;另一方面,地价攀升使得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增加企业建厂成本,削弱实业投资意愿。同时,台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劳动力成本逐渐上涨对依赖出口的台湾传统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台湾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带走了大量劳动力和资金。虽然岛内经济已经开始逐渐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型,但在90 年初还不够发达,经济转型出现断层。这些都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也动摇了经济成长的基础。 股票市场价格上涨已经逐渐脱离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从市盈率指标来看,89 年底台湾地区股市市盈率高达100 倍,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当时股市同样存在泡沫的日本也只有51 倍市盈率(图23);从经济增长来看,85 年至87 年实际GDP 增速分别为5.02%、11.49%和12.66%,之后开始下降,至90年的5.7%(图24);从企业利润来看,制造业利润销售比从85 年初约4.5%开始上涨,至87 年4 月达到7.59%的高位(图25),维持了两年高成长的企业利润开始出现下降。由于流动性过剩和信心过度,87 年经济增速和企业利润都已经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后,股票市场并没有立刻出现下跌,但其上涨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