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1、确定公司组织结构; 2、确定部门工作职责及工作活动; 3、确定各活动的工作流程和接口; 4、各流程之间的时间逻辑顺序及流向; 5、确定领导的需求; 6、编制、修订文件; 7、体系试运行; 8、最后再修订再完善。
二、设计流程之前各部门经理应对以下问题进行对照思考:
1、 部门的职责、各个职责需要进行的工作活动、各个活动的流程、各流程之间的时间逻辑顺序及流向、流程涉及的部门及人员(即接口)等。这样写工作流程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而流畅些。 这里没有考虑岗位职责,是因为岗位职责只须将各个活动进行组合就行。当各个部门的工作活动确定以后,那么每个岗位完成哪几个活动就构成了该岗位的工作职责。这是很容易的。 2、 各个活动和流程需要使用和涉及的文件、流程及表格等。 3、 任何制度、规范、流程的可操作性最终都是由各种工作记录和表格来体现的,同时也需要从这些表格中获得该文件的执行效果和数据。所以,所有编写的文件最好都要设计表格,即将文字条款表格化。
三、关于编写、修改流程、文件的原则 1、可执行/可操作原则。 任何制度、流程、文件都是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的,那么,首先编写不必追求完美。与其放一大堆十分完美但不能执行的文件在那儿,还不如先将必须执行和可执行的东西写成文件先执行,现阶段执行不了的和可要可不要的尽量少要或不要。另外,就是前面所说的,尽量将文字条款表格化。
2、
有利于员工工作、有利于公司管理、有利于公司收集决策信息。 就象锁和防盗门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一样(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靠制度管员工是管不死,更管不好的,所以我们在制订制度和流程时应侧重于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制度应规范事而不是规范人。 3、
成本可控原则。 任何一条制度和流程都需要公司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都会增加公司的成本。所以流程控制要适度。 4、
接口流畅,前后一致。 每个人的工作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同事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的,都会涉及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所以文件或流程应明确这些工作接口的输入和输出及其职责,并且要保证同一流程在不同文件中的一致性,上下游流程之间的一致性。 5、
数据有效性原则。 为什么很多企业专门请了专业的咨询专家来做流程改造,帮助建立企业的管理流程体系,但效果都差强人意呢?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咨询专家们经常关心整个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要推行这种系统必须先做流程改造,但事实是科学的东西却不见得真正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导致这种改造风险很大。 工作活动、活动的流程,活动与流程之间复杂的接口,这三者构成一个立体的体系,我们的企业就依赖这个立体体系的规范来运作。我强度这个数据的有效性就在于,通过我们整个制度、规范或流程体系所提供的数据必须是企业所需要的。一方面他必须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另一方面,它还应有对这些数据有过滤功能,对不同的级别提供不同的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