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民国时期流传至今的歌曲并不多,但《送别》是一个例外,这首歌词清丽悱恻、意境深远,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词作者李叔同,也就是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同样具有这样的力量,他的力量来源于诚敬:他激赏一切充满生命的力量,却单单忘了自赏。 身为世家公子,无意科场;身为艺术家,方正冲和;身为法外僧人,一愤为国难……处处认真,却处处透着不安分。 矛盾就是悲剧,这出悲剧写的是一个西西弗式的神话:他难以忍受不圆满的状态,追寻,放弃,再追寻,再放弃…… 这个神话的开端,是儒家的一句宣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说白了,弘一法师出家,外佛内儒。 法师的出家比自己原来的计划早了半年,理由是朋友的一句话:你穿着出家人的服装而出家,不如作了和尚,倒干脆!朋友只是一句气话,法师却当成了棒喝,提前剃度。这个“干脆”,不仅仅是让自己的皈依更彻底,也是与自己内心郁结的苦痛做一个了断。不过,只是了断内心的苦痛。 俗语说,江湖为江山一隅,所以,豪杰草莽也有社会担当。在弘一法师的眼中,庄严佛国也是江山一隅,可成圣成佛(证菩提),对现实却不能没有慈悲心。所以,他“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不用外国货,念佛不忘救国……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大师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留下四个字的绝笔“悲欣交集”,然后继续念佛,直到三天后圆寂。 尊荣富贵,乃至亲朋骨肉,如昙花,如梦也如电。这“悲”,也有如梦中啼哭,是虚空之悲;而欣,却是真欣,往生西方,成就正觉,即使空幻如此,也值得欣喜,这一次,法师是彻底大悟了。可见,修佛者担当儒者的责任,也能得证大果。 神化法师的人,恰恰忘记的是他的诚敬,他的入世之心。 年轻的画家访问法师,在山上见到豺狗依人,不禁惊叹法师佛法精妙,能感化猛兽。法师对此莞尔:猛兽被猎人的陷阱困住,我救他,他才亲我。 佛法修炼要勇猛精进,懒人,庸人不知,就附会神明。其实,法师的成圣之路,坎坷,曲折,为那些不安分的念头,不惜任何代价,为发菩提心,刻苦坚忍…… “二十文章惊海内”开幕,“悲欣交集”剧终,吴桐蜀丝的嘈嘈管弦中,一朝拂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这种巨变让人唏嘘。非要总结的话,还是八个字最为恰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