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相对拥有“资源比较多”的员工喻为“富员工”,而相对“资源不足”甚至很少的员工喻为“穷员工”。 当然,“富员工”和“穷员工”的泛指还不尽这些。还比如:一个成长环境一直不错的员工和还“没见过世面”的员工,或者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和一个来自农村的年轻人相比,前者常以为,小事情何必那么认真干,后者是看到一丝希望,便想办法在此突破;一个高学历的员工和一个相对学历较底的员工相比,总是发现前者不愿沉下去工作,认为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后者便想这就是起点;那些已经获得过一些成绩的资深人士和还没有经验的新手,前者获得一些成绩后就止步不前,做人做事的态度都变了,所以后者往往很快将就能其超越;能力较强的“聪明”员工和能力相对弱的“愚钝”员工,前者总是在心里想其实这个能力我是有的,后者则会努力表现,把“愚钝”这个帽子扔掉。 “富员工”为什么会失败? 或许是因为“富员工”先前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其实获得“成功”不用那么费力,在他们的印象中,“实干”就是一种苦力,是一种比较低廉“付出”,就如同你让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硕士生一家一家地去拜访客户,他会认为你们把销售工作搞得太低廉,说:“销售又不是卖体力的。”或者你给他们一些训练,他们会认为你是在故弄玄虚,是没有必要的。他们想象的都是富丽堂皇的的建筑,和潇潇洒洒空中飞行部队。他们“下乡”来干活,不是想创造什么,而是求明星型的体验式工作。他们往往会说其实这些我都懂,但是我缺乏实际体验!于是他们养成了任何事情都是镀金式的工作,这种镀金式工作方式会让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停留在面上,可怕的事是他们以为已经下过水了,并亲眼看到的“冰山的一切”,可是对于“冰山”的真实面貌却永远无从得知了! 或许是因为“富员工”已经拥有资本,他们不再为“生存”而拼搏,所以他们会好好地“生存”着。有时候他们也想不通,怎么没有先前那么有力量了,想不通是什么限制了他自己。可是看看身后的“靠背”,还是不自觉地靠了上去——既然有,又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为什么不靠呢,而且只是稍息以下。一开始他们不会“靠”得太久,可是后来他们探头看看还有好多人还在“后面”,休憩的时间长一点点也没什么了,于是在“温水”里心安理得着。再说“成功者”就得有成功者的样子(面子和感觉),久而久之占据他们脑海的只有过去的“壮观”,或是现在的“拥有”,而对未来已经是没有空间去想了,只是朦胧的好像还存在着了! 而“穷员工”,也许没有选择没有等待,一做就得做好,因为他们知道或许是没了下次。或许是他们“太穷了”,资源必须节约着用,所以一点时间、一些支持、一次机会,他们都视如珍宝,运用到最佳。他们不敢潇洒地想我得去体验”,因为没有成本去“体验”,只能想着抓住机会去“实践”;他们也想往后“靠一靠”,可是他们能清晰记得未来目标,它有莫大的引力将他们吸得只得前倾,后靠不住。他们感到差距太大了,所以总会觉得付出的还不够,获得的也还不够。缘于对资源渴望的投入代替了对资源挑剔的浮躁。他们尊重每次“机会”、每滴“资源”、每个“贵人”,这也许是“迫不得已”,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惯。 一定会有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说:按你这么一说,我们的工作可难做了,因为我们总不能专门挑谁的学历低?总不能招来的都是形象差的,而驱赶形象好的?完好的人不用,专用有缺限的人?专门去寻找失败专业户,放弃一个有过成功经验的人?其实我的用意在于希望管理者重视这样一个事实,一起探讨去如何“管理”它。纵然现象很复杂,但是企业用人的高标准一定是不能放弃的,这是原则,否则企业就不会上台阶,往前走。 让你的员工都富起来 第一,我们不仅仅要去关注员工“逆境商数”还要学着研究研究员工的“顺境商数”。“富员工”分两种,一种是他们“先天”已有的,就是我们要不要开门让他进来;另一种“富员工”是我们“后天”培养出来的。所以,判断出员工的“顺境商数”,就可以选用其“顺境商数”和其“富有程度”相匹配的人作为企业的员工,否则就要慎重录用“富员工”。日本松下集团,从创办之初起即提出只用中等人才,因为中等人才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发挥最大的潜能,以80分的水平干出100分的成绩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