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学术生态初露端倪 电视媒介真正意义上染指学术、传播文化思想、开创“讲坛”的先河是1999年7月11日,湖南经济电视台余秋雨的演讲《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这种现场传播学术思想的传播新样式后来演变为湖南卫视的《千年论坛》,成为独立栏目。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节目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孕育、催生了一批电视学术论坛节目。随后,《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名家论坛》、《东方大讲堂》、《世纪讲坛》、《人文讲坛》、《开坛》等讲坛类电视节目纷纷涌现,其中尤以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颇具影响。至此,由《千年论坛》、《世纪大讲堂》、《百家讲坛》作为中坚力量架构的电视学术生态图景最终成形,并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文化传播形态。 “谈话”与“课堂”交替以传媒方式言说知识 电视学术讲坛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人文历史、当下的经济民生和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3个方面。从栏目形式看,讲坛节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按“课堂”的方式来操作,《百家讲坛》是典型的范例。其实,这种形式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因为没有主持人,主讲者一方面是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还必须担任主持人的角色。我们知道,电视栏目是一种高度人格化传播的视觉形式,它的灵魂是主持人,没有主持人的栏目注定无法成为品牌。还有一类走的是谈话节目的路子,绝大多数电视讲坛都是这样来操作的,这样一来,节目的娱乐色彩要更浓一点,专家不是主持人,而是嘉宾,讨论的区域相对要开阔一些,要更生活化一些。之所以把这些栏目归结在电视讲坛的名目下,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节目主角的身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而不单单是媒介人物。专家学者唱主角,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好比“独角戏”。 电视学术讲坛的成功首先在于它契合了社会文化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心灵慰藉的需要。 在变革时代,人们的心理不适接踵而至。人们渴望归属、渴望慰藉、渴望安抚,这是现代社会大众的共同心理需要。 另一方面,电视学术讲坛的成功还在于它采用了传媒的方式来言说知识。以《百家讲坛》为例,制作方在节目内容、形式、营销各方面的成功策划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从2001年开办以来很长一段时间,《百家讲坛》都默默无闻。从“清十二帝疑案”开始,《百家讲坛》在言说方式上有了清晰的定位:在选题上更多选取贴近观众感兴趣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制作上突出影像视觉性;主讲者在叙述的时候,精心设置悬念,把知识故事化,而听故事,是大众的本真需求;更重要的是,采取系列讲座的方式,让一个主讲人连续讲,改变过去一个主讲人只讲一次的做法;加大前期策划与后期运作的力度。显然,这是把《百家讲坛》当作一个言说知识的品牌来加以经营。 另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观众对电视学术讲坛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媒介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电视讲坛使专业化的知识重新面向大众,获得了较高的社会信誉度,同时它在商业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众对这一类节目的欢迎是从关注开始的。事实上,在《百家讲坛》之前,就算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也就是说,人们还没有看这类节目的习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与其说是一种内在需求,不如说是被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从众心理促使人们去关注一些新的东西,之后,就沉淀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需求。 “新说书运动”与传播传统文化 有学者把这种电视讲坛现象称为“新说书运动”,它就像是一种传统说书借助新媒体的复兴。借助电视媒体的文化学术讲坛,赢得了广泛的受众,《百家讲坛》在客观上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是不错的事实,“电视讲坛热”的背后彰显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困境。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缓慢的、长期、常常毫无利润可言的过程。但是电视讲坛的出发点是以文化的名义来进行媒介经营,故而它的运作方式完全是商业化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电视讲坛栏目,与《百家讲坛》相比更等而下之,采取娱乐化的操作方式,在主持人和嘉宾的嬉笑欢娱之间,文化被稀释了,成为噱头。 电视学术讲坛对于当前文化生态建设的意义 电视不是学术平台,而是一个公共资讯传播平台。学术是对专业问题进行探究、推论、辨析、质疑和驳证的思维活动,电视媒介显然不适合完成这样的思维活动。如果认为电视学术讲坛类的节目,可以承担起再造传统价值观的职能,那么这种期望太高了。但是电视作为影响最为广泛的现代媒介之一,电视学术讲坛应在公共文化空间的营建中有所作为,是否可以突破消费主义的牢笼,做出一些大胆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学术论坛对大众的文化普及意义应当是肯定的。 但在用媒介言说知识的同时,也要警醒一些不良倾向。首先,要防止“知识谬误”。知识通过言说方式的变换从“学术场”转移到“新闻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可能被改造,有时甚至面目全非。如此一来,电视不再是公共文化重建的平台,而变成一种对学术进行颠覆的媒介暴力。因此,电视媒介应该提高专家登上讲坛的“入场资格”。当然,这种入场资格除了学术建树、资历以外,更多地考虑其在公众面前言说知识的能力,但在专业上,一定要严格把关,哗众取宠或许能谋取一时的利益,但对电视讲坛品牌的长期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还要警惕学界和媒介“互搭梯子”的把戏。知识分子上电视有助于公共文化的重建,但随着现代媒介影响日益扩大,出现了借助媒介谋名牟利的所谓的“电视知识分子”。警惕“知识谬误”和“互搭梯子”现象,这不仅是出于对知识与学术的维护,而且对电视讲坛节目的发展也很有裨益。因为公共文化的传播是电视讲坛类节目品牌的灵魂,必须尽心维护,以此为基础,如何在知识选题、节目形态、言说方式和经营策略上有更多的创新,需要业界做出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