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投行名人录· 李晓春与荣正的"二次创业"

[复制链接] 2
回复
165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7-22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10日,这对李晓春和荣正咨询来说,都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1993年的这一天,李晓春迈出清华校门,投身刚刚起步的中国证券市场。1998年的这一天,荣正投资咨询公司成立了。

    2003年的这一天,荣正咨询宣布要进行二次创业。而此时,荣正的领军人物变成了两位:董事长郑培敏和总裁李晓春。

    十年职业路

    虽然是空降兵,但是李晓春担任总裁一职却不突然。在业界,李晓春早就是"腕"级人物。

    1993年,加盟国泰证券没多久的李晓春被派往北京,与另外两位同事组建当时国泰证券的证券发行二部。

    回想当时,李晓春说:"当时,国泰证券在上海、北京、深圳都有证券发行部,但证券发行二部的业务量几乎占据了国泰证券发行业务的半壁江山。"

    证券发行部主要的工作是有关企业股票的发行与上市,有时也担任企业收购兼并的财务顾问。

    1995年元月,一家民营企业有意收购北方一家港口企业的控股权,并委托当时的国泰证券担任财务顾问,李晓春就成为了具体的"操刀者"。

    收购方找国泰证券来担当财务顾问事出有因,他们收购的想法虽然很强烈,但当时资金实力有限,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希望大券商国泰能够提供融资的帮助。

    这就要求财务顾问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一整套完备的收购方案。由于杠杆收购在中国还不多见,要求财务顾问提供这一功能的,还从未有过。

    几方协调,几番磋商,国泰证券同意为收购方提供过桥融资安排。也就是说,收购方只出了全部收购资金的一半,就获得了该港口企业31%的股权。虽然这部分股权全部抵押给了国泰证券,但收购方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该港口企业的控制权。

    收购方入主后,为该港口企业注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强。半年后,收购方功成身退,成功地把股权再次转让。此单业务为国泰证券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财务顾问费收入。在中国投资银行购并业务中,这是最早的一个大单,也是第一例有财务顾问参与的杠杆收购。

    因为业绩出色,李晓春在公司里的职位也一路升迁。1999年,国泰与君安合并,李晓春出任投资银行三部总经理。经过多年演练,他对企业融资(主要是股票发行与上市业务)已驾轻就熟。由于通道制的存在,企业融资业务很少能有创造性,也很难比试出券商的实力,他渴望新的挑战,做一个真正的投资银行家。

    在美林、高盛,收购兼并的业务收入占到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近50%,而对于国内券商来讲,这一业务收入占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10%,占证券公司总体业务收入的比重更是不到1%。

    李晓春很想突破这1%,但是毕竟业务份额太小,收购兼并对大券商来讲无足轻重。

    "人总是想突破,想有所改变",李晓春决定加盟荣正咨询,让荣正这家以股权激励著称的"投资银行精品店"里增添新的拳头产品,即财务顾问业务。

    荣正的"空降元帅"

    虽然在荣正办公还只有几个月,但"精品店"里已经有很多新老顾客惠顾了。

    李晓春说,荣正正进行着第二次创业,自己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可以与荣正的原有优势进行互补,全方位为客户服务,从而培育荣正的核心客户群。

    "以前荣正在股权激励方面的客户,也会产生收购兼并的愿望,而我们正好能够提供这些服务。"李晓春这样诠释他与荣正之间的"水乳交融",称两者结合在一起,在一些特定的服务领域,比券商更有竞争力。

    身为荣正总裁,却很少能够在办公室看到他的身影。与客户见面,与各中介机构沟通,与团队伙伴商讨项目,他似乎比以往更加忙碌了。

    荣正的董事长郑培敏说,新总裁的来临,将有助于荣正实现第二次创业,也就是从"人力资源资本运作"向"广义的资本运作"转变,通过内在的业务延伸与外在的"融资"和"融智",秉承"专一、专业、专注"的精神,从MBO策划向收购兼并顾问的一线机构转型。

    在业务转型之外,李晓春的到来,让荣正开始摸索适合咨询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

    "投资银行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对荣正来讲,如果不能留住人才,也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郑培敏表示。

    虽然在法律上荣正仍然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但在实际操作中,荣正着手建立起合伙人队伍,把业务骨干吸收到合伙人队伍中。

    虽然咨询公司推行合伙制在国内十分鲜见,但李晓春和郑培敏均认为这是一种趋势,是适合该行业的一种趋势。

    创立本土投行品牌

    "中国的收购兼并业务刚刚起步,荣正要打造本土的投资银行品牌。"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士,李晓春对这一行业有着深刻的感悟。

    他常常这样说服他的客户:"假设某种产品的市场容量为100亿元,某一企业现在的市场份额是30%,如果它投资新项目扩大10亿元的生产规模,那么该产品的市场总供给就达到110亿元。由于供应增加,该企业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按预期上升至40%,而只上升至37%,由于该产品的总体供应量加大,可能会打破原有的供需平衡,利润率也会下降。相反,如果用相同的资金去收购相同规模的项目,那么市场份额就同步上升,利润率却可维持不变。"

    简单的例子,却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原理。李晓春认为,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必定会迎来一场收购兼并潮,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中。因此,财务顾问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不过,让他在业内驰骋多年的利器,并不是这些理论。

    做业务,首先是做人。李晓春说,一个好的财务顾问,必须是让企业及企业家信赖的。惟有这样,企业家才可能把最核心的战略构想全盘托出,财务顾问也才能给出最优化方案。"收购兼并业务是浮躁的证券行业中最需要沉住气的一块业务,来不得一点急躁。"他说,收购兼并的方案往往要替客户贴身定制,需要在对客户充分了解和双方信任的基础上,才可能完成。所以一单业务,掐头去尾,顺利的话也要一两年的时间。如果当中出现偏差,很容易前功尽弃。如果"售后服务"或者"产品"效果不好,往往会影响更多业务的开拓。

    相比而言,他觉得"小公司"可能对客户会更尽心一点,双方的沟通也更容易。他甚至预言:就收购兼并业务而言,荣正的业务量可能会超过一些大券商,成为国内一流的投行品牌。这样,在证券业全面对外资开放的时候,也有了竞争的利器。

    经过5年前的"一次创业"后,荣正在2003年踏上新的征途,开始了"二次创业"。经过了10年磨练,李晓春也重新规划了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对荣正来说,从股权激励到收购兼并,是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李晓春来说,渴望人生新高峰,加盟荣正就是他很自然的选择。这两者在2003年的春天交汇到一起,既是一种机缘,也是一种必然。

     

(《上海证券报 资本周刊》 记者 郑晓舟)
沙发
发表于 2005-4-4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兄弟2000多分,离我太远了

板凳
发表于 2005-4-20 13:32:00 | 只看该作者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40%和37%的例子,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