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社会责任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一)规避危机,赢取利益 古代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道:“长兄最好,中兄其次,我最差。”原因就是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扁鹊治病,治病于病情危重之中。企业社会责任之于危机管理就是治危机于无形,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研究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知名企业,多以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坚持不懈地承担社会责任为这些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环境,使他们能长期获的政府、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的肯定与支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品牌的高认知度、高美誉度和高和谐度必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美国默克制药公司,连续7年荣登《财富》最受尊敬公司榜首,连续6年入选《商业周刊》50强排行榜,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利润收入排名前15位。 默克制药的辉煌成就与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持之以恒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是分不开的。默克公司的经营目的“用医学上的创新造福人类”与 “赚取丰厚的利润只是圆满完成使命的附带结果”的经营理念均彰示了该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最大限度的承担社会责任,造福人类。其社会责任实践更是揭示了该公司成功的全部秘密——对全球问题和人类进步负责。 20世纪40年代前,肺结核曾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并且,人人谈之色变。1943年,默克成功开发出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链霉素,并很快投资生产。当默克得知战后的日本受到结核病的侵袭,苦不堪言,主动将链霉素引进日本,消灭了肺结核。因为放弃了专利权,默克当时在日本没有赚到一分钱。但几十年过去后,默克制药却成为日本最大的美国制药公司。 在非洲、拉丁美洲及一些亚洲热带国家,有上百万人感染了一种病——“河盲症”,这种疾病是由于大量的寄生虫在人体组织里游动,最后移到眼睛,造成令人痛苦的失明。一百万个顾客是规模相当大的市场。作为业界的翘楚,默克很快研制出能够有效治疗“河盲症”的药物。当了解默克到病人根本无购买能力。默克放弃了赚钱的计划,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免费将药品发放给病人。当得知借助当地政府原有的医疗系统很难把药物发到病人手中时制定和实施了一个 “美迪善”计划,直接参与分发的工作,并积极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世界银行、慈善团体、当地政府及地方医疗机构纷纷加盟此计划。“美迪善”使数百万病人获救,默克也因此而成为业界最受尊敬的公司。 默克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超越了民族仇恨、种族偏见和国家界限,造福于人类,其意大气磅礴,虽不直接求利,但利润却随之而来。此案例恰好印证了一些调查研究的结论:那些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通常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能成为社会上最赚钱、最成功的公司。 (二)减少危机损失,降低管理成本 危机爆发后,损失不可避免。负责任的企业和不负责任的企业用于危机管理的成本是不同的。负责任的企业因爆发危机的概率极低必将大大降低企业对于危机管理成本的投放,并能在危机处理爆发后用最短的时间平复危机而降低损失。只重技巧而不负责任企业因危机频繁,必然在危机管理上投放更多的预防和处理费用,有时还要面对万劫不复的毁灭性打击的最高社会成本。在危机管理上投入过多资源必然导致企业管理成本上升,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期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有效地规避自身引发危机的同时,还能让企业抵御外力诱发的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甚至将危机成本转化为一种新的投资。美国强生公司泰伦诺尔危机就是由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诱发的,在处理此危机时,强生公司遵循“首先保护人身安全,然后才是财产”企业固有的价值理念,不惜花巨资收回所有可能有问题的药品,并花50万美元向有关的医生、医院和经销商发出警报。并在证明药品本身没有问题,而是人为下毒的前提下,强生公司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斥巨资为药品研制、更换安全装置,当时许多业界人士认为此举实属多此一举,但该公司因倡导无污染药品包装,引领行业包装新标准的行为,使其在危机中声名雀起,在最短时间内战胜了竞争对手,其危机成本收益率可能是最高的。
而不负责任的企业在危机中可能丧失全部消费者、遭受破产倒闭的惨重损失。在2004年11月 “巨能钙双氧水”事件中,巨能公司面对危机,迅速采取了公关措施,包括积极配合媒体问询,举办新闻发布会主动与媒体沟通,公司高层频频在媒体中露面等等,从危机管理的流程上看,巨能公司做到了反应迅速,举措有条不紊,而且在面对媒体的时候,巨能公司准备非常充分,有问必答。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巨能公司在危机中却没有恪守一个作为公众爱戴企业的“本分”——企业社会责任。一系列无社会责任行为:状告媒体,强词辩解,说谎,谴责竞争对手,回避问题,激起了媒体和消费者的不满,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从11月18日危机爆发到12月8日危机结束仅短短20天时间,但当巨能钙产品全面重新上架却已无人问津,此时巨能公司的损失已难以计算,但它最大损失应是永远失去了消费者对它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