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汽车业] [转帖]四面出击 本土汽车的可持续战略在哪里?

[复制链接] 0
回复
6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0-9 15:0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有利弊

    选择技术驱动成长(PathI)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始终投入较多研发费用,进行整车制造、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相关领域的自主研发,逐渐成长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2001年至今,奇瑞每年的研发投入均占总销售收入的10%~15%,超过跨国汽车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比例(3%~5%)。

    随着技术实力日益增强,此类企业的出口、代工业务将逐步成长,还有可能成为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稳固的技术基础和良好的市场业绩将促使企业的品牌认知度逐渐提升,直至能与跨国汽车企业相抗衡。

    而选择品牌拉动成长(PathII)的企业,重点放在自主品牌建设上,在营销、渠道等方面投入较多资源,在技术研发方面虽然也有投入,但普遍低于跨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2006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的营销投入约占总销售收入的3%,而研发投入仅占总销售投入的1.7%。2006年,比亚迪凭借“精准营销”策略,实现比亚迪F3年销售5万辆,并获得“2006中国营销”大奖。

    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此类企业的品牌成长缺乏上升动力,难以将品牌提升为能与跨国公司竞争的高端品牌。因此,一旦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采取降价策略,多数依靠低价营销取胜的中国企业将失去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选择革新式成长(PathIII)的企业,通常都为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具有雄厚的技术、资金和营销实力,因此普遍采取直接推出中高端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直接竞争的策略。

    但由于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一旦企业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领域出现瑕疵,企业所推出的新品牌很有可能遭到挫折。2002年8月,华晨汽车推出定位中端的自主品牌“中华”轿车,定价16.98万元,试图将其打造成为领先的自主汽车品牌。不过由于产品质量不稳定,售后服务不佳,“中华”的市场口碑和市场消费信心受到较大损伤,2004年总销量仅为1万余辆。这说明此类成长策略本身存在较大风险,对企业本身在技术和品牌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选择品牌拉动路径(PathII)的企业由于忽视技术,将品牌作为优先考虑,这将随着跨国汽车企业降价、加强渠道等行为而迅速失去竞争优势。同时选择革新式成长路径(PathIII)的企业将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只有拥有一定技术和品牌积累的大企业才应考虑沿此种成长路径。

    因此,本土汽车企业应更多选择技术驱动的渐进成长路径。品牌必须有技术作为支撑,不能一蹴而就。选择技术驱动路径(PathI)的企业,随着技术的升级将最终带来企业品牌的提升。

    在进行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过程中,本土汽车企业应更为理性、冷静地对待这一过程,将重点放在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上。同时基于企业自身条件和力量制定战略并逐步发展,避免过分依赖政府力量。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