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7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中,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超过美国石油业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跃居榜首;另外,2006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富豪榜,国美老总黄光裕以180.9亿资产位居首位。 世界500强之首和中国2006年首富同出自零售业,也从特定层面反映出跨国零售业巨头的强大实力及中国零售业的蓬勃生机。此外,由于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诸如超级市场、专卖店、专业店、百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网上商店等多种业态形式发展迅猛,这些业态根据自身不同的优势、市场定位、销售链等将进一步占领零售业的多级市场。可以预见,一场外资、内资、多业态、多层面的“群雄逐鹿”时代已经来临。 从数据看,2005年以来,批发零售业持续成为外资在华投资的热点。2005和2006年,外资在批发零售业上的投资项目数增幅分别较上年增长了53%和79%,投资额的增幅分别较上年增长40%和72%,成为所有外资投资规模持续上涨最快的行业。 因此,必须看到目前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格局是由并购转向竞争与合作共存,各竞争主体正经历着激烈的并购、淘汰和合作。任何零售企业,其最主要的竞争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及增加利润。在严酷的竞争中,由于市场定位、采购渠道、店位分布、便利性、消费心态等都不尽相同,使各种零售业态都有其特定的市场优势与区位优势。在某种程度上,零售业是“以规模制胜”的,这也使起步晚、规模较小的零售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危机,使整个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与复杂。 零售业的竞争其实是一个选择过程,即根据市场变化而选择不同的策略、机会、目标等要素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博弈问题。我们可以把零售业的竞争看作是由经济因素(市场环境、消费需求、供货渠道、资金、价格、竞争手段、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场饱和度、市场品牌等);政治因素;人文因素(消费心理、民族文化、人口结构等)所制约的由各业态竞争主体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最佳策略组合以战胜对手,在特定竞争博弈中取得尽可能好的竞争结果的博弈活动。 从具体的竞争业态主体来看,虽然各竞争主体都具有其在各种不同的竞争业态中所共有的各种优势,但由于各“子参与者”要素集合如管理经验、市场进入早晚、资金规模、店面分布规模、品牌影响力等都有所不同,就导致了相同业态中不同竞争主体的不同市场态势与地位。而成长型的零售竞争主体要想在零售博弈中突破现状,就必须善于利用各种参与要素,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各种条件,实现某种形式的非对称博弈,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可以预见,中国零售业必定要在激烈的竞争与博弈中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未来3~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的零售市场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企业手中。这并非危言耸听,由于跨国零售企业具有品牌、人才、营销技术、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竞争优势,给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况且,跨国零售集团已从适应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实现了连锁式的遍地开花,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但本土零售企业也有相应的独特优势:例如,门店位置与销售网点密集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占领三线城镇与农村市场优势、国家政策扶持优势、善于学习的优势、浓厚的本土文化优势。 关键在于,一是政府要加快相关立法,规范零售竞争行为,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同时,政府还要在资产重组、税收、物流配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快本土零售业的资本整合,培育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实现“以强制衡”。三是本土零售企业应建立以满足顾客多元需求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要紧扣本土文化,发掘传统品牌和创立新品牌的知名度,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华纳入企业文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