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事件性新闻中的叙事技巧
1、以“关联信息点”为触角扩大有效新闻覆盖面 翻开军队报纸,见诸报端的非事件性新闻,尤其是公告式新闻大多采用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写法未尝不可,只要信息来源可靠、有权威性,就能一气呵成。面对题材严肃、政治性极强、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的新闻题材,大多数记者易犯的通病是往往只关注领导讲话和政策条文本身的信息,不关注与讲话精神、政策文件密切相关的普通官兵或故事,把新闻报道当成材料来写,使得稿件信息单一,平淡寡味。 “华体”新闻要求报道信息忌单一,传播手段忌直接,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关联信息”的“点”(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人物故事)来深化新闻“主信息”(主题)的“面”,从而使新闻内容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2、选取合适的人与事作为新闻切入点 耳熟能详的军事报道大多用“记者从某部获悉”、“近日笔者在某部发现”等字眼作为开头,文字生硬,笔法老套;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不符合受众接受心理。“华体”新闻通过在导语部分展示新闻事件所涉及到的活生生的人物或故事,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之叙事方式上营造的情感张弛,成为一种美妙的节奏,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起阅读兴趣。学者李希光认为:“新闻记者的核心任务是做好邮递员,准确无误地传送信息。但是,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仅仅是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渗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 而好故事的核心就在于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新闻人物。在新闻作品中,最难采写的是一些没有新闻价值的普通人的故事,而在军事新闻中,普通一兵的故事恰恰是广大基层官兵真实生活的缩影,透过他的故事,读者可以了解他所代表群体的生活状态,浓缩部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反映基层部队存在的某种现象和问题,折射部队党委先进的工作经验,等等。“一滴水足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同样,普通一兵的故事不仅是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贴近基层官兵心声的表现,其报道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因此,选材上就要注重个体与群体特征的“同频”,并将整个人与整个部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联系起来,方能引起读者阅读时的“共振”效应;谋篇布局上,要注意将人物活动置于社会背景和部队建设大背景之中,增加人物的时代厚重感,让人物形象丰满;人物关系上,应通过这个人引出更多的相关重要人物,推动新闻主题的过渡与呈现。 3、紧扣新闻主题控制叙事节奏 节奏本来是音乐上的一个术语,它表示一种连续而又有间歇的运动。“华体”新闻强调通过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严谨的框架贯穿始终,掌握有效的“关联信息点”,精心设计出具有悬念的故事化导语,这仅仅筑牢了“华体”新闻大厦的根基。然而不少记者由于急于求成,常常疏忽了对新闻过渡及主体部分的节奏把握,导致“华体”新闻头重脚轻、仓促平淡,让人意犹未尽。众所周知,受众对于平淡无奇的文字内容是极易疲倦的,同样叙事节奏的快慢如若处理不当也容易引发“视觉倦怠”。 “华体”新闻叙事性的导语常以人物为主,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本身就是一种节奏,应该让它们得以凸显,让受众的情绪紧跟着人物命运的高低起伏推进叙事节奏,而以事件为主的叙事性主体部分,也应随着事件发展进程本身的轻重缓急、强弱快慢形成或风平浪静或狂风骤雨式的节奏。 最后,把握叙事节奏不容忽视的细节是,一篇优秀的“华体”新闻是具有对称美的。它既要有引人的导语、平稳的过渡、丰满的主体,也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华体”新闻从悬念开头平稳流畅地过渡到新闻高潮,结尾呼应篇首则避免了传统的说教式拔高和空洞的政治口号,在军事新闻的写作中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