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递书] [转帖]读《尉缭子》记

[复制链接] 0
回复
8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9-27 07:0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尉缭子》起于一个签名档,谓“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当时读到这个句子,推开“兵书”的语境,至少能读出儒家的两种处世心态,一方面如孔老夫子要以礼为上,“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另一方面又有《大学》中“修齐治平”的儒者之气。
 
奈何尉缭并非儒家,而是在兵家和杂家间游离。纵观《尉缭子》,言为将治兵、攻城略地,也谈为官建制、文武治本,兵法和为政融于一体,通篇基本都有穿插,很难辨清其到底为兵家还是为杂家。难怪,后世如唐代魏征把它编入了以“偃武修文、治国安邦”为旨而编撰的《群书治要》中,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并列,而北宋则把它列入了《武经七书》,与《孙子》《六韬》《三略》并为当世武举和武学的官方制定教材。
 
《汉书·艺文志》在“杂家”和“兵形势家”中同时归录了《尉缭》。班固称,杂家“兼儒、墨,合名、法”,长于议论王治国事,但又理论漫衍而不成体系。司马迁也认为,杂家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按此,《尉缭子》杂家行迹确实很浓。
 
《尉缭子》成书于战国后期,通篇来看,杂糅儒法等各家观点之处颇多,开篇即言“刑以伐之,德以守之”。在讨论战争和仁义时,既有“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兵不血刃而天下亲”之说,继承儒家的行王道、施仁政,也有“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的法家思想。整军治兵上,则更多偏向法家,而农耕、行商等方面,则都有间杂。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