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IT业] [转帖]中国IT设计向暴富说“NO”

[复制链接] 0
回复
67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9-15 12:2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IT设计战略饥渴的大背景下,一些中国IT企业呈现出来的对设计的追求,是一种要求迅速致富的畸形心态。一夜暴富能不能让企业变成真正的贵族?

一款叫好又叫座的酷产品是怎么诞生的?一个企业怎样才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一拨又一拨的客人。两年。

有的客户说:“我来是想找一个美工,画点图。”有的问:“能不能给我做一个像iPod一样好卖的产品?”

贾伟是洛可可工业设计公司的总监,他告诉我们,这两年来,每次见客户,他都必须先上一节“工业设计普及课”,告诉客户什么是工业设计,什么是产品设计。

在iPod风靡全球之后,贾伟说,他遇到的要求“给我开发一个iPod”的客户越来越多。

在中国IT设计战略饥渴的大背景下,中国IT企业呈现出来的对设计的追求,是一种要求迅速致富的畸形心态。

败将之鉴

对工业设计接触较早的行业是家电业。但在工业设计界,家电业广为流传的工业设计的例子却是反面的。

2001年10月,顾雏军在收购科龙后,为了突破企业形象,提出开发儿童用的冰箱。设计部门询问了一些家庭主妇后,认为儿童冰箱放在儿童房间里不合适,冰箱很大,让儿童天天吃冰淇淋也不好。

但顾雏军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坚信儿童冰箱是最好的市场,总共投资5000万元去做这一个产品。在向市场推出了熊猫、企鹅、小狗等各种形象的儿童冰箱后,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却惨遭失败。

另一个令人心痛的例子是国产手机。

依靠设计取胜,曾经一度是TCL手机在巅峰时期的口号。在抓住刚富起来的国人对手机的精神需求和功能需求之后,铺天盖地的营销给TCL手机带来了令人称羡的业绩。2003年,TCL手机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94.5亿元,手机业务成为TCL集团盈利主力。

然而,随着国际品牌大规模地进入到中国市场,并纷纷降低价格,当时的TCL手机领军人万明坚再也无法依靠设计挨过手机业的寒冬了。2003年,TCL手机的质量开始出现问题,返修率一度高达40%;2005年第一季度,TCL手机净利润从2003年7.82亿港元,滑落到亏损4.6亿港元;2006年第一季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中,一度叱咤风云的TCL手机连前10名都进不去了。

对此,某国产手机厂商的一位资深人士对记者说,在国产手机市场中,设计根本无从谈起。“一是技术原因,从别人手里买芯片,就决定了手机厂商在功能上能做出的根本性改动很小。而在外观和功能上,国产手机厂商多数也都是模仿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品牌。”

在深圳,Design House非常多。这些小公司不仅出售各种品牌的手机,也出售方案。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CECT和金立等手机不仅用这些Design House 的设计方案,甚至连生产都交给他们。“尤其是CECT,基本上是采用品牌授权的方式,很多工厂都可以生产。”当然,更多的Design House方案是用在了许多不知名的品牌上。这些品牌在选择设计方案时,更多的是考虑对市场流行趋势追求,谁提供的方案和产品最快,谁往往就会被优先采购。

手机界的“寒冬”蔓延到工业设计的各个角落,这样的痛苦是绝大多数独立工业设计公司的真实写照。依靠设计取胜,已经越来越成为遥远的信仰,眼前的窘况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凭借单款产品的设计,IT企业也有过一夜暴富的奇迹,但这并没有改变IT企业的设计基因。

倒立的金字塔

在洛可可费力地向客户介绍工业设计是什么的时候,世界的另一端,宝洁公司的CEO Lafley正带着遍布全球40个分公司的几十名直接向他汇报工作的管理者,奔赴旧金山的一间事务所,并在那里待了一整天。这样庞大的阵容不是为了收购竞争对手,而是去向一家叫做IDEO的工业设计公司学习如何创新。

IDEO是美国两大设计公司之一,这家拥有350名员工、年收入不过1亿美元的公司,却拥有宝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HP、三星、NEC等声名显赫的客户,IDEO在设计业的地位相当于咨询业的老大麦肯锡。

每年,IDEO跟客户间最重要的交流就是邀请客户一起进入创新之旅,让客户设身处地地体会消费者的需求。譬如去买某位拉丁歌手的CD,或去连锁店买其自有品牌的镇痛药等。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给客户更多的对于设计的理解。

工业设计的创意根源是需求。从“know how”到“know why”,在国际巨头企业,设计前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国际上,工业设计的概念早已不是设计一个产品。“外观设计-功能设计-用户需求”,已经形成了一个工业设计的金字塔,最基础、最坚实的底座,是了解用户。

“用户体验学”正在为设计重新定义。

“今天的设计师实际上是解决企业和用户接口的问题,这是工程师和市场专家都没有办法解决的。” 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蔡军如是说。

但到了中国,情况却恰恰相反。

对中国企业来说,工业设计是个舶来品。“近几十年,中国的工业设计变化很大,从企业到用户都注意到了设计给产品带来的变化,中国工业设计迅速暴富。”

然而,蔡军教授认为,暴富并不等于有作为。

过度膨胀使得中国的工业设计压缩了本该有的成长进程。企业对于设计的重视,很多还停留在外观的改变上,如何让产品看着更酷。“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最普遍的、也是最原始的观念。我们的设计还只是解决表面的问题,即使是模仿国外的产品,也仅仅模仿外型,不会去思考这个设计带来的附加值在哪里。”

中国对设计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因此中国的设计金字塔是倒置的,最大头的是外观,最基层的用户需求却是最被忽略的塔尖。

“很多企业只考虑到这个造型是否够好,”蔡军认为,“却忘记了最重要的是要让用户喜欢。”

在很多企业中,这个问题恰恰被颠倒了。

这正是中国很多IT企业对工业设计的理解有偏差的根本原因所在。

本土设计的窘迫

中国企业虽然有联想、海尔、宏这些在设计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但多数企业还是缺乏工业设计的战略意识。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品牌尚处在建设时期,完善的自主设计还是只敢想、不敢碰的奢侈品。

一家MP3厂商的企划部经理告诉记者,他们也非常崇尚苹果和索尼,也希望靠设计去提升品质,然而在“没有品牌的值300元,有品牌的值350元”的窘境下,在严酷的价格战下,生存是第一位的,以设计为主导,既奢侈又冒险。

企业设计者被成本主导,到了设计公司面前,则是恶性竞争的价格战。

“设计公司生存状况并不好,公司间的恶性竞争没有底线,设计已经被产业化,原因就是企业要不惜血本地降低成本。”丹方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关晓航道出了设计公司的困境。

中国的多数企业并未把设计当做带来高附加值的手段,因此,到设计公司采购设计服务时,会大幅砍价,而设计公司的价格战已经白热化。“你开价5万元,他要3万元,另一家只要2万元,找个人设计只要3000元。设计到现在,就像在吐血。”企业不分辨哪家更好、更有价值,只看价格。设计公司与工厂不同,设计公司的固定资产是人,“没有活接也不可以停设备、停工,所以生存第一,不得不接受价格战。”而企业拿到设计后,也不重视,只要一张效果图改改就行,所以出来的设计层次很低,用不了几天,消费者就不喜欢了。

竞争变得恶劣,永不休止的价格战,严重的抄袭和互挖墙脚,为生存而追求眼前利益的种种做法,正在破坏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在扼杀着本土的设计力量。

“设计生态环境很恶劣,每年要死好多设计公司,”心觉设计公司总经理韩永利对记者说,“每年都会有五六家甚至十来家设计公司成立,同时,每年有十来家设计公司倒闭。北京市场一直维持着这样的状态,真正能活着的公司也就保持在十几家。”

当制造离创意太近的时候,就会限制创意的发展。很多设计公司,为了盈利,甚至把制造当做主业。贾伟告诉记者,很多设计公司都认为设计不赚钱,制造赚钱更容易,“他们接一个单子,从设计到出片的费用开得非常低,关键是接到手板费,也就是模具费,这个钱好赚。” 这样的公司在深圳和上海有很多。

在设计思维本来就比较畸形的情况下,还无法从低端设计做起,总想一夜暴富,这成为许多中国IT企业无法打开的一个心结。

中国IT设计,正在遭受着痛苦。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