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业繁荣发展、潜力巨大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危机和隐忧。毋庸讳言,其中的许多问题确实已经给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根本的出路在创新。 内容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出版创新首先体现为内容创新。出版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内容的竞争,而且是创新内容的竞争。近年来风靡世界并以庞大多元的附加价值占领市场、实现巨大商业利益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其源头无不是创作与出版。因此,能否为读者提供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就成了决定出版企业存亡兴败的生命线。 内容创新的实现,要求有一支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事实上,从目前竞争的激烈程度看,只有专家型的编辑在策划选题的时候才能高瞻远瞩,精确地判断选题的学术水准和市场前景,同时保证选题的顺利执行,最终实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新闻出版网现出版的内容创新。我国过去强调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这主要是从编辑的文字加工能力提出的要求。现在看来,这样的编辑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出版的发展。而从我国编辑队伍的现状来说,多数仍然是按文字加工编辑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市场意识和专业水平都亟待提高。 形式创新:参与市场竞争
出版创新还体现为出版形式的创新。当然,新的出版形式也会给原有出版形式带来巨大冲击,以至完全取代原有出版形式。音像出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博客等新型出版形态以及手机短信、手机小说、手机视频等新型数字媒体形式的出现,无疑给传统纸媒出版造成了巨大冲击。一些业内人士正是据此认为出版已经是“夕阳产业”。这实际上是把传统纸媒出版这一特殊的出版形式当成了出版本身。然而,出版的本质不在它的载体形式,而在它所包含的内容。如果我们从出版的本质上来理解这个问题,则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其他出版新技术的出现,不但不是对出版的威胁,而且恰恰为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个性化出版、按需出版提供了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交易方式、支付手段和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出版可以为更广泛的人群和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创造了新的出版需求。 管理创新:保持企业活力
管理创新也是出版创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计划经济的后遗症,管理粗放是我国出版企业的通病。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以激活内部职工积极性为目的的工资、人事制度改革和以协调社店关系为目标的和以自办发行为特色的发行体制改革。这些改革为新时期的出版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改革归根结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出版业的管理体制。这主要表现为出版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地位不明确,事业、企业身份模糊,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各方面正在积极推动的出版体制改革,正是试图一举解决这些问题。在出版业内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出版企业的经营主体地位,这是管理创新的最根本出路,也是最大的管理创新。此外,我国现行的出版行业管理制度也需要进行适应出版新形势的改革。我国现行的出版行业管理制度是按照载体形式条块分割管理的。图书、音像、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网络出版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而出版企业本身又分属众多不同的部门。这种管理体制非常不利于出版企业进行跨媒体经营和集团化发展。这就需要行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创新,改革现行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灵活、健全的行业管理体制,更好地为出版企业提供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