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dobig的一些文章

[复制链接] 5
回复
317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1-27 15: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瞎子摸象大家快来看战略管理这只大象
这个故事,是中国人很熟悉的啦,然而,我们对它的深刻寓意理解得仍然是很不够的。最近到书店去,看到一本美国明茨伯格等著、刘瑞红等译的新书:《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用一个典型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来比喻各个战略管理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十大理论流派各自的特色,并对它们进行了非常客观的评价。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使我很受启发。现在让我们沿着这本书的思路,来说一说战略管理的发展问题。
我们也象该书一样,以那个人们经常说起的寓言作为开头:
           瞎子摸象
作者   约翰·高德佛雷·撒克斯 (1816—1887)

那是六个印度人,
他们特别好学,
尽管他们都是瞎子,
他们都通过触摸,
来满足看事物的心愿。
第一个接近大象的瞎子,
碰巧撞上了
大象宽阔结实的身体,
马上叫道:“上帝保佑,原来大象
就像一堵墙”。
第二个瞎子,碰到了象牙,
他喊道:“嗬!我们在这儿碰到的是什么呀!
又圆又滑又尖!
我看,这很清楚
大象很像一支矛!”
第三个瞎子
碰巧把扭动着的大象鼻子抓在手中,
因而就大胆地说道:
“我看,”他说,
“大象 非常像一条蛇!”
第四个瞎子急切地伸出了双手
摸到了大象的膝盖,
“这头奇异的野兽最像什么已很清楚了”,他说,
  “很清楚,大象 就像一棵树!”
第五个瞎子,偶然碰到了大象的耳朵
说:  “甚至最瞎的人
也能说出它最像什么,
谁能否认这个事实,
这只奇怪的大象
就像一把扇子!”
第六个瞎子一开始摸
这只大象,
就抓住了大象摆动着的尾巴,
“我看,”他说,  “大象
就像一条绳子!”
于是这六个印度人,
大声地争论个不停,
他们每个人的观点,
都出奇的僵化,尽管他们每人都部分地正确,
但他们都是错误的!
    寓  意
我看这些辩论家们,
在对他们每个对手的思想,
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互相抱怨着,
他们只是在空谈,
一只他们谁也没见过的大象。
   
我们对企业战略的认识就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都抓住了战略形成的某一方面: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是设计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是计划
定位学派认为:战略是定位
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看法
认识学派认为:战略是认识
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是学习
权力学派认为:战略是权力协商
文化学派认为:战略是集体思维
环境学派认为:战略是环境适应
这些认识对不对呢?从每个学派的局部来看,这些认识都是对的。正如大象的身体、牙齿、鼻子、膝盖、耳朵、尾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样,所有这些学派所考虑的问题对于企业战略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从人的认识过程来讲,也必须先理解局部,然后才能认识整体。
但是,所有这些学派都不是企业战略的整体,于是,出现了结构学派。结构学派提供了一种调和的可能,对其他学派进行综合。在结构学派那里,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位置。
结构学派希望把大象的身体、牙齿、鼻子、膝盖、耳朵、尾巴结合在一起,构造一个完整的大象。
结构学派得到这只大象没有呢?
结构学派确实得到了一只大象,
但是,它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大象。
而只是大象的标本。
它忽视了大象各部分的细微差别,
也没有看见连接大象骨骼的韧带;
它不知道大象两个脑半球的组织,
更不明白大象的复杂神经联系;
它不了解大象如何才能与环境沟通,
更不懂得大象如何才能自由地生活。
也就是说,结构学派虽然给企业战略这个混乱的领域带来了秩序,但是,它也使我们忽视了这个混乱世界的细微差别、复杂关系和不确定变化。而恰恰是这些细微差别、复杂关系和不确定变化,决定着企业战略的成败得失。
于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出现了。这里有三大战略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
行业结构学派认为:行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为此,行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行业结构是战略制定的起点。
核心能力学派认为: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行动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
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育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
现在,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不希望构造一个大象的标本,也不着重去了解大象各部分的细微差别、骨骼的韧带、脑半球组织和复杂神经联系,而是把大象放到生活环境中,看它的生存能力如何,看它能否在生物的世界中成为一个生命力比较强的物种。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是大象不是大象,到自然中试试。
当然,如果大自然是简单的、稳定的,大象只要不断地发展它的核心能力,就能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当大自然变得愈来愈复杂、动荡和不确定时,大象的生活就遇到了麻烦:
当它发展成庞然大物的时候,它可能遇到沼泽;
当它长出威武象牙的时候,它成了偷猎者的目标;
当它习惯于热带生活的时候,它可能遇到严冬;
当它习惯于森林、丛林或草原生活的时候,森林、丛林或草原却正在消逝;
当它的听觉变得很灵敏的时候,生活却可能要求它视觉更好;
当它发展出多功能的长鼻子的时候,生活却可能要求它更能奔跑;

现实也是如此,大象已属濒危动物,长鼻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经灭绝。
大象的核心能力,成了它灭绝的原因。
可见,大象要在复杂、动荡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仅仅靠核心能力是不够的,它需要使自己的核心能力与复杂、动荡和不确定的环境相适应,它必须结合环境来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而大象要做到这一点,它就需要选择,选择自己的环境,然后结合环境来选择自己的核心能力。
而要选择,就要比较。
这好比一群大象要通过一片茫茫的草地。草地上隐藏着许多沼泽,而且这些沼泽是随着天气而变化的,怎样才能成功地通过草地呢?
大象是聪明的,据说大象的智商相当于5岁的孩子,它当然不会因为自己具有某种核心能力就冒冒失失地进入草地。不过,我们还希望大象更聪明些,像猴子,或者像人。这样,在进入草地之前和进入草地之后,它必定要找来以前动物通过草地的各种案例,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
1.对于动物通过草地的过程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一些可能成功的路线。
2.对于动物通过草地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对于动物通过草地时涉及的各个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并且找到如何把握这些关键点的办法。
通过过程、问题和关键点的分析比较,大象最终确定了自己通过草地的方案,于是,它开始进入草地。不过,前途仍然是不确定的,它要不断地对新问题和新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不断进行各方面要素的动态整合,使自己始终处于功能最佳状态,从而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大象通过草地的这个事例,昭示了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指向比较战略。
比较战略是适合于复杂、动态和不确定市场环境的战略。
今天的市场,出现了三方面的不确定。
一是机会的不确定。虽然市场上看起来有很多机会,但是,不容易把握:看来是机会的东西,往往不是机会;看来不是机会的东西,往往又成了机会。
二是生存空间的不确定。机会的不确定,又导致了企业生存空间的不确定。企业的生存空间模糊了,看不清楚了,看来是生存空间的地方,往往又不是生存空间;看来不是生存空间的地方,往往又是生存空间。企业往往不知道生存空间究竟在哪里。
三是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机会和生存空间的不确定,又导致企业未来的不确定。企业每前进一步,都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变得扑朔迷离。
于是,企业遇到了大象通过草地时相同的情况:充满危险,前景难料。
怎么办呢?企业的最好选择就是采取大象的办法。不因为自己具有某种核心能力而冒冒失失地去闯市场。而是通过过程、问题和关键点的分析比较来确定了自己企业战略,并且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对新问题和新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不断进行各方面要素的动态整合,使自己始终处于功能最佳状态,从而克服困难,实现企业目标。
既然这样,比较战略就成为必须。
比较战略的中心思想就是两个字 : 比较。
比较什么呢?比较过程、问题和关键点。
拿什么来比较呢?拿尽可能多的因素来比较,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因素对于我们的生存是最关键的。
比较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到自己核心能力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动态生存空间。
比较战略希望看到一只活的大象,一只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大象。它只关心一件事: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大象的各种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它要找出对于大象的生存最有意义的那些要素,而无论这些要素是大象的局部、大象的整体、大象的核心能力,还是大象各部分的细微差别、骨骼的韧带、脑半球组织和复杂神经联系。它要用这些要素来构筑起大象的生存空间,让大象在其中自由地生存。
而这样一来,比较战略也就不拒绝任何其他战略管理学派有效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有助于大象生存空间的构筑。
于是,我们有了关于战略管理发展的如下结论:
经典学派关注大象的局部;
结构学派关注大象的标本;
竞争学派关注大象的能力;
比较战略关注大象的生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1-27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企业战略的圣经
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在“有效”两个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有效”呢 ?  有三个办法,别人“有效”的东西拿来用,自己“有效”的东西继续用,可能“有效”的东西试着用。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别人“有效”的东西不会轻易告诉你,自己“有效”的东西不一定总是“有效”,可能“有效”的东西试着用要担风险。
怎么办呢 ?  最好的办法是去找一批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案例,把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这些“有效”案例相比较, 找出与自己实际情况比较接近的一组“有效”案例,然后综合这组“有效”案例的优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战略和实施方案。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到什么地方去寻找那么多的案例呢?  当然,由近到远是好办法,先看本行业有什么“有效”案例,然后看相关行业有什么“有效”案例,再看其他行业有什么“有效”案例。不过,对于企业战略问题而言,这样看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企业战略涉及竞争,而竞争就涉及保密,别人采取什么战略,如何实施战略,是不会告诉你的。你只能从报章杂志上看到一些捕风捉影的东西,或者在调查中找到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用这些东西来指导你制定和实施战略,是不行的。
怎么办呢 ?  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些远离当前竞争的“有效”案例。
对于企业战略而言,远离当前竞争的“有效”案例最好在军事领域去寻找,把军事领域的“有效”案例应用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古今中外军事上的“有效”案例多如牛毛,我们时间有限,应该选些什么军事案例呢 ?  从“有效”性和节约时间上看,认真读一读《三国演义》是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圣经。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1.逐鹿中原与经营市场
《三国演义》反映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一两千年了,处于21世纪的我们,还能从这部传统的小说中获得什么营养呢 ?
这里涉及到一个世界管理发展史上的奇特现象。这个奇特现象就是:  如果把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拿来做比较,就可以发现,凡是西方在“经济与市场”领域涉及到的管理理论,东方在“政治与社会”领域都曾涉及到。而且西方在“经济与市场”领域现在最新的流行理论,甚至西方现在还没有涉及到的 管理理论,东方在“政治与社会”领域也都涉及到了。
这个现象对于战略管理来讲,也不例外。就拿《三国演义》来讲,我们可以证明,现代企业战略研究各个学派的思想,无论是理性主义的设计学派、 计划学派、定位学派,还是非理性主义的自由企业家学派、  认知学派、 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 环境学派,或者 整合各流派的“战略5个P”的观点,以及现在流行的核心竞争力理论,都可以在《三国演义》中找到。不仅如此,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现代企业战略研究没有说到的非常深刻实用的战略思想。比如我们将要讨论的“盲区战略”、“奇点战略”等等,现代企业战略研究都还没有说到,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不仅已经应用于战略制定,而且已经有效地加以实施了。
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形,东方在“政治与军事”领域里已经是成熟、古老的战略思想和案例,在现代企业战略研究中成为了新鲜、先进的东西。 这也就决定了处于21世纪的我们,注定要从《三国演义》这部传统小说中获得丰富的营养。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讲的是“政治与军事”,它所涉及的战略要素与现代企业战略涉及的要素不一样,它所涉及的战略关系与现代企业战略涉及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三国演义》涉及的战略主体是各政治军事集团,现代企业战略涉及的战略主体是各企业和企业(集团) ; 《三国演义》中各政治军事集团的战略目的是争夺土地,现代企业战略的战略目的是 争夺市场份额 ; 《三国演义》中各军事集团战略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战争,现代企业战略实施的主要形式是市场竞争。不过,我们只要将两者加以比较,弄清它们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就可以把它变成适合于现代企业应用的东西。
2.《三国演义》战略案例的有效性
《三国演义》战略案例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真实性。《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它是对于一段真实历史的描述。小说主要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历史书,作者虽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事实,但也没有全部摒弃它。 作者通过对历史题材有选择的取舍,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段真实历史,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由于东汉末年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各个政治军事集团成了独立的战略主体,各战略主体采取什么战略,如何实施这些战略,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死存亡。而正因为如此,各战略主体的战略选择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紧密结合生存实际的,无论这些战略选择在实施中是胜是败,都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另外,《三国演义》成书于那段真实历史近千年以后,当事各方已经不存在,战略案例制定和实施过程已无保密的必要,在近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对这些案例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每个战略案例都比较完整,便于分析和使用。
还有,《三国演义》是小说,对于战略案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有具体生动的描写,便于我们去理解和体会。
由于《三国演义》战略案例真实、切合实际、比较完整和具体生动,所以,这些案例对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能够提供帮助的。
3.《三国演义》战略案例的丰富性
《三国演义》叙述了上百年的历史,组织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复杂的事件,描写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战略案例。正如明高儒所说:“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小说前八十回,叙述汉末大小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小说后四十回,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直至晋统一全国。全书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三国演义》围绕魏、蜀、吴三国矛盾斗争这条主线,串联着数以百计的大小战略案例。虽参差错落,然而前因后果非常清晰。
三国演义描写的战略案例,没有两个案例是完全相同的,在作者笔下,大大小小数百个战略案例都是千变万化,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具体情况下的战略多样性。“讨伐董卓”、“官渡之战”、“火烧赤壁”、“水淹七军”,“彝陵之战”“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歧山”等等,都是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具体地来描写各方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败得失。
三国演义数以百计的大小战略案例,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应了丰富多彩的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实际情况,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同样丰富多彩的企业战略的实际情况,而且对于我们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将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4.《三国演义》战略思想的深刻性
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战争迫切要求研究和发展军事理论。在三国以前,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著作的代表《武经七书》中的六部已经问世,这六部书包括《孙子兵法》、《司马法》、 《尉缭子》、  《六韬》、  《吴子》、  《三略》。还有一本《唐李问对》虽然没有出来,但是到《三国演义》成书的时代,这本书已经是武学(军事学校)的必读书了。尤其是《孙子兵法》,这部在世界军事理论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齐名的伟大著作,在三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了。
《三国演义》中的各政治军事集团,以及为这些政治军事集团服务的谋臣策士,为了各自的生存,必然要研究这些军事著作,应用这些军事著作中的思想,并且结合战争实际发展这些思想。例如,《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说诸葛亮在隆中时:“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这些黄卷中的一大部分,应该就是军事著作。《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借杨修的口说,曹操曾经仿孙子十三篇做《孟德新书》,都是用兵的要法。这应该是曹操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而对军事理论发表的新见解。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绝大多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在某种军事理论的指导下决定的。
《三国演义》战略思想的深刻性,不仅由于它有深厚的理论背景,而且在于这些理论是与战争实际紧密联系的。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使得这些战略思想变得来有血有肉,具体生动,实用性极强。《三国演义》曾经生动地描写了只知道照书本上的公式画瓢,因而失去重要战略要点—街亭的马谡。马谡奉命去守街亭,他不是具体分析街亭的攻守形势,敌我情况,作出切合实际情况的战斗部署。却不动脑筋地背诵兵法上的公式:“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因而作出违反实际情况的错误决定,结果街亭失守,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这从反面说明《三国演义》是很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
《三国演义》战略思想的深刻性,还与它的写作过程有关。
《三国演义》的写作过程,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三国演义》的写作时代离三国时期已有一千多年,其间又经历了许多战争实践,这使战争规律的总结有了新进展。在一千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三国时期的战略案例,就看得更清楚,重点更突出,作者在描述这些战略案例时,就更容易体现各战略成败得失的本质。
第二个特点是,《三国演义》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作者包括各个方面的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看待三国时期的战略案例,从而揭示了这些战略案例各个方面的意义。《三国演义》集纳和熔铸了各方面作者对于三国时期战略案例的认识,并且把这些认识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个战略案例中,而这种统一又被绝大多数读者所接受,这就使《三国演义》具有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
5.《三国演义》战略案例的应用
怎样把《三国演义》战略案例应用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呢 ?  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 : 比较。即《三国演义》战略案例本身的比较、《三国演义》战略案例与现实企业战略案例的比较、《三国演义》战略方案与现实企业战略方案的比较。这三方面的比较又可以从“ 人、思想、方案”等角度来进行。
现在以《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关公 温酒斩华雄”一节来看一看怎样进行比较。
《三国演义》第五回描写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董卓派大将华雄迎战,华雄连斩诸侯联军数员大将,诸侯联军束手无策。这时,关羽大呼出曰:“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于是有了下面的描写:
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 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日:“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日:“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人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根据这段描写,可以对曹操、袁术和袁绍三个人在人才战略方面的“ 人、思想、方案”进行比较。这段描写表明,袁术是一个等级思想严重、目光短浅的人,他只看到关羽是马弓手,看不到关羽的本领 ,因此大喝“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在关羽斩华雄后,他还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袁绍也有等级思想,不过更爱面子,好谋无断,因此他怕用一个弓手出战,被华雄所笑,但是当曹操坚持让关羽出战时,作为诸侯联军统帅的他也没有进一步反对。关羽斩华雄后,他没有象袁术一样大喝“都与赶出帐去!”这是袁绍与袁术不同的地方。曹操则不然,曹操对关羽也并不了解,但是他主张“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并且教酾热酒一杯,与关羽饮了上马。首先给点鼓励再说。在关羽斩华雄后,曹操大喜。并且在袁术大怒大喝时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事后又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操看人,重本领 ,不重贵贱 ,目光远大。
曹操、袁术和袁绍三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人才战略思想 ,决定了他们以后的命运。曹操想方设法,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最终统一了中原 ;  袁绍部下能人很多,但是不会使用,官渡之战遭受失败,随后灭亡 ;  袁术直到兵败势穷还骂刘备:“织席编屦小辈,安敢轻我!”最后落得个吐血斗余而死的下场。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自然会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但是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将《三国演义》的这个人才战略案例与现实企业的人才战略案例相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要弄清楚,在现实企业的人才战略案例中,有没有采取袁术人才战略的呢 ?  有没有采取袁绍人才战略的呢 ?  有没有采取曹操人才战略的呢 ?  有没有采取比曹操更好的人才战略的呢 ?  有没有只讲文凭、资历、关系,不重视实际本领的呢 ?  有没有干出了成绩,还被“大喝一声,赶了出去”的呢 ?  
通过比较,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有益启示,并且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企业人才战略提供依据。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1-27 15:31:00 | 只看该作者
论比较战略
1.问题的提出
企业战略的研究,从以理性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设计学派、 计划学派、定位学派,到非理性主义的自由企业家学派、  认知学派、 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 环境学派,再到 整合各流派的“战略5个P”的观点,再到 现在流行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有了10多个学派,30年多年的历史。这些战略研究的成果在应用于企业实际时,虽然取得了不少效果,但是,总的来看,效果又很不令人满意。
  当然,人们还可以提出这样那样的观点。不过,与其去提一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公婆理的观点,不如回到现实中去,让自己“有效”的东西继续用,把别人“有效”的东西拿来用,找可能“有效”的东西试着用。
但是,要用得有效,就要选择,要选择,就要比较,这就提出了比较战略的问题。
其实,在战略中使用比较方法早已有之,设计学派认为战略是在比较机会与威胁、长处与短处的过程中,按照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对于长处、短处、机会、威胁(SWOT)进行比较就是这个学派制定战略的最佳方法。
不过,设计学派的比较是针对战略要素而言的,  而比较战略则是针对战略系统而言的。比较战略是通过各战略系统的所有要素、关系和功能的比较而形成切合企业实际的战略。
说得简单一点,比较战略是根据“有效战略案例”(战略系统)之间的比较来形成切合企业实际的战略。
比较战略着重案例和实效。
2.中心思想
比较战略的中心思想就是两个字 : 比较。比较战略并不排除其他学派有效的思想和方法,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比较的前提。
通过比较,该设计就设计、 该计划就计划、该定位就定位、该认知就认知、该学习就学习、该考虑权力就考虑权力、该考虑文化就考虑文化、该考虑环境就考虑环境、该考虑自由企业家的看法就考虑自由企业家的看法。
比较战略的“ 比较”又基于同态学的普遍同一原理。 普遍同一原理是说,任何系统必具有同一性。由此推论,战略系统也必具有同一性。如果把战略系统的“ 比较”与同一性相联系,就使比较战略研究有了科学的前提和定量的基础。
当然,比较战略既可以是完全定量的,也可以是完全定性的。
3.实施步骤
比较战略的实施步骤包括三个方面,即战略比较、现实比较、方案比较。
在企业比较战略研究中,军事战略案例具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因此,现在以军事战略案例和企业战略案例为例来说明比较战略的实施步骤。
(1)战略比较
军事战略比较—军事战略组
企业战略比较—企业战略组
军事战略组与企业战略组比较—军事-企业战略组
(2) 现实比较
企业现实比较—企业现实组
军事战略组实际与企业现实组比较—军事-企业现实组
企业战略组实际与企业现实组比较—企业-企业现实组
(3)  方案比较
军事-企业现实组与企业-企业现实组比较—军事-企业-企业现实组
军事-企业-企业现实组比较—备选战略方案
备选战略方案比较—确定战略方案
4.实施效果比较
在通过战略比较、现实比较和方案比较,最后确定战略方案后,还要在战略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判断实施效果,随时注意进行战略调整和实施过程调整,保证实施效果达到最佳。


[推荐文章](陈雨思原创) (2002-12-06 18:56:20)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27 15:32:00 | 只看该作者
比较战略的精髓
比较战略的精髓是什么呢?比较战略的精髓是同态学发现的三个规律:复杂对局规律、功能突现规律和生存空间规律。
复杂对局规律是说:对局复杂程度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结果复杂程度的变化。
功能突现规律是说:复杂对局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功能充分突现的可能性。
生存空间规律是说:只有形成生存空间,组织才能生存。
企业战略是企业与市场的对局,因此,我们先来说复杂对局规律。
复杂对局规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以春秋战国时田忌赛马的故事来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齐王与田忌赛马,齐王与田忌各有上,中、下三驷,齐王的上驷优于田忌的上驷;齐王的中驷优于田忌的中驷;齐王的下驷优于田忌的下驷。不过,田忌的上驷优于齐王的中驷;田忌的中驷优于齐王的下驷;从总体上齐王处于优势。对局的结果看来应该是齐王取胜。
但是,田忌采用了孙膑的建议,用田忌的上驷对齐王的中驷;田忌的中驷对齐王的下驷;田忌的下驷对齐王的上驷。结果田忌两胜一负,取得胜利。
现在根据这个古老的故事来讨论对局复杂程度的变化,怎样导致结果复杂程度的变化。
假设在赛马时,齐王宣布,赛马时只能上驷对上驷、中驷对中驷、下驷对下驷,那么,就只有一种对局方式,此时对局的复杂程度是1;对局的结果也只有一个:3比0,齐王取胜,即结果的复杂程度也是1。
假设在赛马时,齐王宣布,赛马时除了不能用上驷对下驷而外,其他方式都可以采用,那么,就有五种对局方式,对局复杂程度变成了5;对局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齐王取胜,结果的复杂程度仍然是1。但是,已经开始有了变化,因为其中只有一种对局方式齐王可能以3比0获胜,还有四种对局方式齐王只能以2比1获胜。
假设在赛马时,齐王宣布,任何方式都可以采用,那么,就有六种对局方式,对局复杂程度变成了6;此时对局的结果发生了变化:不仅齐王可能以3比0或者2比1获胜,田忌也可能以2比1获胜。结果的复杂程度变成了2。
由上可知,赛马对局复杂程度从1~6的变化,导致了结果的复杂程度从1~2的变化。
如果对取胜的情况进行细分,这种变化就更明显:第一种情况齐王可能以3比0获胜,结果的复杂程度是1。第二种情况齐王既可能以3比0获胜,也可能以2比1获胜。结果的复杂程度变成了2。第三种情况不仅齐王可能以3比0或者2比1获胜,而且田忌也可能以2比1获胜,结果的复杂程度变成了3。
由此可见,赛马对局复杂程度的变化,可以导致结果复杂程度的变化。
实际上,田忌赛马是很简单的情况,因为只是三驷对三驷,如果有千驷万驷对局又会怎样呢?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其要素是一个天文数字,对局情况又会怎样呢?
同态学研究发现:在复杂对局中,对局复杂程度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结果复杂程度的变化。这就是复杂对局规律。
复杂对局规律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规律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这个规律可以获得另一个规律—功能突现规律。也就是说:复杂对局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功能充分突现的可能性。
为什么从复杂对局规律可以获得功能突现规律呢?
根据复杂对局规律,对局复杂程度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结果复杂程度的变化,这意味着,如果在对局中某一方处于不利地位,他的功能不能充分突现时,他可以通过改变对局的复杂程度来改变结果的复杂程度,从而使自己的功能获得充分突现。
然而,是不是在任何对局中双方都可以改变对局的复杂程度来实现自己功能的充分突现呢?这要从简单对局情况和复杂对局情况来分析。
在简单对局情况下,对局双方不一定都有功能充分突现的可能性。例如在田忌赛马的例子中,齐王是君主,在决定比赛规则方面处于主动地位,如果他宣布,赛马时只能上驷对上驷、中驷对中驷、下驷对下驷,那么,就只有一种对局方式,对局的结果只能是齐王取胜。
但是在对局复杂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局双方就可能都有功能充分突现的可能性。例如在田忌赛马的例子中,当齐王宣布,三驷对三驷时,任何对局方式都可以采用,则田忌就可能以2比1获胜。不过,此时田忌马的功能还没有充分突现。如果齐王宣布,允许一驷对一驷,二驷对二驷,三驷对三驷,而且对局时可以任意选马,那么能够算出,对局方式有530 个,即复杂程度为530 。在这种情况下,田忌马的功能就可能充分突现。如假设齐王每一局都用下驷,田忌每一局都用上驷,那么,必然是田忌大胜,田忌马的功能就获得充分突现。
那么,在复杂对局的情况下,对局双方可供选择的要素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许多情况下是一个天文数字,此时,复杂对局中的双方,自然都有功能充分突现的可能性。
现在假设,在某复杂对局中,参与对局的不是两个方面,而是很多方面,那么,根据上面的讨论来进行推论,就有结论:参与复杂对局的各方,都有功能充分突现的可能性。这就是功能突现规律。
对于复杂系统而言,复杂系统之间的对局一般都是复杂对局,而且复杂系统之间的对局可以看成是复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功能突现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企业和市场都是复杂系统,将功能突现规律应用于企业和市场,就得到一个结论: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能在市场中使自己的功能充分突现。
企业战略系统是复杂系统,将功能突现规律应用于企业战略系统,也得到一个结论: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能具有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战略。
这个结论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成功战略的存在性问题。
现在说一说生存空间规律。生存空间规律就是:只有形成生存空间,组织才能生存。
这个规律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不过它非常重要,包含内容很多,而且容易被人们忽视。
现在假设,根据复杂对局规律和功能突现规律,某个人或者组织已经找到了在市场中充分突现自己功能的各种要素,那么他是否就能使自己的功能充分突现呢?还不行。这些要素还必须相互结合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才可能使个人或者组织在其中生存和发展,从而使其功能充分突现。
生存空间是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任何个人或者组织功能充分突现的条件。因此,企业战略的确定,就不仅是要找到充分突现企业功能的各种要素,而且要找到相应于这些要素的企业生存空间。而比较战略就是要通过战略案例的比较,找到充分突现企业功能的各种要素,找到相应于这些要素的企业生存空间,从使企业功能充分突现。


[推荐文章](陈雨思原创) (2002-12-26 16:03:23)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27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比较战略分析的基本问题
比较战略分析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任取两个战略案例来考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这两个战略案例之间有些什么相同之处呢?有些什么不同之处呢?从科学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两个战略案例的同一性和差异性问题。进行比较战略分析,就是对战略案例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由于同一性和差异性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关于战略案例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可统称为同一性分析。比较战略分析就是战略案例的同一性分析。
比较战略分析可以定量、半定量和定性进行。
定量分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即根据隶属度来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半定量分析采用列表方法,即在关于战略案例的各项指标中,选取若干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比较各个战略的异同,从而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定性分析是从几个比较大的方面来对各个战略案例进行大致分类,从而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从大的方面来看,比较战略分析可以在战略主体、战略环境、战略指向、战略目标、战略类型和战略互动六个方面进行,即分析战略案例在这六个方面的同一性。
战略主体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之间在人、财、物及组织结构(尤其是战略决策者和实施者)等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环境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环境方面的同一性。虽然各战略案例在宏观环境方面可能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各战略案例在中观和微观环境方面则可能大不相同,按照各战略案例在中观和微观环境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指向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战略针对的领域和范围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各战略案例在战略针对的领域和范围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目标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战略要达到的目标如利润、市场份额、市场进入、兼并和重组等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各战略案例在战略目标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类型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采取的战略类型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各战略案例在采取的战略类型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互动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战略互动性质方面的同一性。战略互动的性质大体可分为竞争、协同、发展等形态,按照各战略案例在战略互动性质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如果各战略案例构成一个战略生态,那么以上六个方面的同一性之间存在现实的相互联系。这种现实的相互联系以战略互动的同一性为中心,表现了各个战略案例之间竞争、协同和发展的动态演化情景。其中战略主体和战略环境的同一性表现了战略互动中各方的实力对比;战略指向和战略目标的同一性表现了战略互动的程度(直观地讲,大家取相同的指向和目标,必然使互动程度增大,反之亦然)、战略类型的同一性则表现出战略互动的丰富程度。  
[推荐文章](陈雨思原创) (2002-12-18 10:20
6
 楼主| 发表于 2003-2-13 18:58:00 | 只看该作者
从销售主导型到战略主导型——中国企业经营方式再变革二十世纪的后二十年,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实现了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由生产主导型转变为销售主导型,企业走向市场,生产直接为消费服务。

        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在中国企业中的普遍运用,初步造就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微观经济基础,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实力大大提高,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就在我们由生产主导型经营方式向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变革的同时,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即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已经应运而生。在环境高度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具有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什么是经营方式?

    大家对经营方式这个词并不陌生,我们也经常在说“转变经营方式”等等,但是如果问什么是经营方式,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说得上来了。

    也许可以这样给经营方式下一个定义。所谓经营方式,是指企业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的总和。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企业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是在企业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经营方式有些类似于企业文化,也表现为某种理念或行为模式,但它又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个性的,每一个企业都有着与其它企业不同的特殊企业文化。经营方式则是共性的,同一时期的大多数企业都将倾向于采用同样的经营方式,或者因固守已经过时的经营方式而被淘汰。

    经营方式的作用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但任何一种经营方式都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企业的任务中心和价值取向问题,其它问题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决定的。

    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方式,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性质决定了经营方式的特点。一般来说,企业只有采用这样的经营方式,才能最好地适应环境,发挥自身的资源能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反之,如果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企业仍然采用旧的经营方式,则各方面的能力都将大打折扣,很快就会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

         就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经营方式的发展已经经历过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生产主导型经营方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前的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它与行政命令式的计划经济环境相适应,企业的任务中心是产品生产,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产值和产量,其它如管理制度、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也是以此为基础而决定的。一种是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它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企业的任务中心是市场销售,最高目标是利润增长,价值取向则是产品销售额,其它如管理制度、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西方企业的发展历史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但在经营方式的发展上也经历过类似的生产主导型和销售主导型阶段。其生产主导型经营方式主要存在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以前,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和商品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以商品生产为任务中心,以产量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推动下,西方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发生了由生产主导型向销售主导型的转变。直至二十世纪中后期,由于人类生产能力的空前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经营方式又开始了新的变革,即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向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变革。

二、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特点和性质

    大概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企业已经比较普遍地注意到了经营战略问题。特别是近两年,经营战略成为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很多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规划部门,有些还聘请了专门的咨询公司进行战略策划。但是,从众多的观点和议论来看,我们目前对经营战略的理解,基本上还是把它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技术,而不是一种经营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企业对经营战略理论的应用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首先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美国。按照麦肯锡公司的划分,经营战略理论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大约四个阶段,初期的基本财务规划阶段,六十年代基于预测的规划阶段,七十年代外向型规划阶段,八十年代以后的战略管理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企业经营战略只是一项单纯的经营管理技术,是在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中为了满足大型公司内部协调和控制的需要,经营战略的规划和实施也主要是规划部门的任务。但从第四个阶段开始,经营战略理论和其它相关理论的发展使经营战略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战略观点设计未来、配置资源、组织业务,成为先进企业在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上的新选择,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经营方式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即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

        就目前的情况看,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和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的区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表一: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与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比较)。
具体地说:
    在企业目标上,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更注重企业利润,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战略主导型更注重企业的社会职能,企业通过实现一定的社会职能而得到社会的回报,并与社会一起共同发展。

       表一: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与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比较
销售主导型                   战略主导型
企业目标 利润增长                     社会职能
组织结构 职能型                      系统型
任务中心 市场销售                    经营战略
价值取向 销售增长                     竞争优势
市场策略 单纯适应                    双向协调
计划周期 中短期                 短、中、长期
决策方式 个人决策为主              集体决策为主
企业制度 行为管理                       政策指引
考核依据 个体任务量                   对整体结果最优的贡献
核心人才 技术—市场型 战略复合型

    在组织结构上,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注重分工和各负其责。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强调系统性观点,更注重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机构设置和分工有较大的灵活性。部门职能不再那么绝对,最重要的是企业的总体目标。

    在任务中心和价值取向上,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以市场销售为企业的任务中心,企业主要关心销售增长,各项活动都应满足提高销售量或市场份额的总体要求。战略主导型以经营战略的规划和实施为任务中心,企业主要关心竞争优势,而构成这种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市场策略上,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强调的是紧跟市场变化,“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战略主导型则强调企业与市场的双向协调,企业不仅要善于适应市场变化,也要注意维持自身特点。或者说,销售主导型是表面的适应,战略主导型是更深层次的适应。

    在决策方式上,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由于强调对市场的及时反应,因此基本上以个人决策为主。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强调企业决策的预见性、系统型和企业政策的连续性,因此需要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广泛的决策参与,一般以集体决策为主。

    在企业制度方面,销售主导型由于企业目标简单、直观,因此主要强调行为管理,规定各级人员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战略主导型由于企业目标更复杂、抽象,因此主要强调政策指引,在政策和目标的指引下,需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在考核依据方面,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下主要依据各部门或各员工的任务量,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下则需要认真评价各部门或各员工对整体结果最优这一总体目标的贡献。

    在企业的计划周期上,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很少也很难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真正的计划,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则要求企业对未来的长期目标有明确的回答。

    最后,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的核心人才是技术—市场型,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核心人才应当是战略复合型,两者在知识结构、个人素质、处事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

    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与其他的人类精神成果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首先,市场环境的变化,是经营战略理论产生并最终发展成为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社会基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环境相对平静,世界经济步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被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加上政府和其它各种社会力量对经济的广泛干预,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日益复杂多变,企业不得不注重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不得不以经营战略为中心去设计未来、配置资源、组织业务。

    其次,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的进步是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二十世纪中后期,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各种经营管理理论和预测理论的新成果,为经营战略理论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战略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则使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模拟分析成为可能。两者共同作用,使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具有了初步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际的可操作性,因而在实践中得到了迅速推广。

          总之,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比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更先进,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中更有效的企业经营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强调企业行为的系统性、整体性、预测性和竞争性,要求企业以经营战略为中心设计未来、配置资源、组织业务。与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相比,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规避环境风险、控制企业行为,并最终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必将在二十一世纪初发展成为企业经营方式的主流。

三、经营方式的再变革是中国企业在新世纪初的重要任务

        置身于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刚刚经历了第一次经营方式变革的中国企业,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又不得不开始经营方式的再变革。

        首先,经营方式的再变革是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家都还记得,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总的局面是供不应求,影响市场竞争结果的因素也相对简单,企业只要能找准消费热点,一般来说,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以市场销售为任务中心,企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销售量的增长,很少有几家企业考虑战略问题,更不可能有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而现在则不同了,完全的买方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影响市场竞争结果的因素也日益复杂,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采用更先进的经营方式,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更具有预见性、整体性、连续性、竞争性,而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其次,经营方式的再变革是中国企业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需要。入世之后,所有中国企业面临的同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问题。为了不被国际竞争所淘汰,我们的企业有很多事要做,但最基本的应该是经营方式的变革,具体地说就是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向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变革。近二十年来,经营战略理论在西方企业中已得到普遍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为目标规划和实施企业再造计划,企业适应环境和协调行动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如果我们的企业还固守着刚刚学到手的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不肯放弃,则必然会象手持长矛大刀的义和团面对以洋枪洋炮武装的八国联军一样,上演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剧。

        在西方经济中,经营方式的发展是渐进的,销售主导型经营经营方式的确立经历了差不多半个世纪,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从萌芽到最终产生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其过渡期则已经历了二十年却仍未结束。

        由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中国企业在经营方式的发展上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短时期内企业经营方式大范围、大跨度的集体性变革。我们的企业需要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企业在经营方式上近二百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是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企业由生产主导型经营方式向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变革。而现在,则需要一次同样强度和同样广度的经营方式再变革,即销售主导型向战略主导型的变革。

        应当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经营方式的两次变革存在着两个非常重要的区别:第一,首次变革主要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学习已经成熟地运行了几十年的经营方式;再次变革则在学习的同时更需要创新,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在目前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到基本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第二,首次变革只在我们一国范围内,而再次变革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革新运动。

        由于存在以上两个特点,经营方式的再变革是一场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更大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重要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都会产生企业之间力量对比的重要调整,并因此而成为落后企业和弱小企业迅速赶超先进企业和强大企业的最好机会。作为组织创新中最基础性的一种形式,经营方式的创新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经营方式的变革功不可没。大批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由手工作坊起家,短时间内即迅速成长为现代化的大型或超大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原本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的国有企业,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前者在经营方式由生产主导型向销售主导型的变革中走得最早、最彻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营方式的再变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第二次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同时,由于经营方式的再变革已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的改革,而是国际范围内的一次意义深远的企业组织创新;所以,在严峻的挑战背后,则是弱小、落后的中国企业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在经营方式的再变革上苦下功夫,今天弱小的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超级大企业。

四、实施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基本条件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要实施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与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市场观念和经营思想,但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原来的新观念则成了旧观念,原来是发展的动力,现在则是发展的阻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不断否定自己的勇气。

    其次,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手段。没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就没有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完备的信息体系,科学的决策、计划、控制体系,以及与以上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密不可分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实施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再次,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就是指企业经过长期努力培养起来的,能为企业确立和保持竞争地位发挥关键作用的某种特殊能力。其主要特点,一是性质各异,二是难以模仿,三是需要长期培育,四是能够长期发挥作用。其表现是企业在技术、成本、效率、促销、产品创新、市场推广等企业运作成效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特殊优势,其内容则是物质系统、管理系统、文化系统等企业基本载体的某种特殊组合。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和培育是实施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的行动基础。
最后,培育和选用战略复合型人才。在销售主导型经营方式下,企业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要依据,环境变量和决策内容、决策程序相对简单,决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因此同时拥有生产技术知识和市场经验的技术——市场复合型人才自然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在战略主导型经营方式下,企业决策以集体决策为主,决策依据主要是采用科学手段收集整理的各种数据资料,环境变量和决策内容、决策程序都更加复杂,决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保持或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需要精通现代经营管理,知识面丰富,眼界开阔,具有高度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战略复合型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人才。

        转变经营方式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在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此外,经营方式的转变必然会产生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各种人为的阻力再所难免。能否克服这些人为的阻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全文完)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