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房地产] [转帖]个人买房的政治经济学

[复制链接] 6
回复
106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8-24 17:0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从大国崛起说起】
  从2006年8月到2007年8月,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很难一言以蔽之,不过有个关键词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的缘由起头,这个词就是“大国崛起”。
  去年11月,中央台在未作任何前期推广的情况下播出了12集政论专题片《大国崛起》。这种事情,对于熟悉中国政治生态的人来说,都不陌生。中国高层领导都懂“打招呼”和“吹风”,中央有些会议干脆就叫“打招呼会”或“吹风会”,这是中国政治运作的惯例。
  “吹风”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党内的,一个是针对全国人民的,先党内还是直接捅到全民层面,全看议题和当时的形势。如果问题在党内,那就不妨在全民层次吹风,舆论先导,比如,一九七八的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篇吹风的文章;如果党内没有问题,没有反对派,最高层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创意,就先在党风吹风,比如江总的三个代表是在广东高州的一次会议上吹出来的,先在高级干部或者某个地方吹风,然后再看各地诸侯的反映,最后在全党统一;现在,一般党内的吹风都会在中央党校吹,胡总的治国思想就是先在党校吹风,然后在到党的代表大会上定谳。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意收集过程,也是GCD这些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工作方法。领导吹完风,各方必有议论,上面有专门的渠道把这些议论收集上去,斟酌以后再作决策。所以,观察西方的政治生态要看选举和议会的争论,观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看“吹风”,海外包括港台都有一些政治评论员擅长于此,国内的官场学界更是心领神会,能在领导人看似套话的官样文章中,发现重要的政策变化和政治动向。
  上面说过,在报纸上发现重要文章是吹风的一种,后来电视普及了,当然吹风的人会利用电视这个更有力量的媒体,于是,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体裁——政论专题片。最著名的政论片就是《河殇》。
  《河殇》后来被批判是赵氏新思维的集成,主旨是讲黄色(农业)文明不行了,蓝色文明是方向。我们不在这里讨论其中的是与非,只是观察这种透露政治理想的方式,有些话,在体制内不能讲,要讲也得用一整套模式化的语言讲,如果实在套不进去,只好做外围的工作。《河殇》就是一次经典的吹风。
  《河殇》播出时,我还是一个大学生,当初的感觉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振聋发聩”,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惊艳”,咱们且不说它在政治上对与否,仅从它的气势来讲,确实有撼人的东西,语言也够强。从那时以后,我推翻了自己电视不能表达深刻思想的定势,反而认为,电视在传播理论、学术方面有更强的力量。所以当后来《百家讲坛》火了的时候,我就觉得太自然不过了。
  绕远了。说回《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播出以后,一些报道也曾提出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吹风会,是上面在进行民意调查和思想启蒙,后来,该片的编导出来辟谣,说大家受思维定势影响,把《大国崛起》拔高了,其实只是他们几个人的一时兴起的创作。——嘿嘿,放这么大、这么专业的气球,肯定是探风向风力的,可能是探到的风向风力和预定有差距,所以干脆否认,说这就是小孩放气球玩,纯粹娱乐,没别的意思。
  《大国崛起》和《河殇》相比,锐利程度不够,但是圆滑成熟很多,说起历史、说起外国来,头头是道,说到当下,说到中国时,就打哈哈。哈哈,没别的意思就没别的意思吧。
  《大国崛起》播出之后,追捧的当然有,但是,打横炮的也不少。“崛起论”并未就此大张宣扬。
  回过头来,仔细琢磨,崛起论试了试风头又偃旗息鼓,不外乎内外两个原因:
  一、从外部来讲,“崛起”容易和“中国威胁论”搅在一起,尽管我们在崛起前面加上了限定词“和平”,但是那些曾经崛起过的前辈,都在肚子里冷笑,他们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历史,靠,哪里有什么和平崛起?从常识判断,不要说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地缘大国的崛起,周边不产生强烈震动也是不可能的。再加上中国的政治体制是所谓“不透明”的,崛起论正好给威胁率提供口实,所以崛起论只好先压住声响了。从邓小平开始,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是从周恩来那里继续了政治遗产,周恩来少年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邓时代最能引起全国人民共振的理念就是“四个现代化”,从“四化”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崛起”,这是一脉相承的。说来也神,邓小平早在1973年,就在联合国大会上讲,中国永远不称霸。不仅现在不会称霸,即使将来发展起来了,强大了,也不会称霸。中国在1973年,和今天比,经济上可谓虚弱之至,一个虚弱的人突然正儿八经地对别人说,我不会揍你们,当时的列强可能肚子里会暗笑吧。笑归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国情怀在那样困难的时代,都自信心满满地坚持着。
  也是邓公,在交棒的时候,对中国的对外政策留下自己的政治遗嘱,那就是“韬光养晦”战略。在江时代,这个战略被不打折扣地执行,从南使馆被炸到南海飞机相撞,中央都低调处置,这都体现了邓韬光养晦、永不做头的方略,尽管招致批评,但中央不为所动,坚持以之。应该说,邓的这一战略并不是没有反对意见,否则民间也不会积累这么多的愤青,民族主义和新左派阵营渐渐扩大,到了胡总时代,公开提出要“有所作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崛起”在这个时期成为高频词,不是偶然的。
  二、“崛起论”似有保留,还与国内形势有大的关系。2006年底,中国的GDP超过了英国,四十年前毛泽东超英赶美的政治理想,不经意间达成,而且GDP超越比钢产量超越似乎更“综合”一些。但是,这并能够给“崛起论”增加砝码,原因是国内的经济情况有些不妙,大国地位有没有崛起还在斟酌判断中,而国内房价迅速崛起却成了官方民间不争的共识。这些年中国经济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发展,这成为对内对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佐证,何况这样的发展是在CPI低水平的状态下发生的,这更值得当局骄傲。不过,房价直线窜升而CPI岿然不动,让渐有经济常识的普通民众大惑不解,后来,媒体终于讲出真相,中国的CPI在统计计算时,把房价、药价、学费等都的权重都降低甚至忽略了。直到最近,猪肉、方便面的价格都呼呼上窜,高增长、低CPI神话终于不能继续了。到2007年底,专家们都说,中国的GDP将要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GDP名列三甲,这本来是应该大肆庆祝的事儿,可是从媒体的情形来看,高层对此刻意保持了低调,太湖的蓝藻,山西的黑窑,把环境和人文指标一下子拉到了零点,崛起的欲望虽然强烈,但崛起找不到绿色和人文的着力点,想来也没有面面。再加上2008年是奥运年,奥运年北京自然是流光溢彩,不待我多说,别人也会称赞我崛起,所以,整个2007年,调子放低,办好家里的事,应该是高层的主导想法。
  从全局来看,高层希望2007年是不动声色,不要出事,2007先抑,2008后扬,孰料房价拖着中国经济一路爬高,泡沫两不停地有人念叨,如此一来,“崛起”就只好放一放了,先把“和谐”举起来才是当紧的大事。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17:06:56 | 只看该作者
 【二、汤臣一号】
  
  房价高了,老百姓有议论,有反映,有意见,甚至有抗议。
  于是各种调控政策下来了。
  中国人办事,除了重视政策,就是重视典型,有政策,再配上典型,这就是畅行无敌的解决方案,中国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解决的。老人家曾曰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中粗心大意。”所以,高层的职责就是制订政策,让人民由衷欢呼“党的政策好”,而各级宣传机构,他们的职责就是配合党的政策,抓典型,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来解释和宣传政策。
  问题是,现在的政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多,都复杂,因为社会形态复杂了,另外就是咱们上面能够制订政策的机构也越来越多了,一不小心,协调不好,政策就和政策打起来了。《沙家滨》里阿庆嫂和沙奶奶打起来是迷惑汉奸的,领导部门打起来不知道是要迷惑谁。这样一来,习惯于紧跟政策找典型的宣传机器就比较辛苦,一会儿要找能挣会花的典型,一会儿要找勤俭节约的典型,累啊。
  这不,政府希望房价稳定,媒体就踅摸了,地方媒体的广告来源开发商,客户至上,他们都在市场经济中学会了,不能乱抓,外地的典型,大家有潜规则,舆论监督不越界,所以,大家就转载通讯社的稿子,中国有三个一样,各地的电视台节目一样,各地的报纸版面一样,各地电台节目也一样(晚上都是医疗专家做咨询)。中央媒体的视野那是相当宽阔,这不中央二套不就把没汤臣一品盯上了。汤臣一品本来想在营销上玩一把狠的,现在营销不是都讲究定位吗?老子要定就定个狠的,定个全国最高,把价格定到最高和把广告做到最恶心,这都是中国营销策划大师们的强项。
  汤臣定位全国最高,是营销上的噱头,现在好了,成了出头鸟了,成了价格最高自己感觉又最恶心的双料冠军。
  张艺谋票房最高,人家成了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了,汤臣也想来个票房最高,几成哄抬房价的总代表。嘿嘿,老谋子毕竟受党教育多年,不一样啊。汤臣的这帮孙子估计光研究营销的4P了,没有学习过老人家的雄文4卷,差距呀,这就是差距呀。
  抓典型,就是杀鸡给猴看,也叫杀一儆百,问题是,汤臣的12W/平,不犯任何明文法,明码标价,愿者上钩,产品质量也合格,住进去也不会让黄浦江里船一下就碰塌,报道来报道去,只能说人家不配合国家政策,把房价定到经济适用房的水平,给全国的房价上涨起了个不好的头。
  本来是想把房价高涨的罪过转移到汤臣一品身上,然后再批倒批臭,踏上一万只脚,让丫的永世不得翻身,让全国的房价闻风而降,不知为什么,一套组合拳打完了,效果没出来,唉,开发商和党还是不一条心啊。
  传统的套路不行,咱就按现代的招数看看。要降低价格,就是市场的办法,扩大供应不就完了吗。要说,还是农民和党一条心,北京城郊的农民看到以汤臣一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开发商,不听招呼,就急中央所急,他们认识到,房价高企,主要是土地供应不足,房子在末端是市场经济,在上游是计划经济,甚至是腐败经济,他们决定也做一次典型,正面的哦,他们提供了一种叫“小产权房”的东西,把房价轻而易举地拉下来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中国人吃不饱饭,有小岗村的农民,中国人住不起房,又有北京郊区的农民。农民是伟大的,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17:09:15 | 只看该作者
 【三、稀松的方便面 坚硬的楼盘】
  
  我记得自己吃的第一包方便面的价格是0.17元加二两粮票。那是在美好的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所有的改革都是增量改革,都有红利,而且基本上老百姓都能利益均沾。后来价格涨了,经济学家教导我们说:计划经济扭曲了价格信号,物价改革闯关以后,大家就一路绿灯直奔现代化了。
  好嘞,既然这么说,就涨呗。到今天,我们对涨价已经麻木了,好在收入也在增加,起码面值在增加,也确实有些商品的价格在下降,比如彩电,此涨彼落,此落彼涨,早就是一笔结构性的糊涂账了。
  今年,先是猪肉涨,然后其他商品跟进,当然,涨的方式还是有所不同,有的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有的则理直气壮,发一声喊就一齐涨起来了。
  街边的兰州拉面可以吆喝着卖,但是“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不能吆喝着涨价,这样做招人恨。你看人家房地产开发商就聪明,从来不讲水泥涨了,民工的工资涨了,所以房价也要涨,没有那么多废话,悄悄地让售楼小姐更新一下价格表就齐活了,最关键的是,人家没有集体出面嚷嚷,各自为政,闷声发大财,看来,卖面的比起卖楼的还是有差距哦。
  方便面刚开始酝酿集体涨价,就有人认为他们很幼稚。像方便面这样的行业,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充分竞争的行业,方便面虽然在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很重要,但不好意思,你们既不是“自然垄断产业”,也不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更不是能给国家带来尊荣的“高精尖产业”,怎么能像中石油中石化那样,自己说成本高就要嚷嚷着涨价?方便面行业真的想要涨价,我给你们指条明路:那就是,你们让国家恢复到粮食统购统销时代,全国只特批三到五家方便面重点企业,名字分别叫中国第一、第二……方便面集团,面粉油料没有发改委特批谁也买不到,那时,除非中国人全部戒掉方便面,你们想怎么涨就怎么涨。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省省吧。
  欧佩克可以控制油价,那是因为石油资源是不可替代的,城市的楼价扶摇直上,那是因为土地资源……嘿嘿,是“全民所有”的,人家上游是计划经济,下游才是市场经济,人家也崇尚竞争,是让房奴和房奴之间竞争。方便面,你自个儿瞧瞧,媒体怎么形容你们:“残酷竞争”,“降价促销”,“继续跳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您已经入错行了,命里注定,只有控制成本,降低费用,还要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不断创新,……反正按照经济学教科书上讲的,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这就是出路!别的想法,赶紧歇了。
  目前,全国人民正在热切地盼望奥运,我们需要的是市场繁荣、物价平稳的大好局面,生猪不知道抽哪根筋,让肉价飞腾,这已经让有关部门够头疼了,被民间形容为“六部巡按”或“八府巡按”的N部委正在到处巡视,方便面这种“弱势产业”顶风作案真是欠打。要是实在扛不住要亏本,就改行开发楼盘吧,方便面看上去就稀松平常,不如楼盘挺拔扎实
  
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17:10:15 | 只看该作者
 【四、改革休克了】
  
  兰州市限制牛肉拉面的价格,发改委限制方便面集体涨价,究其核心,就是行政权力干预市场。
  行政干预市场是允许的,也是存在的,包括在老牌的市场体制国家。
  但是,干预是用市场手段,还是用行政命令,还是有差别的,用市场手段,比如常见的利率、税率调整,比如储备物资的投放与收购,都可以影响市场物价。还有就是补贴,干预了不卖方,“干预”一下买方。
  行政命令的干预方式,不是不能用,只是要慎用,有条件地用。
  如果兰州拉面是兰州市政府投资的,是自己的合资子公司,不要说限价,就是白送,只要“董事会”同意,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拉面馆相信百分百是个体私营的,政府规定一碗面的价格是多少,不仅要有经济学上的逻辑,还要有法律上的许可。
  扯这么多,无非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政府对“市场经济”学得还不好,甚至不及格。
  房地产要比拉面复杂得多,简单的问题都解决得这么没水平,让我们对地方政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保持怀疑。——同样,我们先排除掉政府在其间的利益取向,设定他们是绝对公正的。
  有位叫“老实吃亏”的网友问我:“我想问一下楼主,您有个观点是如果房价下跌的话会可能会失控,但是政府如果控制到所谓国际上公认的合理价位后,应该也有手段控制房价不置于崩盘呀,这不会太难吧,吹吹风就能办到,毕竟有过疯长的时候,老百姓怕阿。”
  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第一,我现在不知道什么叫“公认的合理价位”,我认为深圳的房价很高,不合理,港佬过来,就认为很便宜;我到重庆,江北中心的别墅才5000多,我不仅认为合理,还认为便宜。至于传说中公务员内部购买的房子价格更合理的要命,我们买不到,有个屁用。其实,最大多数人认为的最合理的价格是以前的分配住房。第二,政府究竟有没有能力把房价控制到既“公认地合理”又不至于让银行崩盘,我也不知道。从理论上讲,房价稳定不动或微涨,对中央来说是最理想的,但是,这样准确地把分寸拿捏到正好,难度系数5.0,不敢说办不到,只能说难办到。
  对方便面的果断处理,就是中央对地方在“吹风”,毛泽东说他的思想只能影响到北京郊区,我不知道现在中央如此的吹风能吹到什么地方。
  如果说现在的房地产价格体系是正常的,肯定没有人同意,起码绝大多数老百姓不同意。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个发展中的状态,一个初级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那么,我们是退回到过去呢?还是继续寻找更公正合理的价格形成体制呢?
  放眼到中国的几乎所有经济生活领域,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是普遍性的。
  从邓公主政以来,我们祭拜的图腾是“改革开放”,而且邓公在南巡时也强调过,改革开放到什么程度,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
  就房地产反映出来的社会矛盾,我斗胆说一句,中国的改革停滞了,休克了。在有些领域,不仅是官家,就是民间,也普遍存在着想倒回去的思潮。从中央到地方,只能看到他们打起全付精神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就事论事,而鲜能听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追求的最终价值。一句“中国特色”打发了我们这么多年,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谁来认真地描述一下中国人民的未来,包括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他们的权利到底有哪些……。
  改革停滞了,才有政府限制拉面价格的笑话。我相信兰州的官员不至于这么搞笑,他们也是进退失据,老百姓有抱怨,不能不作为,该如何作为,又没有整体的思路。改革遇到了既得利益集团强有力的抵抗,动辄得咎,官员们即使想作为,路径也很窄小,大刀阔斧就不要想了,就是小巧腾挪也很少见到,我们看到的景象就是,讲的都做不到,做的都不能讲。
  
5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17:10:42 | 只看该作者
  【五、窑奴和房奴】
  
  前两天,在“下柳林”网站看了一个贴子。
  柳林,是山西省柳林县,《下柳林》就“说凤阳”一样,是当地脍炙人口的小曲。锐圆哥哥小时候随父母下放到这个地方,在那里读的小学。
  柳林的经济是典型的煤炭经济,煤多煤质好,多为优质焦煤,在贫困的吕梁山区日子相对好一点。因为有煤,又有取之不尽的黄土,所以烧砖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
  “下柳林”的贴子说,因为临汾一带出了黑窑事件,所以当地查封了所有的砖窑,全部停业整顿。于是砖价开始涨了。
  山西黑窑事件以来,我一直关注这件事。因为我是山西人,所以对黑窑窑主除了概念上的判断,还有很多形象上的联想,就像看《吕梁英雄传》一样,里面的人物感觉都接触过,见过,甚至混得很熟。这些黑窑的窑主,肯定不知道什么是人道精神,他们也不是无法无天,他们是知道权力的厉害的,正因为他们知道权力是最大的,所以他们一旦认为自己是这个地方的土皇帝,就会拥有“朕即国家”的感觉,“关几个人给老子烧砖,这算个球呀!”这是他们的内心感觉。
  他们的生活经验里,只有权力无远弗界、无所不能的印象,没有权力也受约束这样的经验,一次都没有。
  窑奴出现在即将举办“人文奥运”的北京城不到1000公里的地方,这让很多人痛心疾首。有的媒体人评论道,这是一次人道灾难,我对此有点保留。放在世界普世价值里来看,这无疑是人道灾难,故意剥夺他人的自由并奴役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们痛恨。但是,如果把这件事也放到“中国国情”里来看,我认为这场灾难的“价值”不在于此,窑奴的存在,只是证明了:权力恶化到最后的就应该是这样。目前公开审结的黑窑案就是王兵兵案。王兵兵何许人也?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曹生村党支部书记王东记的儿子。王书记在村里说了算,这就是一切一切的原因。
  王兵兵这个小太子,不是利令智昏,而是权令智昏。
  村党支书,在党政干部序列里是多大的级别,锐圆哥哥不在官场,不甚了了,但想来不是什么大官,封建专制时代有灭门县令,土皇帝的太子王兵兵的父亲不够县令应该是不需要考证的。
  相对于窑奴来讲,房奴不过是谑称,不是玩真的,房奴有还款的自由,没有逃债的自由,只是我们常说的人在江湖,人不由己。
  昨天晚上看电视,播音员字正腔圆地说,央行调整利息了。被按揭的房奴每个月又少了两斤肉钱,当然,央行调息(哥哥我也不用“升息”这个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房奴少吃肉,缓解生猪不生的尴尬局面,央行的本意是限制房贷,降低银行的风险,同时,客观上会限制更多的人挤进房奴的行列。
  在天涯,经常看到有的兄弟愤愤然道:“老子每月收入N千大元,一套房子已经……,就是不吃不喝也要几十年才能买得起。”几十年不吃不喝对一个人来说,牺牲有多大呀。但是,房地产商不会因此产生道德愧疚,更不会因此降低房价来适应你,让你有吃有喝还有N室两厅的房子住,而且还有“荟萃中西园艺”(仿售楼书上的词)的小区配套。
  好像是任志强大哥哥说过:“好房子不是给穷人盖的。”(大意如此)这话虽然恶毒,没有阶级感情,但接近现实,放在地上能立起来。
  面对不停上涨的房价,高声詈骂发展商非常抒情,非常过瘾,非常有道德优越感,但是,无济于事。
  发展商是干什么的?他们是为了让你不吃不喝几十年吗?如果简单地说,发展商是房屋的供给者,和生产汽车、鞋子、尿不湿的商人是一样的,正是有了发展商,中国才有这么多新房子。买不到或买不起房子,骂供应房子的人,逻辑上是错的,现实上似乎还占点道理,问题出在哪里呢?
  再说说银行,银行按揭,是解决“几十年不吃不喝”的最好办法,锐圆哥哥戏谑银行,说他们把房奴按在地上再揭一层皮,不过是玩笑话,银行的介入才让很多人拥有了住房。
  每家银行的内部都清楚,房贷是最安全的贷款,收益最好的贷款。银行只要有点商业精神,它就知道应该把钱借给准备买房子过日子的老百姓。据报道,到今年上半年底,全国累计房贷余额为2.3万亿元,大家都说这个数字太大了,太吓人了,……让我说,幸好银行把这些贷给了讲信用的个人,如果贷给了国有企业,那才真是吓人呢。银行以往巨额的坏帐是贷给国有企业的,还有一部分是腐败贷款,是他们让我们的手里的钱贬值,三十年来,人民创造的巨大财富被浪费了很多,我们的购买力才不足,贵州农民几十年不吃不喝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城市白领几十年不吃不喝供一起一套房子,不是房子贵了,是你的钱太少,问题在分配领域,不在消费领域,你只是消费的时候,才发现手里没有钱或者自己赚得钱不值几个钱。所以,本质上讲,房子像验钞机,它发现你手里的钱不值钱,从根本上讲,和房子无关。
  窑奴和砖窑无关,房奴和房子无关。
wit
6
发表于 2007-8-27 12:55:40 | 只看该作者

确实不知道应该说些啥。

都是实际的情况,都在发生着

7
发表于 2007-11-1 11:44:41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没有揭示房子上涨和"改革停滞"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禁止土地的私人转让,而由于房价过高导致占用老百姓过多的财富,导致国内需求不旺盛,而内需不足,导致国家极度依赖出口,所以才会导致不断向美国让步,造成现在人民币兑换升值而国内货币贬值的现象.

政府调空上的无能,除了官员腐败或者无能之外,还有经济体制原因.拉面是小事,上海政府竟然取缔合租,限制租房只能给个人或者家庭,这个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房租需求量,提高房租价格,安抚贷款买房的人,进而保证银行利益.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能够影响人大立法的利益集团,阶级分化不可避免.

强调和谐正因为是难以和谐,表面文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要房子问题不解决,内需不会旺,消费一定会被抑制,国家也就只能依靠出口,对待国际经济变化就职能靠全国人民的财富去死抗,就没有经济安全.

从目前情况看,房子问题解决不了.房价还会上升,CPI还会增长.国际资本还会来咱们家推动价格上涨,而国家还会让步.可以说,国家没有扶植中产阶级的实力甚至打算,中产阶级正是提供资本利得的源头,被所有阶层事实上抛弃.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