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茅于轼:今天很高兴请到了王小鲁,他来自国民经济研究所,是近两年国内最有成果的学者之一。今天他会讲国民收入分配,其中涉及到大家感兴趣的灰色收入问题。我们的报告不超过1小时20分钟,我们的四位评议人也会10到15分钟发言时间。首先有请小鲁同志。 王小鲁:天则所的座谈会到现在已经是337次了。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我们所也该向你们学习,把学术活动坚持举办下去。今天给大家做一个我最近的研究报告,是有关居民的灰色收入和收入差距的。全文准备在7月份的比较杂志上发表,是一篇3万字左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简短摘要已经发布在5月份的财经杂志上,随后引起了较大的讨论。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借这个机会听一听我们今天几位评议人(也是这方面的专家)的意见。 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我们长期以来有这么个感觉,就是现在存在着大量的不规范的灰色收入。这个数字到底是多大,谁也说不清楚。虽然统计数字也反映出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过去若干年是不断地扩大了,但是这个官方数字是不是充分地反映了现实(特别是高收入居民)?我觉得其中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比如根据2005年的统计,最高收入10%这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万多块。如果我们看房地产市场上的购买力、股市上的大量的融资以及很多其它现象,就会觉得那个数据和市场上的一些现象有很大的差距。用那个统计数据很难解释中国目前市场上表现出来的购买力、消费水平和储蓄。直观地看,有这么几个证据。现在家用汽车的普及程度在一些大城市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了,私人家用汽车(不包括公车)大概有1300万辆。考虑到有的家庭有2辆车,算来至少得有1000万家庭是有车的。平均买一辆车用10万块钱,每年用在汽车上的一系列花费(包括汽油费、养路费、各种保险、车船税、过路费)加起来得有2万块钱吧,再加上折旧就不只这个数了。什么样的家庭能够支持这样的消费?如果最高收入10%的那部分人人均收入是每年2.8万,一个三口之家的收入也不过8万。光用在车上就要2万,加上折旧得3万。把将近一半的收入花在车上,其它的生活消费就得大幅压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再看看房子。我计算了一下,过去10年的商品房的累积销售(按照平均面积和总面积来算)有1800多万套,平均每套30万块钱(按照2005年的价格标准)。国外通常的情况是,房子价格和购房家庭收入比值大概是3:1。这就是说你最低得有10万块的年收入,不然要买30万的房子就会有问题。这和我们看到的统计上的最高收入居民的收入有很大的差距。 还有,计算得出我国的居民收入总额(按照城乡居民收入调查的数字来算)是8万多亿,占GDP的45%~47%。按照先分组后加权平均来算是47%,按照统计局公布的城乡人均收入算是45%。其它的国家这个比例又是什么情况呢?我算了五十六个国家的数据。一般这个数字是分布在50%~70%之间。有少数高于70%也有少数低于50%的。美国GDP的73%是居民个人收入。我们的40%多的数字比大多数国家都低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国家的这个比例低于50%,是一些什么国家呢?我看了一下,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北欧国家,大量的国民收入不直接变成个人收入而是变成了社会保险账户。其实还是居民个人的收入,只是在放在社会保险中。一种是石油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它有大量的石油收入但是一般百姓无法参与到这样的收入分配中去。这样一来,其居民个人收入占GDP的比例就很低了。中国不是这两种中的任一情况,但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又很低。这也似乎是在提醒我们统计数字是不是不太准确。 看储蓄情况(还是按照2005年的数字算),如果按照城乡居民收入和城乡居民的消费来计算居民总储蓄,2005年应该是1.95万亿。但是当年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却增长了2.15万多亿。另外,当年发行债券1.6万亿,其中居民购买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虽然没有公布)。居民在股市上的新增投资没有具体数字,但是我们知道这也会占相当大的一块。另外,城乡居民的直接投资也没有算。光是农村个人固定资产就有4000亿。城市的数字没有,但是肯定是高于农村。还有,居民在海外也有投资和储蓄,而且居民在国内还有外汇储蓄。这些都没有计算在内。把这些都算进来,居民储蓄会远远超过1.97万亿这个数字。这又证明了我们现在的居民收入统计恐怕是偏低的。低在哪些地方呢?有不少证据说明可能还是低在高收入居民这块。也就是说对高收入居民收入的统计大幅度偏低。 不仅是统计局,国内现有的大规模城乡居民收入的调查(包括经济所做的几次关于居民收入的调查)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调查高收入居民的时候,拒防率很高。第一,他们不接受调查。第二,他们接受了调查但是不告诉你他们的灰色收入。这里头的灰色收入(不规范的收入)谁也搞不清楚,这就使得我们说不清楚对现在的国民收入在居民中的分配,即使是统计局也说不清楚。我们和统计局交流过这个问题,他们也承认在高收入居民的调查中的确存在很多遗漏。我现在做的课题就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大概估计一下这个数到底多大。当然,这是十分困难的。连统计局都说不清楚,我们也很难算清楚。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方法做一个近似的估计。结果,我们用了这样一个方法。一般的调查中,调查人员直接敲门去问收入水平不容易拿到真实数据。我们不用这种方法,而是通过调查人员的亲属朋友以及其他关系非常密切的人来获得高收入阶层的真实收入水平。调查的时候可以不问收入来源并且承诺为其保密不透露姓名,只是调查其收入以及各项消费这些数据。05、06年各做了一批,加起来有2000多个样本。这些样本遍及在全国27个全国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一共31个),另外还有覆盖了一批中小城市和县镇。主要是调查员回到自己家里,找到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邻居来做调查。这么做调查的优点在于能够拿到较为真实的数据。他们有可能将不告诉统计局的大概的收入情况告诉我们的调查员。当然他们不会透露细节和收入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