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转帖]丹.布朗小说赏析

[复制链接] 1
回复
111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25 19:3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读到兴奋的时候,阅读的快感伴随着万千思绪纷至沓来,犹如泉水过身,让人如痴如醉。也许是我读书的速度快点,像读《达·芬奇密码》和《数字城堡》一样,我一个周日就把《天使与魔鬼》读完了。节节生奇,层层追险,步步惊悚,读后,我沉醉于小说给我带来的快感之中,欲罢不能。然而,等到坐下来的时候,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科学到底是什么?宗教又究竟是什么?科学、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冲突将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在把这几本书多翻了几遍之后,我突然明白丹"布朗小说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夺人之势了。令人心痒难熬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令人震惊的秘密, 紧凑明朗的笔触,以特殊的视角重新阐释历史,这一切又怎会不令慧眼识珠的读者心驰神往呢?但还不止这些,更重要的一点是其小说隐含的深刻主题。纵观这几部小说,不难发现丹·布朗细腻的笔触里写的尽是关于宗教、艺术和科学的相互冲突。科学、艺术和宗教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人类思想发展的见证,都对人的精神层面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可以说与人类自身休戚相关,所以这类主题极易触发人们那根共同的神经。而凭借他富有张力的写作范式,丹"布朗在其小说中深切地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困惑和焦虑,对社会转型期中的正在被毁灭的人性、道德和文化的价值与原则提出了质疑与批判。可以说,把创作主旨始终建立在与人类自身休戚相关的主题之上,张显现代人的灵魂翕动,这是丹·布朗小说部部畅销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丹"布朗的高明之处。

对于丹·布朗来说,把科学、宗教和艺术作为其小说的背景绝非偶然。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曾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学专门学习过艺术史,毕业于安赫斯特大学(Amherst College)的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Philips Exeter Academy),在他全心投入写作之前,一直担任该学院的英 文老师。丹·布朗的父亲是一名曾获得总统荣誉奖的数学教授,母亲是一名职业宗教音乐家,而他的妻子布莱思则是艺术史学家兼画家。这样,他就生活在科学、宗教和艺术相互冲突的哲学中,三者共同熏陶着他,启发着他。很自然地,宗教、科学和艺术的互相碰撞和摩擦就成为了丹·布朗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而丹·布朗本人也相当勤奋,动笔之前总是去研读相关的资料,查证相关的史实。对自己的作品更是锱铢必较,他说,“写一本内容丰富而又紧凑的恐怖小说就像制作枫糖一样……凿掉繁文冗句,去粗取精,直到你的故事像透明的水晶般呈现在读者面前”。从1996年起,他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悬疑小说:《数字城堡》(Digital Fortress1996)、《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2000)和《圈套》(Deception Point2002),或许是由于在好手如云的西方畅销书界算是个新面孔,或许是写作意识太过超前,这些作品一开始都反应平平。然而2003年注定属于丹·布朗,凭借小说《达·芬奇密码》的迅速走红,他从一位无名小卒一下跻身于美国最优秀的畅销作家的行列。富有张力的小说主题,多年的笔耕不辍,加上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丹·布朗的成功也就成为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了。

其实,《达·芬奇密码》之所以引起轰动,正在于其对基督教文化的质疑和批判。拿耶稣开刀, 丹·布朗是够聪明的,因为他知道这会触动亿万人的神经。基督徒,非基督徒,为之雀跃的,为之嚎叫的,把《达·芬奇密码》炒的一时洛阳纸贵。后现代文化冲突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后现代人的精神迷惘问题,精神危机依然困扰着当代的人们。“在今天,信赖上帝与否,就是后现代所面临的基本抉择。”反基督教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早已出现过。如意大利学者及作家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的《玫瑰之名》。但如果说艾柯是“从伪基督徒的角度来赞美世俗生活”的话, 丹·布朗则以一种正大光明的姿态来颠覆基督教的文化。丹·布朗把耶稣从神降为人,而且还像凡人一样结婚生子。而耶稣的妻子,竟然被说成是“妓女”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一切都是基督徒所不能容忍的。正如著名宗教学家达雷尔·博克所说:“在破解《达·芬奇密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在这里不仅仅是创作一部娱乐性小说——而是对基督教的历史进行重写”。其实,按照逻辑,所有蒙蔽人们的思想都会在人类日益发达的大脑面前萎缩,以致变回原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敢于挑战在欧美许多人心中几千年来都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文化,《达"芬奇密码》才会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深得青睐。

如果说《达"芬奇密码》是拿耶稣开刀的话,那么《数字城堡》就是向政府宣战。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更重要,还是国家的安全更重要?面对国家安全局的种种不法的监视或者偷窥,公众更像是加缪笔下的局外人,被国家抛弃了,抛弃到了没有位置的边缘。在高度标榜自由的国度里,公众的电子邮件却被国家安全局恣意查看,这本身就是对自由的莫大亵渎。在游戏般的解码和眼花缭乱的情节背后,丹·布朗将现实与虚构糅合在一起,深邃的内涵与浅显的文本互为阐发,读来既觉得回味无穷又不禁掩卷沉思。如果可以把国家安全比作是一块灰色区域的话,那么这块灰色区域正在逐步吞噬个人自由的纯真天空,个人的体味已经沦为一种切肤之感,一种终极的无奈,一种对于自由的虚无感。丹·布朗把个人的隐私问题摆到桌案上来,给予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权利以真切地关注,体现了一份强烈的人文、道德关怀和艺术的使命感。

与《达"芬奇密码》和《数字城堡》的根系一脉相承,在《天使与魔鬼》中丹·布朗把目光投向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由于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影响,丹·布朗深谙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的极端发展,使其一如宗教,正逐步消解其自身的诗情画意,变的凶暴,残酷无情, 具有了一种不可理喻的非理性色彩,科学的结晶就成了人类自身空前的威胁。比如小说中提到的反物质。这一点也在《数字城堡》中有所影射,远诚友加可以说是美国人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产物,而密码的解码却更具有讽刺性:投到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的材料铀的同位素的差别。丹·布朗是在提醒美国人不要忘记自己曾犯下的罪恶,同时也在谴责科学的结晶的非科学性应用。而宗教精神如果排除了其愚人的一面也有其合理的成分,所以宗教文化才会源远流长。现代物理学奠基人爱因斯坦对于宗教的认识有其独特的心得,他一方面反对神学宗教的各类具体宗教团体组织,但同时却主张保留宗教意识。难道天才的犹太人从对上帝的神圣膜拜里得到过科学的灵感?对于宗教意识, 也许只有科学的大师才有最深切的领悟。科学与宗教,这对二元对立体,值得人们进一步去思索。丹·布朗的用意也正在于此。

不难发现, 丹·布朗小说的这些隐含主题都与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息息有关。丹·布朗在解构人们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在重新建构。无形之中,读者们在酣畅淋漓的消遣中也在经历着思想上的蜕变和重建。叶舒宪先生在《谁破译了〈达"芬奇密码〉?》中认为丹·布朗“同时是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坚干将”。这话说的非常深刻。其实这就在于丹·布朗小说隐含的这些主题在解构与建构中给人们的启迪和思索。

“一个艺术品要想感人,它必须具有艺术真实性,而艺术真实性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丹·布朗小说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出于人本身, 紧紧扣住了现代人的心脉。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张显现代人的灵魂翕动,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启迪、思索、净化和升华,也就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通俗中再现严肃与高雅,丹·布朗小说本身也具有了永恒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这也是其他同类小说所不能及的一面。

对于丹·布朗的每一部小说,如果你只想感受四处弥漫的恐怖意向和无法比肩的感官刺激,建议你找一个周六的夜晚,外加一杯浓浓的咖啡。如果你想体验一下大脑的急速旋转,思索一下科学、宗教和艺术的是是非非, 感受一下丹·布朗的深邃与敏锐,建议你找一个闲淡的周日,(如果你吸烟的话)大可以点上一支香烟,慢慢的品。

沙发
发表于 2007-7-6 16:09:31 | 只看该作者
大可以点上一支香烟,慢慢的品。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