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超 抵不住中国市场的强烈诱惑,默洛尼公司重返中国,然而“回马枪”却不是好耍的。 跨国公司“回马枪”不断 1985年,似乎是经过了精心的策划,一个名为“阿里斯顿”的意大利品牌开始了它奇特的中国“布道”———美菱、长岭、华意……这些曾经响当当的本土企业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都带上了“阿里斯顿”的后缀。远不至此的是,作为阿里斯顿“代言人”的一个金发卡通男孩的形象开始频频出现在这些品牌的商标上和广告上,而“阿里斯顿”方面提供的是技术和生产线。 一图九卖,让“阿里斯顿”在中国一时风光无两,那时谁也没想到“阿里斯顿”会在5年后退出中国,迅速且沉默。又一个5年,1995年一个叫“默洛尼”的公司决定在无锡投资10亿欧元建立制造和研发中心,而它正是“阿里斯顿”品牌的拥有者———意大利“默洛尼”集团,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家族企业。 对于1990年的那次退出,默洛尼(中国)卫生洁具有限公司的IT和物流经理彭元华遗憾地表示,“如果不是集团当时的错误决策,我们现在在中国的家电行业家电行业应该已经占据相当大的一块份额了”。 是什么在主导着默洛尼的中国“进”与“退”? 中国“回马枪” 1930年意大利,当时的默洛尼还是一个做秤的小企业,30多年的时间都保持着小型企业的规模。直到1963年公司内部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将主营业务转到煤气罐上,而至此默洛尼真正开始了它野心勃勃的扩张之旅。由于热水器和煤气罐制造原理相似,它随之就将触角伸到了这一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卫生洁具、白色家电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线和日益细分的渠道使老默洛尼越来越难掌控“雪球”般庞大企业。1969年,老默洛尼将集团一分为三:白色家电、热处理和OEM,分别交由他的三个儿子经营,而原集团最著名的商标“阿里斯顿”归白色家电和热处理两个业务单元共同所有。 到了1985年,整个默洛尼集团已经成为拥有700亿欧元的营业额,35000名员工的跨国集团。在欧洲市场通过兼并和收购,默洛尼迅速地渗入了各类有品牌壁垒的国外市场;但在亚太市场,默洛尼则无所作为。根据集团的进入战略,最终决定由集团内部实力最强的白色家电业务单元首先进入亚太地区,而亚太地区的根据地选择的是市场壁垒较低的中国。此时中国虽然市场壁垒低,但政治壁垒却很高,外商独立经营在当时还不被容许,只有采取与本土企业合资或者合作的方式方能进入。考虑到合资经营的风险性,默洛尼家族最终选择了技术转让的方式。将同样的图纸,同样的生产线转让九次,这九笔交易却实实在在地让默洛尼获利丰厚。 而在历经数年成长后的“阿里斯顿九兄弟”开始越来越渴望摆脱“阿里斯顿”的影子,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所以在1989年合作协议期满后没有再续签,在品牌上他们也清一色地去掉了后缀,恢复了本土品牌的“正身”。 放在被“遗弃”的默洛尼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作为独立品牌来中国设立制造基地;要么退出中国市场。而由于经历此次“挫败”的默洛尼集团内部多数人对中国市场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于是集团决定在1990年从中国市场全面退出。 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的消费力开始“井喷”,早把欧洲市场几度深耕的默洛尼又重新把目光投向东方的中国。1995年,仅用两个月的时间,默洛尼集团就决定将旗下的热处理和卫生洁具两项业务引入中国。而区别于上次的是此次进入默洛尼采取的是在无锡投资10亿欧元建立制造和研发中心的方式,并将亚太总部牵到无锡。 重返中国的默洛尼下了大赌注,一旦失败,可能预示着默洛尼整个“亚太计划”的败北。于是从战略到渠道再到品牌,默洛尼开始中国新布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