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推荐]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

[复制链接] 7
回复
26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13 21:2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r 一 企业家的形成与财产制度
— — 评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
(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FaT~' {
张维迎先生负籍英伦数载,成就专著《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并改写成中译本由上海
三联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联合出版。我喜欢这本书,因为:(1)它以作者长期参与中国经济
改革的经验为背景,提出对主流经济学一个核心问题的解答。(2)它以一个特定的企业理论为
题目,为我国年轻一代经济学者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典范,即在系统把握了微观经济学以后如何
将理论应用于具体问题以及如何在特定问题背景下叙述理论,而这正是目前在海外研究中国
的许多中国经济学家没有做到的,在他们的论文中往往缺少辞义学所说的“问题意识”。这本书
在这两个方面的贡献使它成为中国经济学家在融入经济科学主流的过程中重建自己的学术传
统的重要努力之一。
我的讨论将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我希望交代清楚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和本书的理
论背景。第二,我希望重新阐释张维迎在他这本书里表述的理论的要点。最后,我想讨论张维迎
理论框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为学术商榷。

、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
在科斯(Ronald Coase)提出并讨论“企业的实质”以前,企业理论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其他
主流经济学家那里是做为价格理论的一部分来讨论的,我们称为 厂商理论”。另一方面,老的
制度经济学家(凡伯仑、康芒斯)从工业组织与技术进步不断发生冲突的角度讨论企业问题,他
们并不关心他们的讨论是否能够形成。理论”。事实上,老的制度经济学由于政策导向太强,从
来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在科斯的文章发表以后,企业理论在三个相关的方面得到训练有
素的经济学家的推动 这三个方面是 (1)主要由芝加哥学派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主流经
济学家们在5O年代和6o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不确定性经济学,包括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
和阿尔钦(Armen Alchian)关于信息经济学的论文,托宾(James Tobin)和赫施莱佛(Jack
Hershleifer)关于风险投资决策的研究(又称“投资理论”)。这一派经济学终于形成了目前在所
有管理学院里讲授的资产组合理论和风陵投资理论的核心—— “分离定理”。也是在阿尔钦与
赫施莱佛影响下,早期的张五常提出了他自己的“佃农理论”。(2)主要由卡内基一梅隆学院的
管理学家如西蒙(Herbert Simon)领导的行为学和组织理论的研究。威廉姆森(0liver
62

Williamson)的工作,照他自己的回忆.是深受他早年在卡内基一梅隆和西蒙教授的影响的。管
理学院的这种“案例研究”学术传统后来由威廉姆森带给了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
新制度经济学派,影响了现在以博弈论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家们。(3)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德姆塞茨(Herald Demsetz)、科斯和当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张五常(Steven Cheung).以及
张五常后来任教授的华盛顿州大学的巴塞尔(Yoram Barze1)等人发展起来的交易的产权和契
约理论。这一派理论由于承接了西方道德哲学传统中社会契约和产权的思想,在经济学主流的
各学派中显得格外深刻和扎实,影响所及也包括了诺斯领导的“新历史学派”(见诺斯在其1990
年那本书的一个脚注中对他所使用的“交易费用”概念的说明)。
通常我们把上述三个方面的经济学家总合起来叫做“新制度学派”。他们的学术传统各有
利弊 不确定性经济学的传统直承新古典经济学,有严谨的分析工具,它现在已经与案例分析
的博弈论方法融合为一个更强有力的研究方向 威廉姆森的传统虽然缺乏理论体系.但基于大
量案例,有血有肉,政策内涵丰富。产权和契约的研究传统深究人类社会根底,是政治、经济、宗
教等制度研究的正宗。但是这个学派缺少有力、严谨的分析工具,它正在融人以博弈论方祛为
基本分析工具的制度研究。所有这些学派的努力事实上都是企图解释现实经济中出现的干差
万别的协调社会生产的形式,如“企业”、“家庭”、“政府”、“市场”。这么大量的研究工作似乎很
难以一篇引论的方式总结清楚 我下面的讨论主要目的是引出张维迎这本专著的主题(读者还
可以参考我在《经济研究》1992年j月和1 994年7月的综述文章)。
凡是以“效率”为核心问题.并以行为者的主观选择为基本视角的研究都可以归人经济学
主流学派。相反地,以“功能”为核心问题,并以行为群体的约束为基本视角的研究则属于社会
学的主流学派(至少在“现象学的社会学” 起之前)。
立足于主流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注意到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例如完备信息的市
场)不适于回答诸如“什么是市场的广度? ‘什么是市场与企业的边界? ‘为什么同一种产品同
时以不同的组织形式被这个社会生产出来?”这类问题,他们在放宽“信息完备”这一基本假设
的同时.不打算放弃“个人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主观选择理论。由此导出的基本观点就是:如
果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如果理性的人们选择了不同的交换方式来实现劳动分工的好处.
如果这些不同的交换方式在不同的(关于资源有效配置的)信息条件下有着不同的交换效率,
那么经济学家的任务就只能是:(1)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发现那些不同的信息条件,(2)说明为什
么不同的交换方式所提供给个人选择的不同的激励机制可以在这些信息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
效率,(3)以不同的信息条件来解释那些同样有效率(从而同时存在着的)不同交换方式。
“企业”,尽管没有准确的经济学的(可操作的)定义,被人们理解为是一种交换方式,被强
调“理性选择”(从而强调个体的选择自由)的上述三派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理解为是一种或一组
“契约关系”,并经常被拿来与。市场”这种契约关系做比较研究。他们都推崇科斯定理的地位,
后者认为当信息完备从而交易费用为零时所有的契约形式都是等价的(即同样有效率)。于是
制度研究的前提应当是“信息不完备”,从而不同契约下的激励机制对效率而言是不等价的。在
假设了信息不完备以后,企业理论的核心『口]题是:每一种契约关系决定的激励机制是否与所考
察的交换环境中的信息结构相配从而使生产有效率。
下面我要转述张维迎专著里所论述的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的要点。张维迎论证的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3 21:27:53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21:25:23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个纳什均衡讨价还价博弈的企业模型里.具有企业家能力的管理者如何能够占有全部剩
余价值,也即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古典意义上的“资本雇佣劳动”)。而在市场社会里.财富往往
成为人们判断一个人企业家能力的 信号”,于是在“效率”意义上,资本应当雇佣劳动。张维迎
得到的这个结论,虽然有些极端.但在他的模型里却是有根有据的。从他的模型也可以导出劳
动雇佣资本和劳动与资本分享利润的结果.只不过在他看来这后两个情况(至少对中国而言)
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成本
张维迎此书分做五章和他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附录”。其中第一章是导论,第五章是结
语,所以主干是第二、三、四章。其中第二章是理论的微观基础,主线是基于纳氏(John Nash)非
合作博奔和讨价还价理论。第三章是全书理论的着力点,试图用关于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成本来
解释“资本雇佣劳动”现象。第四章意在把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拓广到一般均衡,但是如我在下
一节要讨论的,这一章的目的远远没有达到。所以,这一节我重点转述张维迎在第二、三章中的
观点。
第二章的分析方法是标准新古典经济学的,从一组参数化的假设出发,推导出在个体理性
选择下的均衡条件。然后对所有的参数做“比较静态分析”,得到一组可检验的命题。作者使用
了相当大量的数学表述,有些我认为是不必要的。事实上,我下面的转述是采用了一个简单得
多的二人博弈来推导出张维迎第二章的主要结论的。
我先把他的基本假设总括在这里:(1)分工生产的规模经济是 单干户”结成 团队”的理
由,这在书中以生产函数的交叉二阶导数来描述.它的大小张维迎称为“协作程度”。(2)在分工
生产中只有两类人.一是管理者,二是生产者。即便在相同的劳动投入下,这两类人对总产出所
做的边际贡献也可以是不同的。这在书中以生产函数的要素边际产出弹性来描述。(3)这两类
工作受到有效监督的程度可以有差异,从而这两类工作的监督成本不同。这在书中以要素的有
效投入量做为监督量的正比函数来描述。(4)团队的总产出超过“单干”总产出的部分.即合作
的净值,也叫“利润”,按照不同的协作程度参数、监督技术参数、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参数和人们
的风险回避参数,在参与分工的人们中问分配。
在这些假设下.张维迎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当对生产行为和对管理行为的监督是完全
无效率时,任何一方(生产或管理)独占利润都不会是最优的 但是利润分享的方式非线性地依
赖于协调程度(即要素在多大程度上相互依赖)与要素相对重要性(即要素对总产出的边际贡
献)的比较,这两者都是由生产技术确定的。例如直观说来,当管理能力的产出弹性上升时,管
理者应当分享更大的利润。但是这个利润份额增加的幅度叉依赖于各要素在其刨造边际贡献
的过程中多大程度地依赖于其它要素的合作。这些就是定理一和它的两个引理的丰富内容的
主要部分。(2)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时,利润的分享方式不仅取决于技术参数,还取决于监
督成本。直观来说,那些要素产出弹性高的人,如果其工作非常难以受到有效监督,他们就应当
分享大部分利润。那些能够以较低成本监督他人的人,尽管其要素相对并不重要,还是可能成
为利润的分享者。对称地,那些要素相对重要但监督他人成本极高的人也可能分享利润。这是
定理二及其三个引理和若干推论的主要内容。(3)当人们不是风险中性时,那些更愿意承担风

险的人,如果同时也是要素相对重要的和对他人监督成本较低的人,就会分享大部分利润 但
是张维迎的看法是.风险态度在决定谁分享大部分利润的博弈中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
面。我以为这个看法的正确性在于,就方法论而言,经济学的实证性使其必须回避对心理因素
的研究
下面我用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导出 面那些结论的要点。让我们从典型的囚犯悖论开
始,即下图中所有参数为零的情况,其中M 代表团队生产中管理者的角色.P代表生产者的角
色.T表示加入团队的选择.H 表示选择“单干户”。
这时(我们仅仅考虑一次性博弈)唯一
的纳什均衡就是(H.H)。张维迎的模型基
于纳什均衡讨价还价博弈理论.这在我们
的简单博弈中就是引进与张的模型性质相
同的参数并考察在什么情况下(T,T)也可
以成为纳什均衡,从而人们选择团队的生
产组织方式。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对企业的所有
权就是对企业经营的“剩余”或利润的独占
权利。因此谁拥有企业的问题在我们(以及张维迎的模型中)就是利润如何在生产者和管理者
之间分享的问题 这里团队生产的利润就是其总产出减去一个固定的监督费用后的值超过单
干总产出(1+1=2)的量.假设为Q。在考虑到要素相对重要性时,可以假设Q—Q(m,P),此
处参数m表示管理者的技术重要性,P表示生产者的技术重要性。注意张维迎模型中的“协调
程度”在这里已经假设为一个正的利润Q,这个利润被委托权参数b决定其在两个参与者之间
的分享[b在0与1之间,M 的份额是b.因此他的总收入是1+bQ;p的份额是(1一b)Q,因此他
的总收入是1+(1一b)Q]。张维迎模型里的监督技术参数在这里用固定不变的监督费用或介
于0与l之间的参数r 和re来表示。当管理者监督生产者时,他付出效用一r ,而生产者偷懒的
效用中则要减去r (假设这是在反监督中的损耗)。当生产者监督管理者时,他付出效用一
而管理者营私舞弊的效用中则要减去r2(逃避监督的损耗)。当生产者偷懒而管理者诚实工作
时,我们假设生产者的偷懒可以使他既占有单干时的效用(因为他可以把偷懒的时间用于单
干)又占有全部的剩余(因为他仍享有团队成员的讨价还价权利,在极端情况下他独占剩余).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效用是1__(1一b)Q。总结一下这种情况,当管理者对生产者的监督有
效时,生产者在博弈格局(T,H)下得到的收益是1一(1-b)Q-r ,而管理者得到负的效用0一
r (因为全部剩余被生产者愉走,而管理者付出了监督成本r )。相应的讨论适用于管理者营私
舞弊而生产者诚实工作的情况,即博弈格局(H.T)。这时管理者得到效用1+bQ—r ,而生产者
得到0一r 。
先排除所有的技术因素,假设Q=1,是常数,这时博弈格局(T,T)成为纳什均衡的条件
是:
1- r2< b< f_
显然,如果生产者对管理者的监督完全无效率并且管理者对生产者的监督完全有效率,即r2—
65

0,r=i.那么使团队成为_双方理性选择的均衡状态的唯一的利润分享方式是b=1.也即由管
理者独占“剩余”,成为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反之.如果管理者对生产者的监督完全无效,而生产
者对管理者的监督完全有效.维持团队生产的利润分享方式就是b=0,即生产者独占“剩余”
成为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在一般情况下,双方的监督都有一定效率,所以参数b可以在大于0和
小于l之间取值 这就是“分成制”的契约 这些结果可以认为是在极简单的模型中对应于张维
迎书第二章的主要结论。我也推导出了在生产函数Q一(m.p)中引进要素相对重要性和技术
协调参数昕得的主要结论.可以与张维迎的结论一一对应。在风险态度非中性的情况下。我必
须在上面简单的博弈模型中就某些参数值讨论夏仙义(John Harsanyi)和西尔顿(R.Selten)在
8o年代引进的概念—— 风险优势均衡。并仍然得到张维迎的相应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3 21:28:22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21:26:33 | 只看该作者
所有这些结论都不是新的.例如读者可p』参看阿尔钦和伍德沃德1 988年在《经济文献》杂
志茂表的对企业理论的综述性文章。张维迎的贡献是在第二章严格分析的微观基础上。引八关
于企业家能力的信鼠成本.扶而导出资本与劳动的各种雇佣和被雇佣关系。这就是他的第三章
的内容
张维迎书的第三章虽然没有很长的篇幅,却足以成为整个论文的要害部分。理论的基点是
企业家能力在人群中的不均匀分布和难以观删。这对应于上一节说过的“lemon’S principle”。
在某种“平均原则”下,那些劣质的管理者会逐渐把那些优质的管理者逐出市场。因此一个有效
率的市场必须实行某种“歧视政策”。这个歧视政策就是把一个人的企业家能力与他的个人财
富挂钩。所以当市场观测到一个人的财富量时,它就根据企业家能力在拥有不同财富量的人群
中的概率分布来决定这个人的企业家能力,并且据此制定他做为企业管理者所提供的服务的
价格。这样在竞争性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市场上.在那些管理工作很难受到监督的部门,财富多
的人比较容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甚至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为什么市场必须把企业家才能同个人财富挂钩呢?张维迎给出了一个基于“风险不对称原
理”的解释 如果我们接受信息经济学传统,用一个随机量的方差度量它所包含的风险,那么当
一个人做投资或经营决策时,他所操纵的全部资本的值K,所包含的风险就是Vat(K)。在竞
争性资本市场上.由千百万人的投机行为生成的资产定价倾向于使每一项投资或企业的回报
率与它所含的风险成线 陛的正比关系。所谓“风险不对称”就是说回报率与风险的关系偏离了
线性正比关系。例如一个穷人,借了一笔资产K用于风险经营,如果他赚到了钱(假设他成功
的概率是P),他可以偿还利息并将“剩余”R独占。但是如果他亏损了,在废除“债务奴隶制”的
社会里,他无法偿还这笔借款及其利息(假设他亏损的概率是]_一P)。那么从这个人的立场来
计算,他的期望收益将是PR+(1一P)0一PR。现在假设一个富人用自己的资产K做相同的风
险经营,则他的期望收益将是PR+(1一P)I ,此处L是亏损值。如上述,这个期望收益在竞争
性资本市场里线性正比于Var(K)。假定这个富人的期望收益是PR+ (1一P)L—f[Var
【K)] 由于这个穷人做的是同样风险的经营,市场回报给他的收益也应当是f[Var(K)]。显
然,这个回报大于他期望的收益PR。于是,在张维迎看来,穷人比富人有更大的积极性用别人
的钱做风险经营 于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歧视穷人,必须在贷款给穷人时依照“坏帐风险”的
程度收取更高的利息或~ 定比例的财富抵押。
张维迎把这一结论与他在第二章的分析结合起来,给出了一个社会分工的图景:那些没有

财产也没有企业家能力的人在有效市场中选择了生产者的角色;那些有财产也有企业家能力
的人选择了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的角色;那些没有财产但有企业家能力的人选择了管理者但
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角色;最后,那些有财产但没有企业家能力的人选择了企业所有者但不是管
理者的角色 在他的模型中,人们的这些选择取决于生产技术和监督技术参数,取决于企业家
能力的分布特征。这个结论的严格论证需要一般均衡模型。然而下面将会看到.把这类局部均
衡结果推广到一般均衡时会遇到极大的困难,而且往往结论是不成立的。
三、结论与问题
张维迎的企业理论从假设到结论,都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这正是他的理论的生
命力所在 一个理论家的思想总是连贯的,有自身传统的。张维迎也不例外,他的企业理论正和
他早年提出的“为钱正名”的思想一一咏相承。在高度评价了他的这本著作之后,我想在这个结语
中着重提出几点批评
首先,张维迎把他的企业理论建立在纳什非合作均衡和纳什讨价还价博弈均衡(Nash
Bargaining Equilibrium)的基础上.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在博弈论理论家中,密西根大学的宾
默尔(Ken Binmore)长期致力于拓广纳什讨价还价博弈均衡,试图以此解释社会道德的形成。
但是他在1994年的两卷著作《社会契约与博奔毙》里终于承认纳什讨价还价博弈均衡不足以解
释社会契约。哈佛大学的密尔森(Roger Myerson)在其1 991年的著作《博弈论—— 冲突的分
析》中指出,纳什讨价还价博弈均衡之局限性在于许多情况下合作博弈可以使人们分享比纳什
讨价还价博弈均衡大得多的剩余。换句话说,在纳什均衡非合作博弈下,效用的可能性边界可
以被纳什讨价还价博弈均衡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而后者的效用可能性边界又往往可以由合作
博弈进一步得到扩展。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超过四个人的博弈的场合。
事实上,为了解释每一个社会中具体存在着的各种交换方式,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依赖
合作博弈的假设。例如社会道德约束在某些方面足够强大从而人们不必每天讨价还价,人们可
以放心地依赖他人的习惯和传统。乡镇企业的“社区性”约束足够强大,从而本地就业必须得到
优先考虑,尽管这样牺牲了企业效率.但也许确实扩展了整个合作的效用可能性边界。在父子、
夫妻、兄弟、姐妹、朋友之间,很多时候一方作出违反纳什讨价还价博弈的牺牲(即接受低于威
胁点的效用值)是合作博弈的需要.而且确实扩展了所有人的利益。在这方面我们正看到博弈
论的有意思的进展:如果把“威胁点”视为某种讨价还价的 参考点”,那么我们可以引进其他类
型的参考点。这些参考点的用途在于讨价还价的双方根据每个参考点进行的讨价还价可以达
到某个均衡。而所有参与博弈的人应当选择那些能够把讨价还价引导到使他自己利益最大的
均衡新对应的参考点(参见James Friedman,“Game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tO
Economics”,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l991年)。在这样的看法里,参考点的设定实际
上依赖于所考察的特定社会和文化历史背景。在这方面我相信张维迎有更深刻的体会。
其次,张维迎的理论基于纳什讨价还价博弈均衡分析。然而他的一般均衡分析则离开了博
弈论的微观基础,有些类似新古典主义的对竞争性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的集结,由
此集结得到的生产函数,与企业家能力的初始分布、财富的初始分布和劳动供给分布一起决定
了一般均衡的工资率、利息率和某种个人预算的财富约束参数,以及与这些参数相对应的个人
4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21:26:57 | 只看该作者
选择的劳动力、财富和企业家能力在劳动、资本和管理三个方面的配置。在第四章最后部分,张
维迎对一般均衡做了比较静态分析。当我试图把张维迎的博弈论分析从局部均衡推广到一般
均衡时,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我们不清楚与企业家能力有关的生产函数的等产出曲线族是
否满足凸性条件,大量关于收益递增的经济研究很可能证明企业家能力是与非凸性联系着的。
~ 旦失去了凸性假设.不动点定理的应用就成了问题,所以沿着博弈论的方向推出一般均衡定
理将会非常困难 在张维迎的假设体系中.生产函数为什么既依赖于企业家能力又服从对资本
和劳动投入的收益递减率.这一电没有得到说明 在这种新古典假设下,为什幺会产生利润和
张维迎所谓“企业家教田租金”?我相信在假设l『规模收益递减之后,我们没有办法再引进企业
家能力的贡献而不发生矛盾。回避这种矛盾的办法是引进新的价格变量,这就是张维迎一般均
衡模型中的“财富约束参数” 有了这个约束,相当于非均衡分析里的短边均衡,就产生了可
长期存在的“租金”,然后再调整财富约束参数使长期的企业家能力租金等于零。因此,在我看
来张维迎的一般均衡模型误置了问题的焦点.在第二章里至关重要的企业家能力在这里完垒
失去了经济学意义,被当成一种普通的生产要素了。对作者为了数学上的方便,如此明显地背
离新奥地利学派和老芝加哥学派的企业家理论,持表示由衷的遗憾
这本书当然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技术性的问题,我已经在另外的地方向作者指出了.这里的
评论基本上是正面的、肯定的。因为作者确实写了这样一本好书,做出了这样出色的在中国尚
属先驱的规范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经济学家提供了这样一个系统的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
到实践检验的研究模式。我为作者的成就骄傲,为他的理论在可见的将来的可以预见的发展潜
力感到兴奋。我希望能够加入到重建中国经济学研究传境的这个潮流中来,希望与作者一道探
讨和作出贡献。
5
发表于 2007-6-13 22:11:3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很久以前的书了,讲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很常见的一种,但我们一直不想承认的一种现象.

但这不是在中国理论研究框架下得到的,所以它会有很长时间的生命力.

6
发表于 2007-6-14 08:57:03 | 只看该作者
视张维迎为偶像,其书鲜于拜读,今日一见,理论深奥,不好懂啊!
7
发表于 2007-6-14 09:07:58 | 只看该作者

有他的书没?《中国的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这本书挺好的。

8
发表于 2008-3-28 11:17:0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书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