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咖啡泓 - 

[读书评论] [转帖][分享]

[复制链接] 77
回复
733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1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08:44 | 只看该作者

5. 凡尔赛和约: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1918年11月11日,血腥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德国作为战败国将丧失13%的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的战争赔款,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出口产品被征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 性武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曾宣称“搜遍德国人的口袋也要把钱 找出来”,但私下里,他承认“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和约)将注定20年后的战争。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 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英国外相克容(Lord Curzon)持相同的看法,他说:“  这不会带来和平,这只是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美国总统威尔逊看到这份协议也皱着眉说:“如果我是德国人,我想我决不会签署这份协议。”

 问题不在于政治家们是否都意识到了问题的本质,问题在于他们背后的“师爷们”才是真正的决策者。陪同威尔迅来到巴黎的银行家们有:首席金融顾问保罗.沃伯格、摩根和他的律师弗兰克、摩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托马斯.莱蒙、战时工业委员会主席的巴鲁,杜勒斯兄弟(一个是后来的CIA的头头,一个是艾森豪威尔的国 务卿)。英国首相的身后是飞利浦.赛松爵士(Sir  Philip Sassoon), 他是罗 斯切尔德家族的嫡系子孙。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的高参是乔杰斯.曼德尔(Georges Mandel),他的真名是杰洛波.罗斯切尔德(Jeroboam Rothschild)。德国的代表团首席代表就是保罗的大哥麦克斯.沃伯格。当国际银行家们齐集巴黎的时候,后来的“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罗斯切尔德男爵(Baron Edmond de Rothschild) 作为东道主提供了热情的接待,他将美国代表团的头面人物安排在自己在巴黎的豪华庄园里。

 巴黎和会其实是一场国际银行家们的狂欢节,在大发战争横财之后,随手就播下了下一场战争的种子:第二次世界大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2:09:59编辑过]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11:03 | 只看该作者

6. 剪羊毛 (Fleecing of the Flock) 与美国1921年农业衰退

  “1894年9月1日,我们将停止一切贷款的延长。那一天,我们将索还我们的钱。我们将拥有并拍卖尚未清尝的财产。我们会以我们自己定的价格得到密西西比河以西三分之二的农田和以东的成千上万的土地。农民将(失去土地)变成受雇用,就像英国那样。”

 1891年美国银行家协会(收录于1913年4月29日的国会记录)

 剪羊毛是银行家圈子里的一个专用术语,意思是利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所创造出的机会, 以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拥有他人的财产。当银行家控制了美国的货币发行大权,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变成了可以精确控制的过程,此时的剪羊毛行为对于银行家来说,就像从靠打猎为生的游牧阶段进化到了科学饲养的稳产高产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大规模的战争物资采购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生产与服务。美联储从1914年到1920年向经济领域投放了大量货币,纽约联储利率由1914年的6%降到了1916年的3%,并一直保持到1920年。

 为了向欧洲协约国提供贷款,银行家们在1917和1918两年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债券募集,称为“自由债券”(Liberty Bond),债券利息从3.5%到.5%不等。这些债券发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吸收美联储已经严重超量发行的货币和信用。

在战争中,工人得到了高工资,农民的粮食在战争中卖到了很高的价钱,劳工阶层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提高。当战争结束时,由于生活和消费节俭,农民手中握有大 量现金,而这笔巨额财富却不在华儿街银行家的控制之下。原来,中西部的农民普遍把钱存在保守的当地银行,这些中小银行家对纽约的国际银行家普遍是抵触和对 抗态度,既不参加美联储银行系统,也不支持对欧洲战争贷款。华尔街的大佬们早就想找机会好好修理一下这些乡巴佬,再加上农民这群“肥羊”又膘肥体壮,早已 看着眼热的华尔街银行家们准备动手剪羊毛了。

华尔街银行家们首先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计策,建立了一个被称为“联邦农业贷款委员会”(Federal Farm Loan Board)的机构专门“鼓励”农民把他们的血汗钱投资于购买新的土地,该组织负责提供长期贷款,农民当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大量农民在该组织的协调下向国际银行家们申请了长期贷款,并缴纳了高比例的首付款。

农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在1920年的4、5、6、7四个月内,工业和商业贸易领域获得了大额度的信用增加以帮助他们渡过即将到来的信贷紧缩。只有农民的信用申请被全部拒绝。这是一次华尔街精心设计的金融定向爆破!旨在掠夺农民的财富和摧毁农业地区拒绝服从美联储的中小银行。

 参议院银行与货币委员会主席欧文(联署1913年美联储法案)在1939年的参议院白银听证会上说:“在1920年年初,农民们是非常富裕的。他们加速偿 还着按揭,大量贷款购置新土地。1920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信用和货币紧缩使他们大批破产。1920年所发生的一切(农民破产)与应该发生的完全相反。” [4.20]

 对于因为战争而过多发放的信贷,本应在若干年里逐步解决,但是美联储董事会在1920年5月8日聚在一起开了一个公众完全不知情的秘密会议。他们在一起密 谋了一整天;会议记录多达60页,这些记录最终于1923年2月19日出现在参议院的文档中。(美联储)A类董事,美联储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参加了会议,但 B类董事,代表商业、贸易和农业的董事没有被邀请。C类代表美国人民的董事同样没有被邀请。

 只有大银行家参加了这个秘密会议,而他们当天的会议直接导致了信贷紧缩,并最终导致了第二年国民收入减少了150亿美元,几百万人失业,土地和农场价值暴跌了200亿美元。

 威尔逊的国务卿布莱恩一语点破了问题的根源:“美联储银行本应是农民最重要的保护者,却成为了农民最大的的敌人。对农业的信贷紧缩是一次蓄谋的犯罪。” [4.21]

 在对农业的“剪羊毛”行动喜获丰收之后,中西部地区附隅顽抗的中小银行也被清剿得满目苍夷,美联储又开始放松银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2:12:49编辑过]
63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16:21 | 只看该作者

7. 国际银行家的1927年密谋

 本杰明.斯特朗是在摩根公司和雷波库恩公司联合扶持下坐上了美联储纽约银行的董事长的宝座,他与英格兰银行的董事长诺曼(Montagu Norman)一起密谋了 盎格鲁-萨克逊金融业的许多重要事件, 其中包括1929年世界范围的大衰退。 

诺曼的爷爷和外祖父都曾担任过英格兰银行的董事长,这样显赫的身世在英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在《金钱的政治》一书中,作者约翰逊写道:“作为亲密朋友的斯特朗和诺曼经常在法国南部一起度假。1925年到1928年,斯特朗在纽约的货币宽松政策是他和诺曼之间的一个私下协定,目的是使纽约的利率低于伦敦。为了这个国际合作,斯特朗有意压低纽约的利率一直到无法挽回的后果发生。纽约的货币宽松政策鼓 励了美国20年代的繁荣,引发了投机狂潮。” [4.22]

 关于这个秘密协定,众院稳定听证会(House Stabilization Hearing 1928年由麦克法丹(Louis McFadden)议员领导下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 国际银行家通过操纵黄金的流动来制造美国的股票崩盘。

 麦克法丹议员:请你简单陈述一下是什么影响了美联储董事会的最后决定(指1927年夏的降息政策)?

 美联储董事米勒:你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

 麦克法丹:或许我可以澄清一下,导致去年夏天改变利息的决定的 建议是从何而来的?

 米勒:三个最大的欧洲中央银行派他们的代表来到这个国家。他们是英格兰银行的董事(诺曼)、雅尔玛·沙赫特博士 (德国中央银行的总裁)和法兰西银行的李斯特教授(Rist)。这些先生们和美联储纽约银行的人在一起开会。大约一两个星期以后,他们出现在华盛顿呆了大半天。他们一天晚上来到华府,第二天美联储的董事们接待了他们,他们下午就回纽约了。

 麦克法丹:美联储的董事们午宴时都在场吗?

 米勒:噢,是的。美联储董事会有意安排大家聚在一起的。

 麦克法丹:那是一种社交性质的活动呢,还是严肃的讨论?

 米勒:我觉得是主要是一种社交活动。从我个人来讲,在午宴之前,我和雅尔玛·沙赫特博士谈了很久,也和李斯特教授聊了半天,饭后,我和诺曼先生与纽约的斯特朗(纽约美联储银行董事长)也谈了一阵。

 麦克法丹:那是一种正式的(联储)董事会会议吗?

 米勒:不是。

 麦克法丹:那只是纽约会谈结果的非正式讨论吗?

 米勒:我觉得是这样。那只是一个社交活动。我所讲的只是泛泛而谈,他们(欧洲中央银行的董事们)也是这样。

 麦克法丹:他们想要什么呢?

 米勒:他们对各种问题很诚恳。我想和诺曼先生谈一下,我们饭后都留下来了,其他人也加入进来。这些先生们都非常担心金本位的运作方式。所以他们渴望看到纽约的货币宽松政策和低利率,这将阻止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

 beedy 先生: 这些外国银行家和纽约美联储银行的董事会达成 了谅解了吗?

 米勒:是的。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18:14 | 只看该作者

Beedy 先生: 这些谅解居然没有正式记录? 

米勒:没有。后来公开市场政策委员会(Open Market Policy Committee)开了一个会,一些措施就这样定下来了。我记得按照这个计划,仅8月份就有大约8000万美元的票据被(纽约美联储银行)买进(发行基础货币)。” 

麦克法丹:这样一个政策改变直接导致了这个国家前所未有的、最为严重的金融系统不正常状态(1927-1929股票市场投机风潮)。在我看来,这样一件重大的决策应该在华盛顿有个正式的记录。 

米勒:我同意你的看法。 

 斯特朗众议员:事实是他们来到这里,他们开了秘密会议,他们大吃大喝,他们高谈阔论,他们让美联储降低了贴现率,然后他们拿走了(我们的)黄金。 

斯特格先生:这个政策稳定了欧洲的货币但颠覆了我们的美元,是这样的吗? 

米勒:是的,这个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4.23]  

纽约美联储银行事实上完全掌握着整个美联储的运作,美联储在华府的7人董事会仅仅是摆设,欧洲的银行家与纽约美联储银行举行时间长达一周的实质性的秘密会议,而仅仅在华盛顿呆了不到一天,还只是社交活动,纽约秘密会议的决策所导致的价值5亿美元的黄金流向欧洲,如此重要的决策竟然在华盛顿完全没有书面记 录,由此可见7人董事会的实际地位。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19:54 | 只看该作者

8. 1929年泡沫破裂: 又一次“剪羊毛”行动 

“美联储从1929年到1933年紧缩货币流通量达三分之一注定会造成大衰退。”      米尔顿. 弗里德曼 

秘密会议之后,纽约美联储银行立刻行动起来,利息从4%降到3.5%,仅在1928年就向它青睐的成员银行发放了600亿美元的货币,这些成员银行用它们15天的银行本票作抵押。如果这些钱全部兑换成黄金,将相当于当时世界全部黄金流通量的6倍!通过这种方式发放的美元比纽约美联储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票据所发放的货币量高出33倍!令人更加惊愕的是,1929年纽约美联储银行又向其成员银行发放580亿美元的货币![4.24 

当时的纽约股票市场允许交易商以1%的资金购买股票,其余的钱由交易商的银行提供贷款。当手持巨额信用燥热难耐的银行碰上了贪婪饥渴的证券商,两者真是一拍即合。 

银行从纽约美联储银行可借到利息5%左右的款子,再一转手以12%的利息贷给证券商,吃足7%的利差,天下竟有如此美事!

这时候,纽约的股市想不暴涨都不可能了。 

此时的美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民被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来进行股票“投资”。甚至连华盛顿的政治家都被华尔街的大佬们发动起来了,财政部长梅龙 Mellon)在一篇正式的讲话中向人民保证纽约的股市不算高,柯立基总统拿着银行家们为他起草的讲稿向全国发表讲话也说股票还很安全。 

1928年3月,美联储的董事在回答参议院的质询时对于证券商贷款是否过高时回答说:“我不好说证券商的贷款是否过高,但是我肯定他们(证券商)是倾向安全和保守的。” 

1929年2月6日,英格兰银行的诺曼再次神秘地来到美国,紧接着美联储开始放弃1927年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英国的银行家们似乎是做好了一件大事的准备工作,美国方面出手的时机来到了。 

1929年3月,美国金融教父保罗.沃伯格在国际承兑银行的股东年会上发出了警告:“如果这种毫无节制的贪婪继续扩大的话,最终的崩溃将不仅会打击投机者自己,而且还会使整个国家陷入衰退。”[4.25] 

保罗在整整三年的“毫无节制的贪婪”的岁月里保持着沉默,现在突然跳了出来厉声警告,由于他的影响力和地位,他的讲话一经纽约时报报道,顷刻引起了市场惊恐。 

对股市的最后死刑判决是在1929年4月20日,当天的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发布了一个重要消息: 

联邦咨询委员会在华盛顿的秘密会议 

联邦咨询委员会已经形成了决议并提交给美联储董事会,但是他们的意图仍被严加保密。联邦咨询委员和美联储董事会的下一步动向仍然被一种深深的神秘气氛所笼罩。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的保密措施非常严格。记者只能得到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4.26] 

1929年8月9日,美联储将利息提高到6%,紧接着美联储纽约银行将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投机商们顷刻陷入资金陷阱,除了不顾一切地逃出股市别无出路。股票市场局面急转直下,犹如江河决堤一般卖单在10和11月横扫整个股票市场,1600亿美元的财富立时灰飞烟灭。1600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 接近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数量庞大的全部物资的总和。

一位当年华尔街的证券商是这样描述的:“经过精确计划,纽约货币市场上投资股票的贷款供应量突然急剧减少所造成的1929年危机,实际上是国际金钱大亨们算计好的针对公众的‘剪羊毛’行动。”4.27 

面对满目苍夷的美国经济,纽约时报1930年7月4日不禁发出这样的哀叹:“原材料商品的价格跌落到1913年的水平。由于劳工过剩,工资减少,总共有400万人失业。摩根通过控制纽约美联储银行和华盛顿平庸黯弱的联储董事会来控制整个美联储系统。” 

    华尔街不断通过金融危机来翦除异己,从1930年到1933年,共有8812家银行倒闭,绝大部分敢于和纽约5大银行家族分庭抗礼、对美联储系统不买账的银行纷
66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25:31 | 只看该作者

9. 策划大衰退的真正图谋

 毫无疑问,1929年的股票暴跌是在1927年的秘密会议上就敲定的事,由于纽约的利率被人为地压低,伦敦的利率被有益地拔高,两地之间的利差导致美国的黄金流向英国,以帮助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恢复金本位。 

 其实,欧洲的金融家早就知道以通货膨胀的手段掠夺财富的效率要远胜于放贷所得到的利息收入。以黄金作为货币发放的基石,并且纸币可自由兑换为黄金,这一 切无疑会大大制约银行家放手使用通货膨胀这种高效能武器的效力。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当时以英国银行家为代表的欧洲金融界要恢复金本位呢?

 原来,国际银行家们在下一盘大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庞大的战争赔款当然不能由德国罗斯尔德家族和沃伯格家族银行来承担,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大发一笔国难财。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国银行家启动通货膨胀这部财富绞肉机来迅速掠夺德国人民的积蓄,人类第一次见识了超级通货膨胀的威力。从1913年到1918年,在战争期间,德国货币发行量增加了8.5倍,德国马克相对于美元仅贬值了50%,从1921年开始,德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发放量呈火山喷发的态势,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7253万倍。从1923年8月起,物价达到天文数字,一片面包或一张邮票的价格高达1000亿马克。德国工人每天的工资必须支付两次,拿到钱之后要在一个小时之内花出去。[4.28

 德国银行家血洗中产阶级的储蓄,使大量社会主流人士一夜之间沦为赤贫,从而奠定了日后纳粹上台的群众基础,并深深种下了德国人对犹太银行家的痛恨。比起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的境遇,德国人民所遭受的悲惨苦难要深重得多,下一场更为惨烈的世界大战的所有诱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当德国人的财富被搜刮得差不多了,德国的马克也该稳定下来了。在国际银行家们的调度之下,美国人民的黄金成了稳定德国货币的救生圈。 

第二步棋轮到英国银行家大展拳脚了。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潜艇在大西洋的频繁袭击,英国运送黄金的船只无法出港,导致了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宣布暂时停止黄金兑换,英镑的金本位已名存实亡。

 1924年,后来名震英仑的丘吉尔就任英国财政大臣,对金融事务完全没有感觉的丘吉尔在伦敦银行家的鼓噪之下准备恢复金本位,理由是必须捍卫英镑在世界金融领域绝对的权威地位。1925年5月13日,英国通过了金本位法案(Gold Standard Act)。当时英国的国力经过战争的剧烈消耗早已严重受损,其经济实 力已远逊于新兴的美国,甚至在欧洲也已不是一家独大的局面,强行恢复金本位势必导致英镑坚挺,严重打击本已日益丧失竞争力的英国出口竞争力,同时还会造成国内物价下降,工资缩水,失业率大幅上升等经济后果。

 这时,一代宗师凯恩斯横空出世了。凯恩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曾担任英国财政部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对德国的严厉条款,并不惜以辞职来抗议。他力主废除金本位,与伦敦的银行家势力形成水火不容的态势。在英国政府调查金本位的可行性的麦克米兰委员会上,凯恩斯慷慨激昂,痛陈金本位的弊端,在他看来,黄金只是 “野蛮的遗迹”,是经济发展的制约。英格兰银行的诺曼也不示弱,坚称金本位对于诚实的银行家是不可或缺的,无论英国的负担有多重,无论多少行业严重受损,不然何以体现伦敦金融城银行家的超级信誉。英国人民被听糊涂了。和美国的情况一样,伦敦银行家在人民当中也是名誉不佳,既然是银行家支持的,想必是不好的,而猛烈抨击银行家的观点,应该是向着人民的。 

这才是戏的精彩部分。 

67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25:48 | 只看该作者

来历很不简单的凯恩斯扮演了为民请命的角色,而银行家们则以黄金卫道士的形象出现,这出双簧演得出神入画,舆论和民心就这样被轻松地操纵着。 

果然不出凯恩斯的“预言”和银行家的计划,英国经济在恢复金本位之后一落千丈,失业率由1920年的3%猛涨到1926年的18%,各种罢工此起彼伏,政局陷入混乱,英国政府面临严重的危机。

 而银行家们要的就是危机!

 只有制造危机才能推动“金融改革”,在一片强烈呼吁修改法律的呼声中,通过了1928年货币和银行券法案(Currency and Bank Notes Act 1928),该法案砸碎了套在英格兰银行头上长达84年的以国债为抵押的货币发行上限的紧箍咒,1844年法案规定英格兰银行以国债为抵押的英镑发行上限为1975万英镑,其余的英镑纸币发行必须用黄金作抵押。以国债为抵押发行“债务”货币而绕开讨厌的黄金制约,就像后起之秀美联储一样,这实在是一个让伦敦银行家梦牵魂绕的境界。在新法案通过后仅几个星期,英格兰银行就发行了2亿6000万“债务”英镑。新法案还授权英格兰银行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无限制发行“债务”英镑,只要财政部和议会事后认可就行了[4.29]。美联储的近乎无限制的发行货币的大权终于被英格兰银行也搞到手了。 

 第三步棋就是美国这只肥羊又到了该爆翦羊毛的季节了。1927年的秘密会议之后,由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国价值5亿美元的巨额黄金外流,在1929年美联储猛然提高利率之后,造成银行缺乏黄金储备而无法有效发放信贷,美国这只健壮的肥羊由于极度失血而休克。国际银行家们随后一拥而上,以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的超低价格大举吃进蓝筹股和其它优质资产。麦克法丹议员这样描述道:“最近仅一个州就有60000处房产和农场在一天中被拍卖。在密西根州的奥克兰郡,有71000户房主和农场主被扫地出门。类似的情况正发生在美国的每一个郡县。”

 在这场美国空前的经济浩劫中,只有最核心圈子里的少数人事先知道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投机大戏即将落幕,这些人得以及时抛出所有股票转而大量持有政府债券,他们都与伦敦罗斯切尔德家族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个圈子以外的人,有些即使是超级富豪,也未能幸免于难。这个圈子里包括JP摩根和库恩雷波公司,以及他们选定的“优先客户”,如伙伴银行、和他们保持亲善的著名实业家、重要政客、和友好国家的统治者。

 当银行家默里森从美联储辞职时,1936年5月30日的《新闻周刊》是这样评价他的:“大家一致认为美联储失去了一位能干的人。在1929年(股票崩盘之前),他召集了一个会议,命令他属下的几家银行在9月1日之前全部结束对证券交易商的贷款业务。所以,在随后的衰退中乘风而起。” [4.30]

 乔伊.肯尼迪(Joe Kennedy)的身家从1929年的4百万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1 亿美元,翻了25倍。伯纳德.巴鲁在大崩溃前卖掉了所有股票转而持有国债。亨利.莫金撒(Henry Morgenthau)在“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
  
前几天匆匆赶到银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命令他的公司在3天之内卖
  
掉总价值达6000万美元的所有股票。他的手下困惑不已,建议他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逐步清仓,这样至少要多赚500万美元。亨利.莫金撒勃然大怒,冲着手下人怒吼:“我到这里来不是和你讨论!照我说的去做!”

当我们在经过近80年后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我们仍然要惊叹这些国际银行家们的智商,他们毫无疑问的是人类最为聪明的一群人,这样的手法,这样的权谋,这样丝丝入扣的设计,这样玩弄天下于鼓掌之中的胆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甚至直到今天,大多数人都完全不相信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操纵在极少数人的手中。

     在国际银行家们羊毛喜获丰收之后,凯恩斯的“廉价货币思想”成为了银行家们的最新财富收割机,在他们主导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启了一个银行家们新的收获季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2:26:33编辑过]
68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29:52 | 只看该作者

货币战争答《广州日报》专访

 

    您好,我是广州日报记者,您的《广州日报》新近出版后,深受读者的喜爱,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广州日报读书版,我们专注于报道出版界的重点书籍和重点作家。在网上看了您该书籍部分内容后我们觉得您这部作品完全值得推荐。因此想对您的作品做一个专题报道,谢谢! 

 1,您的《货币战争》07年年初在互联网上十分火暴,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业内人士,你能先给我们的读者做一个自我介绍吗? 

 作者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 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 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2,这本书是您写在博客上的文字的大集成,能谈谈写作以及集结出书的背景吗? 

这本书涉及到西方近代300多年的金融历史,如何以尽可能少的篇幅涵盖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和如此宽阔的社会领域,的确是一个极为艰难的挑战。另一个困难是,试图以一种非西方的视角,以海外华人独特的经历和眼光,以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智慧来分析西方的金融历史和思考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第三个挑战就是本书试图将历史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看似支离破碎的“孤立事件”,用追逐金钱权力这个独特的线索,拼接出一幅不同的历史画卷,以提供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这一几乎是空白的研究领域。这本书还远远不能解释所有的历史悬疑,它仅仅是深入研究的一个起点。第四个挑战就是如何让读者喜欢。由于本书的主要部分都是西方历史,还是许多普通人很不熟悉的金融历史,又是时代久远的陈年旧事,如何让中国的普通读者接受和喜欢,让国内的专家学者有兴趣讨论,让金融领域的决策层觉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要满足不同口味读者的需求,这是一个让人绞尽脑汁的问题。 

尽管面对这四个主要挑战,但是金融问题,尤其是当今中国的金融开放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又使笔者觉得责无旁贷。今年是亚洲金融风暴10周年,又是中国入世5周年,还是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第一年,近来中国股市的剧烈震荡,使2007年注定是一个关键的年份。令人焦虑的是,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和新闻界对中国金融开放似乎有些过于乐观,而担忧的意见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就是没有切中要害,市场上比较缺乏一种大历史纵深,宽社会领域,系统性分析和阐述金融战争的文章或图书。另外,国内金融类图书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性较强,不易为广大普通读者理解,令大批对金融领域感兴趣而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望而却步。 

在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笔者决定采用以写人叙事为主,穿插阐述金融背景知识的办法,来打破金融专业知识艰深所形成的壁垒,让广大读者能够在曲折紧张的情节与人物故事中了解金融的知识和历史,从而扩大读者群的范围。 

从写作过程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是最为耗时费力的阶段,就是从浩如烟海的政府文献、法律档案、私人信件、个人传记、报刊文章中搜寻各种与西方重大金融事件相关的题材,仅经过筛选后的材料和数据就有数千万字之多,从中再提炼出全书的提纲和确定大致布局,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第二阶段是写作过程, 持续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最后是加注、校对、核实数据的工作, 持续了半年多。这些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牺牲了很多周末休息、家庭生活、度假,甚至睡眠时间,应该说这本书凝聚了笔者对中国金融开放的担心和希望。  

3,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国人对于金融开放尚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时,您此时推出《货币战争》是在给国人敲响警钟,还是在给民众补课?您想通过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应该说主要是敲警钟。金融开放是不同于其它任何一个行业的开放的,因为它涉及到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乃是一种整个社会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这就是数百年来,为什么国际银行家要绞尽脑汁、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权的原因。他们最高的境界就是垄断全世界的货币发行权。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点破这个被国人忽视的要害问题。 

4,最近美国经常施加压力,希望人民币升值,作为专业金融业人士,您觉得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货币战争”吗? 能否全面或者具体地向我们的读者剖析一下你的见解和观点? 

中美之间的“货币战争”几乎天天都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上,比如美国强烈要求人民币来个“痛快”的升值,中国金融最好是“彻底”的开放,等等。中国要想在这场“货币战争”中取得胜利,根本的战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完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动是自由的,但黑客的恶意攻击也是自由的,如果哪个单位的网络还没有装防火墙,那肯定是活得不耐烦了。同样,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时代,金融“防火墙”的作用也是为了防范“金融黑客”的恶意攻击,其实,金融越是自由和开放,就越需要高水平的“防火墙”,“善意”的资本流自 由通过,对“恶意”的资本流则坚决围堵。 

广积粮则是积蓄金融实力以待时机。什么是一国的金融实力呢?我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硬实力和软实力。所谓硬实力就是手中必须有“硬通货”,也就是黄金与白银,而不要去存购买力天天缩水的美元。一张百元面值的美元纸币,其印刷成本才四美分,在电子时代,印美元甚至成本接近为零,这种“白条”岂能作为财富的根 本?就流动性而言,黄金和白银具有最高的等级,而其它一切纸币都有个信心问题,当真正的金融危机来到时,黄金和白银才是最终要被“变现”的东西。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帝国都不会永续存在,它们所发行的纸币早已进了博物馆,而黄金和白银却依然灿烂生辉。一个“谋万世者”,岂能以20-30年的尺度来考虑大国的兴衰?金融的软实力就是人才和制度。中国需要大量的尖端金融人才,既要有人精“术”,还要有人通“道”。良好的制度则是一切金融创新的根本保证。软实力的积蓄急不来,这就是为什么要“缓称王”。 

69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2:33:09 | 只看该作者

“缓称王”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自己的根基先打牢实,还要耐心等待对手犯错误的时机。三国中,诸葛亮之所以对司马懿非常头疼,就是由于司马懿耐性奇佳。因为其“缓”,所以极难出纰漏。有时候,缓比急会更快地达到目的。中国金融开放也是这个道理。 

《货币战争 中国对策篇》将涵盖这些内容,欢迎大家到时候接着看。 

5,目前中国国内股票市场火暴异常,每天都有大量新开户的股民,您怎样看中国的股票市场以及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吵股热? 

 《货币战争》中有一部分内容论述了股票市场的实质,只想奉劝广大散户一句,千万不要忘记风险,万万不要被“剪了羊毛”。 

6,您觉得中国金融体系会受到打击吗?据说你曾经将您的初稿发给了包括国家金融政策的重要制定官员在内的大量业内人士看过,他们看了您的作品后有何感想? 

比较普遍的反应就是“难以置信”和“相当震惊”。其实问题主要出在“信息不对称”。中国主流学者接触到的都是西方“主流”的观念,而西方“非主流”的看法是中国学术界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的。 

《货币战争》第6章“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中介绍了美国主要新闻媒体、电视网络、出版机构其实都被国际银行家所控制着。在表面上看非常自由,但背后是有 “潜规则”的。比如说私有中央银行的问题是不会在公众中进行“大辩论”的,而托辞就是美国老百姓对此没兴趣。这就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媒 体从不报道,人民当然不知道,既然不知道,自然就“没兴趣”。从这本书在中国读者中产生的“震惊”中,我们可以推测,其实人们对这个问题是“挺有兴趣的”。 

对中国金融系统的打击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间和以什么方式进行的问题,而中国目前最大的“金融风险”就是缺乏“货币战争”的意识和准备。 

8,你最近有回国的计划吗?有人认为《货币战争》应该归类为“演义历史”,“戏说金融”之类的书,您怎样品论您的作品? 

一般而言,金融或经济类的书籍都比较“严肃”,有些高高在上,甚至故弄玄虚。真正的“大道”应该是简单而质朴的,如果需要反复解释而读者越来越糊涂的理论,多半是理论本身有问题,或是解释的有问题。 

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一般的教科书或历史书尽力将作者的主观情绪从历史事件或各种原理的描述中抽空,以求达到“理性和客观”,但是这样的书和文章却失去了“人味儿”,把充满着人类精神活动的事件制成了毫无生气的“历史木乃伊”。 

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则反其道而行之,将历史上充满了诡异多变、尔虞我诈、心术权谋的国际银行家们所导演的一系列起伏激荡的金融事件逐一还原,力图再现当年的历史真实景象。在时代演进的主轴上,在人与事交错推进中,逐步展开金融理念的诠释,力图使读者明白是谁为了什么推出了这些理念。 

我觉得书的形式是次要的,而有效率地传递信息和观点是主要的。正史也好,演义也罢,书写出来是为了让别人读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目前出版社安排的时间是9月份,主要是参加几个小范围的讨论会,另外还有到一些大学作报告的邀请。 

9,您平常都读什么样的书籍,能想我们推荐一下吗?由于您的《货币战争》深受读者喜欢,他们都在期待您的新作,您最近有何创作计划,有准备出《货币战争》后续的计划吗? 

尽管我是学理工出身,但一直比较喜欢文史哲方面的东西,尤其是西方金融领域的思想、人物和历史事件。在经济学派中,我认为凯恩斯、弗里德曼属于国际银行家阵营,奥地利学派属于被“边缘化”的思想,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一贯揭露银行家的“秘密手段”,从立场上站在了人民一边。我觉得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比较对我的胃 口,看的书也多一些。《货币战争》中的很多观点也是源于这一学派,比如对银行“部分储备金”和“债务货币”制度的道德置疑,对“金本位”的倾向,对“美联储”及其西方中央银行制度的本质认识等。 

《货币战争》每一章后面的注释中列出了一部分著作,大家如有兴趣不妨参考一下。今年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货币战争 中国对策篇》和《货币战争欧元篇》的一部分。《中国篇》的难度较大,因为我对中国近20年的金融体制演变过程还需要大量“补课”。《欧元篇》的资料收集有一些底子了,相对容易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

转贴的时候,居然没看到提问7,可能是原来贴子自己写错吧,偶就将错就错了。各位家人见谅!

70
发表于 2007-6-15 16:07:54 | 只看该作者
好书,学习中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