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原创]在残酷和混乱之间游荡

[复制链接] 0
回复
95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6-5 08: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残酷和混乱之间游荡

——考试杂谈之一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甚至整个世界历史中,从参与人数的角度而论,最残酷不是所谓的“满清十大酷刑”,也不是封建的婚姻制度,而是源远流长的考试制度。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考试制度的最早渊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时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11考试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定期考核(据公元前2200年的记载)考试一词由二字组成,《尚书》中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

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可见,最初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当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纵观中国整个教育考试制度的历史,不难发现,在早期中国就已出现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与选拔制度,但经过一次次战乱,制度不断被破坏又不断被重建。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早期适用的制度到后来已有许多不适应当时情况的弊端逐渐显现,如进士轻薄。但是后人在重建制度时并未考虑到这些弊端,或者说为了一已之利看到了弊端但却不去尝试改革。等到这些弊端逐渐扩大,造成学术败坏,人才枯竭等恶果时才来匆匆打一个补丁。但补于制度往往未经实践操作,反而愈发加重了恶果。

   也许可以说考试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也许可以说考试是中国人对于人性所精心制作的无形锁链。自古以来,中国就很重视人才的选拔,而人类选才的方法不外乎两类:一为推荐,二为考试。推荐有如相马,考试则如赛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无。如果未受到推荐者的青睐,不少千里马可能老死于槽枥之间。

伯乐所知范围有限,无法相遍所有良马,即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加上有些相马者难以用客观标准来公正地评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非常讲究人情、关系与面子,相马的过程时时会受到人情的困扰,因此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为了克服推荐制的弊端,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中国人发明了考试,让所有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比赛,真正的千里马自然会脱颖而出。本意实在良好,结果未必美满。聪明的祖先眉头一皱,想出了这么一招,却不料从此却使无数英雄竟折腰! 

于是,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有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提名人生得意纵欢者,亦有千里迢迢赴京赶考名落孙山无颜见江东父老者;有年过半百喜从天降中得举人欣喜若狂者,亦有白发苍苍年复一年空留惆怅黯然销魂者;有中得状元招为驸马忘恩负义杀妻弃子者,亦有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不忘空守寒窑糟糠之妻者……诸如此类之人之事,演尽人世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考试制度,这个忽而露出道貌岸然一本正经夫子面孔忽而满脸坏笑混混嘴脸的导演肆意游荡在历史的残酷和混乱之间。他让人笑,他让人哭,他让人生,他让人死。正所谓:

纷繁人世皆是大场景,

芸芸众生各扮小演员。

岁月不因功名而停留,

众生却为考试欲断肠。

                                                       何洗非  2005.01.20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