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小的时候,据大人说缺钙,正赶上父亲认识养鱼场的人,且自己极其喜欢垂钓,由此,每每父亲休息的时候,就会“钓”回(有捞的嫌疑)一盆鱼,吃不了还得送人,真有点相声里“孩他妈,快拿大木盆来”的氛围。于是,我弟弟成了鱼的主要吃客,不知道是不是吃鱼的效果,弟弟个头长得很快。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弟弟对鱼是一点兴趣也没有了,而且到了一口不动的地步,他自己还找了个理由,说自己是鱼变的,所以不吃鱼。我跟他说你不是鱼变的,是鱼精变的,你没少吃鱼。这是我见过的恶补的结果。 后来,看书上说,一个人是有自身调节能力的,例如缺酸,就想吃点肉,缺碱,就想吃点菜。如果,一味地想当然,或者一味地任凭喜好,身体就会从一种不平衡转换为另一种不均衡,不均衡就会得病,当然也会出现上面的“厌鱼症”。人的身体如此,推而广之,是否有更多的事物可以这样类比呢? 恶补,对人来说,不会给人身体以平衡的营养、健康的基础;对企业来说,能否给企业带来健康成长和长足发展也是未知数,企业通过恶补之后,能够沉淀下来的、转化为企业文化的,又能有多少呢?到头来,恶补的“营养”随着消化系统,又回归了大自然。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 恶补,之于企业来说,怕危机意识不强,就告诉自己所有人都动了咱的奶酪;有了危机意识企业还是只大不壮,就抓住细节当作成败的关键;注重细节了,可战略实施还是效果寥寥,就将执行推到了前台;种种这些恶补,姑且不说其效果如何,究其方式,似乎给人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功近利,有病乱投医的感觉。 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中国的管理人才能够有机会通过平衡的膳食,来补充营养,不用再忍着胃痛,反反复复地恶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