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性指令”如何才能有执行力? 2007/03/14 “大家要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类似这种只描述一定的做事原则,而不描述具体事务细节的“原则性指令”,如果大家听多了,人也就麻木、厌烦了,是这样吗?高级管理者在统一思想的会议上讲这些话时,有一些中、基层管理立即就会联想到如何将其执行下去,而有些管理者却是一头雾水,感觉这些话讲得很虚,不能理解。对于前者而言,可能是在不断升职;而对于后者而言,会开完了,话也忘完了,更别提执行力了。这种现象是不是普遍存在呢? “为什么领导干部自己做出的规定,却不能身先士卒?”“为什么制定规矩的人总是第一个违反?”
“如果他们可以率先遵守这些制度,我们也没有理由不执行。”这种现象在中国企业中更是比比皆是。于是,员工们纷纷指责管理干部做得不好,要求管理干部应该“以身作则”。然而,我们有没有发现,面对大家的指责,管理者却并没有改正。另一方面,一味地遵守规定,业绩却平平的人,往往得不到升职;而屡屡违反规定,却屡屡因此而取得更优异成绩的人,却在不断升职。这种现象是不是不公平呢? 说来也奇怪,曾经抱怨过上级管理者不遵守规定,不能下具体性指令的员工,一旦坐上管理者的位子,就会忘记自己曾经的抱怨,同样在发布原则性的指令,也同样会违反自己定的规矩,当然也同样会被员工指责。鲁迅先生说,“秀才想造反,一中举人,便打官话了。”这种现象是不是也存在呢? 如何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存在呢?我们又当如何解决广大员工对此的抱怨呢? 笔者认为,这是处于人生上升阶段(人生的成熟过程),人们没有总结出“中国社会处事方式”的规律,没有搞清楚自己其实与那个管理者没有什么两样,在对待“原则性指令”与“违反规矩”这些问题上,只有量上的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区别。这些都是大家潜意识中的处事习惯。 美国军事智囊团在研究《亮剑》时发现,八路军各级指挥官在上级长官(最高至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布署下,即使没有明确、直接的命令,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完成上级的战略任务,这在美国军队中是不可能想象的。比如,即使没有陈赓的命令,李云龙却可以指挥10,000人攻打县城,各路军队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却可以非常好地配合李云龙的军事举措。然而,这种表面上看是违反纪律的行为,却因为符合整体战略,事后不仅没有被处罚,却受到蒋介石与八路军总部的表彰。军事智囊团认为,在美国军队中,如果没有上级的明确、准确、直接的命令,可能下级军官、士兵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也可能因此而失去有利战机。 在中国企业中,高级管理者总是会做出一个“原则性指令”,希望中、基层管理者可以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因时利导、灵活处理,从而达到自己设定的经营战略目的。 如果把这种原则性的命令下达给一位很有才能的中层管理者,必然完成得非常好。如果相同的原则性指令下达给一个一般才能的中层管理者,或者是一个基层管理者话,必然会使他们摸不着头脑,只能望洋兴叹,转而去抱怨高级管理者太务虚了。然而,随着自己不断成熟,能力也不断提升,这位曾经的抱怨者终于坐到高级管理者的职位上时,他会发现原来这种发布原则性指令的方式非常适合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大家可以在这个原则下,自由处理,可谓“天高任鸟飞”;相反,如果中层管理者很有才能,而高层管理者总是发布一些具体性指令(或者是必须遵守各种规矩),这样反到会让中层管理者感觉到束手束脚,不好施展自己的才能,业绩自然也平平。 笔者没有具体研究过下图中“a直线”的斜率应该是多少,这里只是为了能够形象表达“原则性指令”与“职位、才能”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才把它列出来的。从图上可以看出:对于职位与才能越高的人,向其发布的原则性指令也会越多;对于职能与才能较低的人,向其发布的原则性指令就会越少。
世界是多元化的,学说也不能一家独尊。对于企业中的一些问题,要从符合中国企业管理的角度上,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从根本上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减少积怨的存在,从而减少企业内部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