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 从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的言谈举止看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修炼

[复制链接] 12
回复
495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2-25 17: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晚看了上海第一财经的一档节目《波士堂》,主角人物是浙江均瑶集团的董事长王均金先生。尽管是一档带有娱乐成分的节目(《波士堂》号称是中国第一档大型BOSS秀),但从王均金的谈话内容以及他的行为举止中我看到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自我修炼意识以及修炼的成果,同时觉得发生在均瑶集团及王均金身上的很多事情非常值得其它民营企业家们借鉴,也特别值得众多年轻的创业者们去学习、领悟。

对于均瑶集团我有过接触、也一直关注,所以不陌生。大约是2002年的夏天,我在上海给均瑶集团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高级管理团队讲过一天《企业文化建设》的课程,由此开始关注这家比较特别的企业;后来在2003年自己主持的一个企业管理研讨会上(由自己当时所在的管理咨询公司主办),王均金先生有一个关于“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构建”的主题演讲;再到后来王均瑶去世,王均金出任均瑶集团董事长后,我在上海又听了他一次关于均瑶发展的经验分享的演讲;再再后来还听了均瑶集团总裁黄辉(原毕博大中华区总裁)关于均瑶集团发展战略及品牌定位的演讲;最后就是昨天晚上王均金做客第一财经的《波士堂》节目,他谈了企业、更谈了个人、家庭及自己追求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近身接触与客观感知,加之自己一直比较关注民营企业特别是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发展,本人感觉到均瑶集团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这种跨越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由此引发的是公司使命、企业治理结构、品牌定位、业务模型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作为王均金本人,在“后王均瑶时代”,他确实顶住了社会上巨大的质疑压力,很好地处理了家族内部、产业转型、管理重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与几年前相比,我也确实感觉到了他在不断地有意识地自我修炼,已大大地提升了自己看问题的境界,也同时提高了企业的追求目标。在这里,我把自己的观察所得与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是追逐梦想是成功的永恒动力

在昨天晚上的节目当中,王均金最后应主持人要求送给年轻人的一句话是四个字“大志有恒,特别强调了“心胸宽广”在事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另外一个细节是他在唱完《朋友》一歌以后,他说特别希望把最后的歌词改成“只要有梦想”,并明确表达均瑶期望做的是百年企业而不是赚钱机器。听其言、观其行,我觉得王均瑶所言不虚:从19917月首次开辟温州-长沙私人包机航线,到20071月上海吉祥航空公司首次上海-温州对飞,16年的时间,这其中经历了很多事件,遇到的困难在当时的每一个时期似乎都是不可逾越的,但凭借的就是一种执着的追逐“飞翔”的梦想,硬是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一个个渺小变成了伟大!记得在上一次的演讲中,王均金谈到了进入武汉航空公司的艰难过程,光谈判就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战略布局上不得不转移大量的赚钱业务的资源来支持这个几乎不被人看好的项目,我想那靠的确实就是一种对梦想的执着,舍此没有其它更好的解释!与此相似的是新一代浙商的代表人物马云,提出要做102年的公司(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到3001年,跨越3个世纪,可以媲美GE的跨越三个世纪),也正是这样一种对伟大愿景的狂热追求,才不会在现实的挫折、诱惑等面前更改方向。他们这样做,对于员工、投资人、社会都是一种长久的承诺,因而最终成功的几率就会更大一些。另外,有“梦想”的人才真正敢于叫板所谓的“巨人”而不怯懦,如均瑶的吉祥航空敢于与国内的“巨无霸”航空公司进行竞争(海航的发家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淘宝敢于挑战易贝易趣、希望敢于对决泰国的正大集团等……这些例子可能对于国内的众多“立长志而又常立志”的企业有很多借鉴意义!

 

二是“梦想”驱使下的长远战略措施

这一点也是国内众多企业的软肋所在,即明明知道公司发展10年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却为了眼前利益、为了短期效益,并没有把这些战略措施付诸实施,讲白了就是“叶公好龙”,更多的是“口惠而实不至”,最终他们的所谓远大理想也永远只会是空中楼阁!关于这一点,我对均瑶观察的几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是大约五年前我自身经历的例子,那就是均瑶的管理培训。很多企业都标榜“以人为本”、标榜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财富与最大价值,可他们在平时真正为员工做了些什么了呢?五年前的均瑶还没有今天这么出名、这么庞大,当时的国内管理培训市场也远没有今天这样如火如荼,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当时拿出了百万元之巨的真金白银,每个月把集团的所有中高级管理人员(50人左右)从温州、武汉、上海等全国各地包机送到上海集中学习四天,包了所有的机票费、住宿费与学费,并且持续了大半年,我想这种做法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这样做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加了均瑶管理团队的管理知识,更重要的增大了大家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增强了公司内部的凝聚力!这些我都能从当时给他们主讲《企业文化建设》课程的现场气氛中明显感受得到,即使五年后的今天,我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第二个事例就是大胆果断地引进职业经理人黄辉的例子。黄辉原是毕博咨询公司大中华区的总裁,对于跨国公司的运营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我在他们的演讲中既听过王均金谈黄辉,也听过黄辉谈王均金。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是当王均金决定聘请黄辉担任均瑶集团总裁的时候,正是国内众多职业经理人与老板反目成仇或分道扬镳的时候,著名的如李汉生事件、吴士宏事件、陆强华事件、万明坚事件等。国内的舆论几乎一边倒说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聘用环境不成熟、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危机等,王均金也看到了这些现象,但他认为均瑶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必须有国际化眼光的专业人才来规划与经营,在与黄辉充分沟通达半年之久以后,又一次“逆潮流而动“,大胆聘用黄辉,并充分放权给他。黄辉也确实不辱使命,在业务整合、公司架构、“现代服务业”概念提出及品牌重塑等方面确实有很多新想法与新措施,为均瑶梦想的起飞铺设了很好的基础与跑道!

 

三、懂得生活的分享、懂得压力的释放

当我们说要追求事业、追逐梦想的时候,往往很多人忘记了这些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常常在报纸电视上见到“工作狂”、“过劳死”等的报道,很多民营企业家“24小时开机”、“365天工作、年中无休”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样使得他们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的思考与身体力行,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在这一方面,均瑶可谓有“血的教训”,当王均瑶38岁英年早逝后,在中国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尤其对向以“拼命三郎”著称的浙江民营老板来说,震动更大。如上海复星集团的郭广昌立即下达“命令”,集团高管每年必须“强制”体检;在均瑶集团内部,这样的教训更痛心,在血的教训以后,王均金也懂得了“生命无价”的道理,从很多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记得四、五年前见到他的几次,看得出人很疲惫;倒是这两年听他的演讲、看他在电视上做节目,心情很放松,状态也很好。

从昨晚的电视节目中,我看到王均金在谈到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的女儿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微笑,这是对事业压力的一种巨大释放,而且是一种最彻底的释放!另外,从他选择《朋友》歌曲作为自己的表演节目这一点上,说明他除了物质财富以外,非常重视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讲了以上这么多,我要对比的是如今企业中的“经济动物”现象。这些“经济动物”把逐利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在金钱的追求上“没有最多、只有更多”。我们说追逐利润本无可厚非,但当成为生命的唯一的时候就很可怕了:家中、路上、公司里,所有时候、所有场合谈的都是生意、生意再生意,这样的做法,首先是自己的身体受到很大伤害,其次是亲情冷淡、友情疏离,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找到宣泄的场所,心灵的伤痛也没有人来加以慰藉,久而久之,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是一种社会的另类动物了。

 

最后还有一点,均瑶集团与王均金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很多做法,确实形成了“一箭多雕”的“多赢”结局,也非常值得众多企业与企业经营者学习参考。今天时间关系,就不多谈了。

沙发
发表于 2007-2-25 20:22:0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昨天的节目.

板凳
发表于 2007-2-25 20:45:4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久炼成金

4
发表于 2007-2-25 23:13:52 | 只看该作者

写得非常好,对现在企业的这种“经济动物”的行为,深有感触。希望能更多地看到你的文章。

5
发表于 2007-2-26 12:28:36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透彻,谢谢!

本人自学校毕业后也一直在民营企业工作,并且有幸在长三角这种民营企业活跃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起伏,民营企业家也在处于慢慢地蜕变之中,有自身的要求,而更多地是环境所迫。

思维的转变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是从原来的家庭作坊、村办企业等发展起来的,许多中间的骨干都是技术出身,而本身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原来的小农经济,表现得安于现状或急功近利。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转变,投机机会的减少、利润空间的压缩、竞争对手的强大都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转型的道路。

我想今后民营企业的培训工作将会有很大的空间,而这些培训可能是那些大咨询公司所不愿涉及或无精力顾及的。我曾有个想法做这块市场,整个业务运作也想了许多,但苦于没有好的合作伙伴,因此一直未能成行。如果楼主有意愿,可以合作哦!

6
发表于 2007-2-26 12:41:16 | 只看该作者

总结的不错!

楼主,这句话应该改改:“(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到3001年,跨越3个世纪,可以媲美GE的跨越三个世纪)”

7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3:26:31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mymomo在2007-2-26 12:28:36的发言:

我想今后民营企业的培训工作将会有很大的空间,而这些培训可能是那些大咨询公司所不愿涉及或无精力顾及的。我曾有个想法做这块市场,整个业务运作也想了许多,但苦于没有好的合作伙伴,因此一直未能成行。如果楼主有意愿,可以合作哦!

你的观点很好!你一直在民营企业工作,应该对他们的现状知道得最清楚。其实中小民营企业具体业务方面的培训已经渐渐进入其工作日程,但管理方面的培训还是不多的,原因当然较多,如成本问题、人员流动问题、老板的战略胸怀问题等。

我曾到温州几次,主要是给一些较大企业讲过课。开辟这一市场的关键是如何找到整合型的模式,如果你在HR界工作,并与众多企业的同事们有联系,这项工作相对比较好开展;当然我在课程规划与师资甄选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你确实有兴趣,不妨把你的想法发到我留在家园的邮箱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好吗?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3:28:38 | 只看该作者
QUOTE:

总结的不错!

楼主,这句话应该改改:“(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到3001年,跨越3个世纪,可以媲美GE的跨越三个世纪)”

马云其实一开始提出要做80年的公司,后改为102年,事实上是以GE作为阿里巴巴的标杆,因为GE十九世纪成立,至今已跨越三个世纪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6 13:39:11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7-2-26 13:41:44 | 只看该作者

你是偶的偶像了,楼主

10
发表于 2007-2-26 15:43:18 | 只看该作者

ghzhou88这篇贴子写得好.

新一代的民营企业家已经不是当初"洗脚上田"的暴发户了,许多在见识、胸怀等方面很厉害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