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如何理性看待培训师的“实战”和“理论”?

[复制链接] 14
回复
38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2-1 12:5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理性看待培训师的“实战”和“理论”?

于加朋    ktell@163.com">oktell@163.com

  终于有机会和一群广告界人士分享了我对广告(特别是电视广告)的理解,我用大量的实例说明了广告中的“冲突”、“变化”和“问题”是如何影响潜在消费者的。看得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可了我这套理论的有效性。然而,更令他们奇怪的是,我本人跟本就没有任何广告的从业经验。用培训界的流行语来讲,我缺乏广告方面的“实战”经验!

 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如何理性看待培训师的“实战”和“理论”?

 作为培训师,从我出道那天起,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也有学员无数次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

  应该注意到,业界那些公认的大师们,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都是因为他们提出了划时代的“理论”,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实战”经验。

 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企业的本质等)、戴明博士(PDCA循环、时间管理四象限、质量管理等)、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科特勒(营销的4P理论等)、特劳特和李斯(营销的“定位”理论)、克劳士比(质量管理“零缺陷”)、艾德伽*沙因教授(企业文化三层次理论、“职业锚”理论)、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的五力模型)、W*钱*金教授(蓝海)等等。

 用我们业界的世俗标准来看,他们当中很多缺乏“实战”经验,只有个别的有少许的“实战”经验,而这个别有点“实战”经验的大师的真正贡献也是因为提出了某种重要的理论,像彼得*德鲁克只是早年在奥地利做过银行,来到美国后就潜心于管理科学的理论研究。发明“定位”理论的特劳特,早年在通用电器公司广告部工作过,而知道这一点的人已经很少了,他自己也很少提及这一点。似乎只有克劳士比(质量管理“零缺陷”)的“实战”经验多一些,多年在美国的军工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工作。

 真正成就大师的是“理论”,不论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实战”经验,“理论”和所谓“实战”经验之间似乎并无明显的关联。

 再说我们的培训界,情况有些反讽。广大学员们一边追捧大师们的“理论”,一边沉迷在培训师们自我标榜的“实战”经验中,并且还常能听到学员门抱怨某某培训师的授课太“理论”化、不够“实战”等等。

 学员嘛,听课就是希望能对自己的“实战”有所帮助,培训师的“实战”经验对学员能形成吸引力也很正常。

 可是,就算培训师们自我标榜的“实战”经验是真实的,他们的“实战”经验如何转化成学员在“实战”中卓越的表现呢?就算一位培训师有5年甚至10年的“实战”经验,这又能怎样呢?这5年、10年的“实战”经验毕竟是过去的经验,在学员现实的环境里又能有多少是适合的呢?况且,这5年、10年的“实战”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培训师仅靠这点老本还能吃多久?等到吃完“实战”经验这点老本,培训师还能干什么呢?

 其实,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培训师不可能把他自己的“实战”经验传给学员。培训师自己的所谓“实战”经验是松散的、混乱的、不成系统的,培训师必须把他自己的“实战”经验加以提炼、总结,这本身就是把“实战”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培训师只能把他的“实战”经验适当“理论”化之后才能传递给学员。从这个角度说,学员所学到的都是“理论”。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众多学员还会经常抱怨一些培训课程“不够实战”、“太理论化”呢?其实,这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在“理论”和“实战”之间如何进行选择,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培训师所传授的“理论”对学员的“实战”并无指导作用。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培训师所传授的乃是从别处(如书本上)借来的、他自己尚未理解透彻的“理论”,这种“理论”如何能对学员的“实战”产生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培训师所传授的“理论”尚不成熟,比较粗糙,经不起推敲,当然就无法对学员的“实战”产生指导作用。

 那么,培训师怎样才能提炼出对学员的“实战”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呢?

 这就需要培训师对“实战”进行“研究”。培训师不但要“研究”他自己的“实战”,还要研究其他人的“实战”。因为,培训师他自己的“实战”毕竟只是一个人的“实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并研究其他人的“实战”更有利于成熟“理论”的形成。

 怎么样才算是“研究”呢?我认为,“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炼、搜集相关数据(包括案例);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些数据(包括案例)进行塞选、比对、分析并进而得出结论。

 “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这“理论”的背后是否有这样一个面向“实战”的、厚实的“研究”过程的支撑。与西方同行相比,国内这些专家、教授、培训师们主要就差在“研究”这个关键点上了。自然,在“理论”这块也就跟着差了。国内的学术界普遍浮燥,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培训师不愿意花精力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要么是以低劣的方式拼凑“理论”,要么是剽窃别人的成果,要么就是在数据上造假。所以说,“研究”才是国内专家、学者、培训师们的关键短版。

 国内培训界,表面看是抱怨“不够实战”、“太理论化”,而实际上这恰恰是课程不够“理论”化的结果,准确地说是课程的“理论”太粗糙,缺乏厚实的、面向“实战”的“研究”过程的支撑!

 一位培训师的“实战”经验只能是有限的那几年,而培训师面向各种各样、持续出现的“实战”所进行的研究却可以持续几十年,这样才能确保培训师的持续成长。

 作为培训师,我比较关注美国的那些大师、专家,他们的主要身份都是各大学里的教授,可他们每年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深入企业、深入现场进行调研。他们可能缺乏直接在企业里担任具体职务的“实战”经历,可是他们会拿出大量的时间与各色企业经理人、一线员工们进行交流、访谈,他们所掌握的第一手数据(包括案例)足以使他们能获得比任何一个调查对象看得更远的境界。

 我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对学员来说,传道授业的培训师必须具有学术价值。培训师的学术价值如何体现?是其值得炫耀的学历?是其辉煌的工作背景?是其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是其高昂的出场费?还是其可观的授课天数?其实,都不是。培训师的学术价值都体现在他的研究成果上!只有培训师自己的研究成果才能给学员带来价值!

 看看当今社会上各色培训师的个人介绍,其中有多少内容能体现出其学术价值?把其中的学历、工作背景、头衔、课程罗列等信息统统删去,看看还能剩下什么。如果剩下的真没什么了,基本可以判断这位培训师没什么学术价值,至少暂时还没什么学术价值。如果个人介绍的剩下部分还有其讲授过内训的客户名单,说名其可能还有些学术价值。如果个人介绍的剩下部分还有培训师正式出版的著作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则说明其很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具体有多大,还要再看看那些著作或论文的具体内容。

 我曾在《互动三节棍》中说过:“对培训师来说,重要的不是他在培训课题方面有多少“实战”经验,而在于他对培训课题方面的“实战”有多少实实在在的研究。”

 所以,提醒各位,当大家纠缠于培训师的“理论”和“实战”的时候,不要忽视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贯通“理论”和“实战”的“研究”。

沙发
发表于 2007-2-1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于加朋在2007-2-1 12:52:12的发言:

 那么,培训师怎样才能提炼出对学员的“实战”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呢?

 这就需要培训师对“实战”进行“研究”。培训师不但要“研究”他自己的“实战”,还要研究其他人的“实战”。因为,培训师他自己的“实战”毕竟只是一个人的“实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并研究其他人的“实战”更有利于成熟“理论”的形成。

 怎么样才算是“研究”呢?我认为,“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炼、搜集相关数据(包括案例);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些数据(包括案例)进行塞选、比对、分析并进而得出结论。

 “理论”的价值,就在于这“理论”的背后是否有这样一个面向“实战”的、厚实的“研究”过程的支撑。与西方同行相比,国内这些专家、教授、培训师们主要就差在“研究”这个关键点上了。自然,在“理论”这块也就跟着差了。国内的学术界普遍浮燥,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培训师不愿意花精力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要么是以低劣的方式拼凑“理论”,要么是剽窃别人的成果,要么就是在数据上造假。所以说,“研究”才是国内专家、学者、培训师们的关键短版。

 国内培训界,表面看是抱怨“不够实战”、“太理论化”,而实际上这恰恰是课程不够“理论”化的结果,准确地说是课程的“理论”太粗糙,缺乏厚实的、面向“实战”的“研究”过程的支撑!

 一位培训师的“实战”经验只能是有限的那几年,而培训师面向各种各样、持续出现的“实战”所进行的研究却可以持续几十年,这样才能确保培训师的持续成长。

 作为培训师,我比较关注美国的那些大师、专家,他们的主要身份都是各大学里的教授,可他们每年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深入企业、深入现场进行调研。他们可能缺乏直接在企业里担任具体职务的“实战”经历,可是他们会拿出大量的时间与各色企业经理人、一线员工们进行交流、访谈,他们所掌握的第一手数据(包括案例)足以使他们能获得比任何一个调查对象看得更远的境界。

 我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对学员来说,传道授业的培训师必须具有学术价值。培训师的学术价值如何体现?是其值得炫耀的学历?是其辉煌的工作背景?是其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是其高昂的出场费?还是其可观的授课天数?其实,都不是。培训师的学术价值都体现在他的研究成果上!只有培训师自己的研究成果才能给学员带来价值!

 看看当今社会上各色培训师的个人介绍,其中有多少内容能体现出其学术价值?把其中的学历、工作背景、头衔、课程罗列等信息统统删去,看看还能剩下什么。如果剩下的真没什么了,基本可以判断这位培训师没什么学术价值,至少暂时还没什么学术价值。如果个人介绍的剩下部分还有其讲授过内训的客户名单,说名其可能还有些学术价值。如果个人介绍的剩下部分还有培训师正式出版的著作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则说明其很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具体有多大,还要再看看那些著作或论文的具体内容。

 我曾在《互动三节棍》中说过:“对培训师来说,重要的不是他在培训课题方面有多少“实战”经验,而在于他对培训课题方面的“实战”有多少实实在在的研究。”

 所以,提醒各位,当大家纠缠于培训师的“理论”和“实战”的时候,不要忽视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贯通“理论”和“实战”的“研究”。

支持于老师以上观点

板凳
发表于 2007-2-1 15:32:31 | 只看该作者

理论总是要从实践中提炼出来(也有从理论推导出来的新理论,但最初还是来源于实践),提炼的方法就是研究.

具体到每个提炼理论的人,倒不一定事事实践,因为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研究、分析他人的实践、现象、表现。

支持于老师的观点。

4
发表于 2007-2-1 16:21:44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培训师,我比较关注美国的那些大师、专家,他们的主要身份都是各大学里的教授,可他们每年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深入企业、深入现场进行调研。他们可能缺乏直接在企业里担任具体职务的“实战”经历,可是他们会拿出大量的时间与各色企业经理人、一线员工们进行交流、访谈,他们所掌握的第一手数据(包括案例)足以使他们能获得比任何一个调查对象看得更远的境界。

  于老师的这番话,让人深思,飞猫很认同,其实这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之上才看得更远,眼光、品位、视野、知识更高人一筹的原因。就拿以《资本论》闻名世界的马克思来说,马克思又何曾是大资本家呢?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培养学员成为一个好的商人,老师必须自己首先拥有“系统规范、逻辑严密、科学高效”、“贴近社会生活、贴近企业经营、贴近领导学员”、“既善于化繁为简,又善于化简为繁”商业经营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战略观,然后才能够把他的思想交流给他人。这意味着老师必须对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反省和总结,把模模糊糊的感性认识提炼出来,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清晰地表述出多年来摸索学到的东西,并将之解释和传授给他人。这也是中国古代“三寸舌为王者师”一词的来源。

  不过,培养工作之所以较难,就在于人们需要在纷乱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预测、洞察和处理问题。任何理论化的东西都只能启发思维、加宽思路,却不足以此而应万变,恰如人们所说“法不能尽战之巧,谱不能尽奕之妙”。只有将理论、正反案例和实践有机结合,方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培养成功的商人,老师的定位不是顾问,也不是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激励、鞭策、督导”学员自己去发现,主动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反应,培养他们迎难而上、勇于求证知识真伪的精神作风,当老师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寻找钥匙的决定和行动,全部交还给学员,将充分激活学员们的独立意识、刻苦精神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自己主动积极地想出解决办法,进而付诸行动。老师只是在学员必须得到帮助的时候,才给予学员相应的帮助与支持。
  在此样的一个训练过程中,学员们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拥有了持久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保持良好积极的情绪,建立了一套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们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挖掘学员内心的动力,驱走他们身上的惰性。 学员的“要我学”与“我要学”,结果都是“我学”。然而,心态决定行为,由于心态的不同,动力的不一样,产生的效果将会南辕北辙、差距甚远。
  许多人在孩提时代,就已习惯了这样的教育行为模式——被动地接受教育灌输,常常把解决问题的重担大部分转移给了父母或老师。而亲爱的老师和父母们,都急切的想做一个好父母、好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尽快的获得生存技能、信心与成长,他们拨苗助长、代劳了很多问题解决方法的心路历程,也使孩子们更期望、习惯于从父母那里获得这种帮助,更有甚者成为了“扶不起的阿斗”。在从这种教育灌输模式中,孩子们自身的技能和自信心得不到良好的增长和提升,在成长之路上缺乏解决诸多类似问题的能力。因而可以说,这种模式更像是一种完善而温柔的陷阱,它使每个接受它的人在一种迷幻的美丽中学会依赖、被动。这也正是人们呼吁改革中国教育体制的原因,提倡对人的心态和素质培训的所在。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愿意扮演专家的角色,给别人顾问、意见和指示,但真正能够训练学员的老师认为:没有比学员自己更加清晰他究竟需要的是什么,这些愿望潜藏于人们的心灵深处。老师轻易给出方法有时会导致越俎代疱,不但会局限学员们的思维,还可能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行动。
  在这方面,美国的教育方式值得中国人学习与借鉴。中国的教育方式是“要我学”,美国的教育方式则是“我要学”。

在此,飞猫不由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篇小文:

                《读兵书法》

    读兵书,要活泼泼地,如珠走盘中,无一定之理。
    读兵书,要下手从实做工夫,若只以口诵过,亦济甚事?
    读兵书,要将古来名将行过事迹体贴分晓,何人用此而胜,何人不用此而败,庶有益。
    读兵书,不可易言之,若易言之则为赵括之谈兵矣。
    读兵书,先要识得虚实,后要会用奇正。若不识虚实,虽能用奇正,亦无以制胜。
    读兵书,要知变。但知常而不知变,犹刻舟而求剑,何益于事?
    读兵书,要知韩信背水阵如何取胜,到高祖背水阵如何却败了。每事如此校量,方有得。
    读兵书,未读时一计不通晓,读了后又只如此,便是不曾读。
    读兵书,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两句子细思量。我若无备,敌来必乘我;敌若有备,我如何去攻他?《书》云:“惟事事乃有其备,有备无患。”况用兵乎!
    兵书非异端之言,异端之言诬民惑众。兵书是戡定祸乱之道,有国者不可不讲,为将者不可不学。
    读兵书,要知甚得是孙、吴权诈之兵,甚得是桓、文节制之兵,甚得是汤、武仁义之兵,将此三者心融意会,方可为将。
    读兵书,要知多方以误之之法。我误则彼胜,彼误则我胜。古人为人所误者甚多,此处不可不着意。
    兵书是许多大事,今人却轻易看过,便要料敌制胜,到得临阵,却不理会得。
    兵书全在道、天、地、将、法五事,虽汤、武亦不难此。孙子将道字只以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言,今人因此看得轻易。道字语大不可载,语小不可破。
    读兵书,才晓些皮肤,便说道他知兵,只是自欺。
    读兵书,要晓八阵、六花阵如何用,知得根本,方可学则固阵法。如此,则方亦胜,圆亦胜,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 16:37:53编辑过]
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19:50:05 | 只看该作者

哇!哇!大家回得真快!谢谢!还要谢谢飞猫分享好文!

6
发表于 2007-2-1 20:59:0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谈不上,只是大家思想的共同碰撞。

磨剑兄的“具体到每个提炼理论的人,倒不一定事事实践,因为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研究、分析他人的实践、现象、表现。”就说得挺好的。

7
发表于 2007-2-1 22:02:53 | 只看该作者

于加朋终于写了篇好文章,恭喜,呵呵。

8
 楼主| 发表于 2007-2-2 11:47:38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阿懒在2007-2-1 22:02:53的发言:

于加朋终于写了篇好文章,恭喜,呵呵。

     这是什么话?

     于加朋哪篇文章不是好文章?

9
发表于 2007-2-2 12:47:19 | 只看该作者
懒兄该打屁股。^O^
10
发表于 2007-2-3 01:06:46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大师都是认真的旁观者和深邃的思考者.

东方的文人为帝王师,西方的思想家开启民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和他的思想一起永恒,而帝王将相已经模糊,事迹已经不真实.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