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int Morgan Sr.)(1837-1912),后人俗称其老摩根。作为美国近代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巨头,老摩根一生做了太多影响巨大的事情。但最辉煌也最能体现其实力的是,在他半退休时,几乎以个人之力拯救了19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
然而,在日后的金融史学家看来,老摩根个人魅力这一惊世骇俗的展现,却是银行寡头统治美国金融业的绝笔。此后不久,掌握美国金融管理决定权的,已不再是私人银行家行会,而逐渐由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来替代。
摩根财团是由老摩根的父亲,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通过继承乔治·皮博迪在伦敦创办的金融机构而逐步建立的。到19世纪80年代,J.P.摩根正式掌权并将摩根财团总部迁到纽约。老摩根不但精通金融业务,更是一个资产重组的高手。他主持建立了垄断全美的钢铁公司,使其成为美国确立世界霸主的物质基础;重组了当时美国过度发展的铁路系统,使之重新正常运作,而不再被指责为是一个浪费资金的行业;对海洋运输投入大量资金与精力,组建了一个行业卡特尔。就连美国危难之中挽救金本位制度,也被赫然记在摩根的功劳簿上。
通过一系列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垄断结合,摩根财团建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19世纪后期,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融资活动都是由摩根财团牵头组织。利用股权信托方式,摩根获得了银行行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商业权力。银行家不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资金和建议,而是直接进入了公司的经营领导层。金融和工业之间原有的界限被模糊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华尔街成了美国的经济领导,而摩根就是那里高高在上的皇帝。
1837年4月17日,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的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摩根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经商才能,尤其在投机方面具备超常的判断力,可以说他是靠投机本领发迹的。人到中年的摩很大肆收购铁路,贯彻他的摩根体制、并通过摩根体制控制了当年美国大批工矿企业,把全美企业资本的1/4集中到了他的麾下。摩根不但用金融资本控制了美国许多重要部门,还利用其庞大资本对外国放债,经济上依赖他的不仅有墨西哥、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甚至连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关键时刻也不得不向摩根求援,摩根的力量总是超过人们的想象力。
从摩根的祖父约瑟夫到他的父亲J·S·摩根。摩根家族经商都很成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从年轻时就敢想敢干,很富有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有一次,摩根旅行来到新奥尔良,当他信步走过了充满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来到嘈杂的码头时,突然有一位陌生白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间道:“先生,想买咖啡吗?”那人自我介绍说是往来于巴西和美国之间的咖啡货船船长,受委托到巴西运回了一船咖啡,谁知美国的买主破了产。只好自己推销。为尽快出手,他愿意半价出售。这位船长大概看出摩根穿戴考究,一副有钱人的派头,于是找他谈生意。摩根看了货,又仔细考虑了之后,决定买下咖啡。当他带者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所有与他父亲有联系的客户那儿推销时,人们都劝他要谨慎行事:价钱虽然让人心动,但舱内咖啡是否与样品一致则很难说。然而摩根觉得,这位船长是个可信的人,他也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买下了咖啡-当然,付款是请父亲帮的忙,老摩根也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儿子的行动。摩根赢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舱内全是好咖啡,不但如此,就在他买下这批货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减产,咖啡价格一下猛涨了2-3倍,摩根大赚了一笔!为此,老摩根对儿子也大加赞许。摩根在德国格廷根大学受完高等教育后,其父老摩根为他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挂起了一个新招牌--摩根商行。老父亲充分相信自己儿子的经商能力,认定他——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这时已经是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了全面进击。一天,克查姆一一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摩根新结识的朋友,来与摩根闲聊。“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北军的伤亡惨重” 这消息马上触动了摩根那敏感的神经。“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摩根沉着他说道。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最后,商量出了这么一个计划,先秘密地买下400~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把往伦敦汇黄金的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军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里的一半黄金抛售出去。两人说干就干,而事情也一如他们所料,黄金价格眼见得飞涨,不但纽约的金价上涨,连伦敦的主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摩相与克查姆可谓大获全胜,发足了财。《纽约时报》对此次金价上涨做了调查,得出结论说:“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来解释此次金价暴涨,这次涨价根本与军需品、粮食、棉花等的输出和输入无关。这一事件的实际操纵者,是纽约的一名青年投机家-J·P·摩根。” 摩根头脑灵活,干起投机生意来游刃有余,并且总能想到别人从役想到过的招儿。
第一次投机黄金买卖胜利后,摩根深深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先得到信息就意味着胜利。为此,摩根千方百计地弄到了一位原陆军部电报局的接线员——史密斯来摩根商行做电报工作。这位史密斯的好友文尼尔上校是北军统帅格兰特将军的电报秘书,通过这种关系,摩根就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抢先一步获得准确的前线最新军事情报。
不久,电报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1862年10月的一天,摩根收到了父亲J·S·摩根从伦敦发来的电报:“南军用来突破北军海上封锁线的炮舰,都是英国的造船厂承造的,合众国为此再三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然而英国方面充耳不闻,毫不理会。
为此,林肯总统和国务卿斯瓦特正通过美国驻英大使亚当斯,向英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为南军造船。你要特别注意华尔街的动向!”摩根马上通过史密斯向华盛顿查询,得知林肯总统这次是下定了决心,态度强硬,甚至不惜与英国断交。
不久,老摩根又来了电报:“英国政府己答应了美国政府的要求,停止承造南军的炮舰,但必须有个先决条件,即5天之内美国政府必须准备价值近100万英镑的赔偿费,作为对各造船厂停工的补偿。”很快,新的电报又到了:“亚当斯大使穿梭于伦敦金融界,到处游说,希望能得到帮助,然而失败了,事已如此,美国的皮鲍狄公司被委托在24小时内准备好价值100万英仿的黄金,这一消息属于绝密,你可以见机行动。”摩根毫不犹豫,立刻大量购进黄金。
第二天,由于皮鲍狄公司大量吃进黄金,金价飞涨,摩根趁此机会卖出黄金,就此又大赚一笔。南北战争前,一般的中小企业仍是规模极小的家庭式工场,他们所需的周转资金,只要向本州的商业银行或猫银行(地下银行)借款就绰绰有余了,但这样的场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188O年,资本的需求剧增,企业所需的资本越来越多了,很快,以往为小商品生产者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就显得对新形势力不从心了,而投资银行则正好顺应了潮流,可以提供更大量、更灵活的资本,投资银行家们愈来愈受人们青睐。而这时的企业界,也开始产生各种联盟与托拉斯。
无论如何,想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同时又想增加利润,就必须组成更强有力的企业联合。当时美国产业界最重要的运输手段就是铁路,铁路也未能逃脱企业联合的命运。在逐渐形成庞大企业联合的同时,也必须投下资本以延长铁路线或增加机器设备等等,因此,公司债券的发行量必须随之增加。而所需金额是如此庞大,以致铁路企业不得不依靠投资银行。正是由于看透了这一点并抓住了时机,摩根运用自己的投资银行系统对铁路进行渗透,终于成功了。所以“摩根化体制”实在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
摩根并不满足于铁路业上的成就,他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新的目标-钢铁业,为此,他创办了联邦钢铁公司,几经拼搏之后,联邦钢铁在企业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这时,在美国钢铁企业的排行榜中,坐第一把交椅的仍是钢铁大王卡内基,摩根排在第二,第三是那个在五大湖周围一直到南方大肆购买铁矿山并插手制铁业的洛克菲勒。 摩根与卡内基两人一向交恶,这大约是由于“一山不容二虎”吧。当摩根急欲全面控制钢铁业时,更觉得横在路中的卡内基是个讨厌的庞然大物。但摩根知道此事不能性急,想要吃掉卡内基必须等待机会的出现。
1899年,机会来了,摩根得到了一条消息:卡内基似乎有将与钢铁及焦炭有关的全部制铁企业股票卖给莫尔帮的企图。 芝加哥投机家威廉·莫尔,生长在一个投机者的家庭中,父母都是银行家。他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又专攻法律,更使其精于投机之道,在华尔街上,他是新一辈中的佼佼者,他与其弟和伙伴们在华尔街被称为莫尔帮。卡内基怎么又突然想隐退的呢?这也是事出有因。这段时期,他接二连三地遭受失去亲人的打击,先是他亲密合作的弟弟汤姆和最敬爱的母亲相继拉手西去;时隔不久,在布拉德克的工厂里,由于发生熔炉爆炸事故,他失去了最可信赖的助手琼斯厂长。这些接踵而来的沉重打击,使卡内基陷入了痛苦的思考之中:自己从一个织布工的儿子,一个穷光蛋,发展到今天这个地位,拥有这么多财富,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现在我富有了,上帝却偏偏在这时让我承受亲人朋友离我而去的痛苦?难道是聚敛这些财富给我带来的罪孽?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富人如果不能运用他所聚敛的财富来为社会谋福利,那么就是死去时也是死不安稳的。”出于种种考虑,卡内基决定放弃事业。但莫尔并未成功地吃掉卡内基奠定的庞大第业。
以后又、有消息传到摩根耳朵里,莫尔与卡内基的谈判没有结果,卡内基认为,莫尔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接纳和吸收卡内基那庞大的钢铁帝国。之后,摩根又得知卡内基想把事业卖给洛克菲勒。虽然摩根心里暗自着急:为什么不卖给我?!但摩根知道,事情总会有瓜熟蒂落的时候,他坚信,只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精力和财力来接管卡内基的事业。果然,格克菲勒此时正忙得团团转呢,首先他正忙于控制世界的石油生产与买卖,其次又刚刚有一项投资俄亥俄新矿山的计划失败,最后还被骤然而起的反托拉斯的风潮首先选中,首当其冲地成了被责难的对象,可谓被搞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思来考虑卡内基的那份事业?漫长而耐心的等待得到了回报,摩根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