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我的职场故事—2007年度职场征文大赛] [原创]踏着青春去寻觅

[复制链接] 30
回复
67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3 19:4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踏着青春去寻觅>

   全书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        我的“幸运”是我进了外企

第二章        你给的,我怎么接受

第三章        为离开找理由

第四章        在日本是泪水

第五章        从春天到秋天

第六章        相交的直线

第七章        一同思索

第八章        试着这样理解

第九章        从城市到农村

第十章        截肢的左手由谁负责

第十一章  我和日本签下悲哀

第十二章  信女信士

第十三章  普通人家的史诗

第十四章  一样的二十岁

第十五章  青春的核试验

第十六章  走走想想

第十七章  剩下的日子

第十八章  发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 20:03:10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9:51:0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我的“幸运”是我进了外企

一、写之前

     人们把大学毕业后的这段职业生涯归为职业探索期,对于刚刚毕业的我们来说,也许离真正的职业探索还有久远,眼前的这个探索过多地体验在不断地试错,不停地经受平淡生活的历练。仔细想想或许是没有一个核心的东西来支撑自己,我迷惑了,终于在日本的这个乌云密布的午后和自己敞开心扉,一起寻找自我,定位自我。

    细数着一年来职业生涯的历历在目,和同龄人相处的一字一句仿佛成了此时职业生涯的指南针。我小心翼翼地徘徊着,回避着,揣摩着一个自认为荒诞而明晰的事实,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工作,又为了什么而生存?

有人说,在每个人二十多岁的时候,都将面对职业和人生的烦恼忧愁,经历过这些考验之后才会给年轻人更持久的动力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很感激他们对年轻人的职业忠告,它给了懵懂的我们一个最初关于职业的心态。

然而我们的职业行动很多时候却不被长辈接受,所有的“不务实”成了对我们的唯一评价。职场上的长辈都对我们说,“第一年学会认识什么是工作就可以了,公司也不指望你们能干出什么名趟。”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在这个第一年又在想着什么干着什么,我很好奇地理解着自己的第一年又在观察着同龄人的第一年。是否发现很多事情都被我们当初的想法美化,当自己的生活被职业牵绊之后,又会诞生什么样的人生?不可否认的是工作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生活的幸福感。我们幸福吗?

奇妙的是每一个步入职业生涯的同龄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职业片段,却可以分享一致的年轻心态。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可以放纵自我于这个大好时代,也可以为所欲为地继续接受打击。然而还是忍不住会思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该怎样去思考,该去思考什么?

就如《世界是平的》中写到,当世界不断被抹平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父辈们在教育我们的时候,他们是否意识到世界已经逐渐抹平,我们已经不被国家“包分配”;当人事部门把我们招进企业时,是否意识到每个人的职业倾向,既然那个“服从分配”的时代已经结束,为什么不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由我们支配?

时代需要和谐,我们也需要在和谐制度下更有效率的成长。于是我们也想努力一把,制造一些自己想要的和谐。至于和谐成什么样,我们知道吗?

我试着回忆,试着整理,试着准备这些来给自己的青春一条新的出路。思前想后,如果自己的努力最终迎来的是先辈们一片否定的声音,或者不被同龄人所接受,该如何面对?

也许就是想让那些不曾经历过这些生活的,或者想去认识当代青年职业观的所有人获取一份参考。或者更多的是让残喘的心灵能够更了解自己,不至于下一步的行动与冲动结伴!

对于那些还在念大学的人来说,很想知道外企是什么,工作是什么,或许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多准备一些;对于一直和我们有代沟的父辈来说,可能这些事情可以让他们知道这群孩子每天都在忙着什么,当我们被“纳斯达克”似的前卫包围时,我们和先辈又有什么不能对话的;对于那些一直说我们“被娇养惯了,没有一点为社会责任准备价值观“的那些人,给大家一个共同自由的思考空间,一起论述这个似乎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对于一直忙着挣钱和否认我们的企业老总,挣惯了钱之后为什么还要不依不饶地戳穿我们仅有的一点资本?最后对于已经工作的同龄人或职业上的先辈,分享大家一起的职业心态吧,为自己的职业重新找到起点,也为这个抹平的时代做好职业上的狩猎准备。

二、我也要工作

    小郭到处找我,说有一个人打到寝室电话,找我谈工作的事情,而且一个上午打了三四遍。我兴冲冲地从实验室跑回去,迎接这份还没有梦寐到的工作。

对方是这家外企的人事部长,他问我是否愿意参加过几天的企业参观。听他的口气,有一点和平的感觉,“来的时候把就业协议书带好,不过,要考虑好,不然浪费掉这个名额就不好了-----”我满口答应,事实上离毕业的日子真的不远了。

    我的大学几乎没有和工作沾过边,几年下来一心想着出国,但最终还是失之交臂。妈妈一直认为我不应该出去工作,她认为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他们一起为我设计的生涯是一直读到博士留在学校做“教授”。我也知道自己的性格天生温和又常常地多愁善感,再加上家庭教育又与社会上的一些人情世故格格不入。我们都坚信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因个人的努力程度,不会掏钱送礼,也不懂巴结讨好之俗类。还好教师这个职业可以天真而理想地回避这一切,这是我们最直接的想法,也是暂且认准的。

    出国的失败给我心理上造成一些阴影,很多的价值观开始倾向灰色,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告以段落的脆弱让自己的生活格外空虚,看看身边的人却忙得不亦乐乎,而自己似乎还在回味着当初设计的种种漏洞,品尝着长久梦想破灭后的那种滋味。

大四是学生时代的一段疯狂,有的人夹杂着一些悲观厌世,也有的人想重新布置自我。这一年让很多人开始有了追求,闹钟铃之后精神抖擞地冲烽陷阵,莫名中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一些同学把战场选在最具火暴力的考研,而另一些人顺其自然地迎接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堕落的莫过于那些家境良好不必为这些事情奔走相告的人。我出生在普通家庭,也从未想过要继续依靠父母。

    我的大学一直念得都很顺利,当别人还在那里为几级几级拼着老命时,这个在心底想超越孤芳自赏的人已经在岸边欣赏出国的风景了。大学四年没有挂过一门课让自己觉得学习能力还不错,当个老师应该不成问题,现在看来未免自信力强过头了。

    事实和现象约束着每个走到毕业的年轻人,辗转反复之下我神经病一般地选择了考研。无心的行动就如一个好人踏上了贼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在做些什么,只知道这条路不至于毕业后让自己流落街头。而真实的考研绝非一件易事,因为它至少要决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它是兼自身能力又论外界因素综合起来的一个工程,对自己的未来要交的是一份答卷。而我却没有多想过什么,冲动之下报考了北京的一所高校,因为我很想去北京。至于那个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或者说更容易接近自己价值观的,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学习很努力,有了“目标”就往前冲吧。殊不知,对我而言,这个目标是普遍流行的,不是虚幻即可消失的,是以枉费身心为最终代价的。现在回想起来有点错得离奇,不过那时侯的那股勇气和决心却是今天逐渐流失的。

    徒劳后也就要接近毕业,忽然间感觉到所有的一场空,有点世界末日的凄凉。假如明天要毕业,我拎着行李要去向何处,赶问路在何方,那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和茫然无奈。同学们说我成了面面俱到的出国、考研、工作“专业户”,没想到什么都让我碰上,也让我颇具有和各种人在一起的共鸣。

青年中平凡的人有很多,惟独去追求不平凡才会让自己最终变得更平凡,或许这就是一种心境的转化。确切地说,也许是历练之后的开阔,和对年少无知的辨别。我忽然觉得我也要去工作,我坚强地告诉自己,工作是每个人必须的,世间的人类不能说成是为工作而生,但至少也要同工作生活在一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 20:04:01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9:51:51 | 只看该作者

三、外企识别

    这一份工作的到来让我有点出乎意料,心中窃喜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实力,我有了着落。大学的专业和钢铁有关,我曾经试着回想这个专业能干点什么,想来想去没有结果,只是听到有人说下海倒卖钢铁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业。然而这真的离我们太远了。就是有了黄光裕的志气和勇气,仿佛这个时代也没有为我们准备那份惊险。能到外企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想要继续哼着“咱们工人有力量”,奔赴热火朝天的钢水铁炉也是需要勇气的。

让我很难相信的是大学四年自己的专业课成绩不能说数一数二,但也绝没有差到什么地步。原来这也是一种高明,不管学到了什么,起码还可以拿成绩骗骗人,因为好多外企扬言,你的学习成绩说明了你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关乎工作能力,看来我被录取还是不出乎意料的!

    眼前的这家外企是一家日本企业,生产电子产品,总公司在美国芝加哥。我所知道的仅此而已,至于它是否是世界五百强,有何惊人的经营理念,或者它能成就自己什么,好象一点都没有在乎。就像很多人流行说,小学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中学时的梦想是当一名企业家,大学时的梦想是到一家大公司当职员,而大学毕业时的梦想是只想留在大城市混口饭吃。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不属于这一类,被这样的外企录取还是给了我一些表面上的风光。我的博士师兄悄悄地跟我说,“你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这样的企业招不招博士,我也很想到企业锻炼一下!”

如约的公司参观给了自己一些新鲜,因为电子产品的生产需要清洁和有序的环境,比起大型制造业的漫天飞尘倒是觉得有了几分安稳。我不是一个怕吃苦受累的人,只是很多的环境与我的性格不太相符,我喜欢安静,喜欢给予周遭一切的思考,我想的工作是能和人发生交流,或者最好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而心底最脸皮厚的优秀品质就是能助人自助。

    和我一起参观的三个大学毕业生,都表现出了各自的才华,既然他们看中了这家企业,对我来说无形中是一种参照。不管怎样,还能和优秀的他们一起共事,一起面对职业生涯的起起落落。我们很顺利地和日本人总经理会完面,打开自己的协议书签上了缘分一般的大名。这个大名的背后是一个对未来的猜测,它单纯地告诉周遭的人你本能地去要和这个社会开始接触,开始要过另一种生活。在今天的头脑中,或许应该把这件事情看成是自己生涯中一个单纯的起点,它少了很多的流言蜚语,只是留给自己一个空白的开始;它从未跟自己可能的职业成功冲突过,首先是因为还没有形成过对职业成功的理性认识。从这个职业开始,要准备去面对了,面对当初自认为的这份神圣。

    回到学校难免要向同学传达自己参观的所见所闻,公司承诺要给自己半年的海外培训,这使我不由得趾高气扬。也许是为先前出国的碰壁搏回一个面子,起码现在是这样认为的。不过些许成功的背后,又让自己陷入另一种被动。别人总免不了要问签约公司的情况,属于哪一国,谁在参与管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纷至沓来。如果说到是日本公司时,他们呼吸间会冷笑一下,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敏感的人,毕竟学生时代的轻纯自然给了年轻人特有的情感和冲动。服务于日本企业,意味着什么,或许每个人那时侯还没有其它觉悟,只知这是一个异样的举动。直到最后羞于被同学看到自己协议书上-----“日资企业”几个字,原本它们是那么小的四个字,却演变成我一段时间内心世界的挣扎。

    听惯了外界所有人对外企的是是非非,毕业的繁杂也隔断了我对它的相思。偶尔想去拥有它,无精打采的拥有,这份拥有是这样的平淡,显然与他们说的雄赳赳气昂昂划开了界限。事实上,那个时候自己是空白的,虽然合格地接受完四年的高等教育,可是它却无论如何也没有教会我该怎样去面对这份职业。

    人事部长冷不丁地爆出一个警钟,“等你进入公司的时候,你要保证我们安排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句话蕴涵着多少潜台词,似乎对其没有任何异议或者说没有任何防备,也许那时侯是铁了心的!我问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也不知道。谁也看不到眼前谈论的这些究竟会给生活和生存带来什么,这份职业会给自己的人生价值添加几分?而即将步入的工作又会与自己和谐什么,冲突什么?

四、感恩的心

    告别了学校的大锅饭,我只身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对于没有参加过企业实践的毕业生来说,所有的一切都需从头开始。那是一个完美而拘束的适应过程,会忽然发现身边的这个人就是你日后的同事,你的领导原来这样完整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他们或许是天生的才华横溢,而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的却是那么的卑微。有人说成功属于过去,成长属于现在,成熟属于将来。从零开始的怯懦和一点局促不安让我始终以崇敬的心态观察着眼前的一切。因为我也要努力地去成长,虽然这个成长暂时是没有方向的。

企业第一时间给了这些大学毕业生温饱的满足感,记得一个同事说,这种生活太美妙了,每天白吃白喝,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终于盼来的丰衣足食唤起心中的一片感恩。人类奇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当亚当和夏娃没有任何欲望和名利时,他们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还在一起感恩着相互之间泥与水的关系。就像这里似乎是给自己一次灵魂的拯救,所有的青年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一口饭,这口饭是外企给我们的恩情。想一想我们那时评判企业的标准竟有些幼稚的可笑。

最初的空白给我的生活带来稍许迷茫的自信,不过此时自己的努力好象被放大了无限倍,没有人对自己说,但隐隐能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在演习自己的特长,时间和时机给每个人留下一道题目,未来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否会成熟,总之该来的都会来;不管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成长,企业在暗中的命题总有一日会公之于众。

一段时间里人事会安排很多的培训,这些培训或许是让我们早一点洗去学校的味道,更改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地和企业目标结合在一起。一个月的培训给了我们快乐和团结,因为没有参与工作,只是反复于自己的所理解,看来企业一直都看重我们。很多的培训都大同小异,以至于“感恩的心”需活学活用,我不知道自己从中汲取了什么,反正我们的生活也不曾变化。

不懂得如何来思考和辨认,倒是喜欢上了听很多先辈讲他们的工作哲学。先辈们句句如金,感叹之余,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和抱负都和他们联系起来。从心底里佩服这些外企人的成功,他们的伟大给了他们充当榜样的机会,不管究竟如何,那时他们倒是赚了一把。

    中央二套的《对话》有一集谈论一个关于外企的话题,有一个教授谈到进入外企须具备的心态----“同心同德,情投意和”,建议进入外企的人一定要领会这八个字的精髓,因为打工混饭的心态已经早早地被这个时代甩得远远。

我不懂得为什么人们给予外企那么多的追捧,只知道在自己还属于职业无意识状态时,应该多吸收前人的教诲。这个心态仿佛可以帮助我们很顺利地和企业融合,当企业和自己发生冲突时,也许会以共产主义式的包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顺应企业的要求。

    满怀着“同心同德,情投意和”的激情和信念开始了在外企一天又一天。新环境的适应让你无暇顾及很多追求,所有的梦想和兴趣都无意中被置放在一边。或许也是在等待,而我们全部的生活也必然围着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公司给了我生活的基本,我就应该回馈给它更神圣的青春。这个阶段是天然的单纯,愿意接受来自任何人的信息,真的是一个学习的好阶段,也是一个倾听的好阶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 20:14:50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9:52:21 | 只看该作者

五、中国脸

公司的副总经理是一个中国人,长着一张友善正直的中国脸。后来知道是从别的日本企业跳槽进来的,我们暂且把他称为老总。老总硕士毕业,具备了所有中国领导的典型形象,语气沉稳不会让人紧张。第一眼留下的是宽厚和信任的父辈印象,真不愧是事业有成的职业经理人。让我们这些自称个性的新青年,见到这样的脸孔,不免把惊世骇俗、惊天动地的大学文凭踩在脚下,默默预期着何时才能修炼到家。

老总和我们见面是必须的,因为他要嘱托我们一些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个形式早已成为人类特有的安排,无论在哪里,在什么的背景下,有个先辈和你分享本身就是想要去美化的,不管传达的是什么,最终还需用心灵去感化。这个社会刚刚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老总的中国脸也在这一时间给我们的大脑种下意识。或许他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至于是不是人生规划,大概而已。

《基业常青》中有一种思想很耐人寻味,对于身为员工的你来说,你试着要成为老板的管理者,让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你挣钱。这是什么逻辑,眼前就是我的老总,我怎么也无法感觉到他要为我挣钱;要是说我要为他卖命,那才是证据确凿的。不管文章究竟说到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境界,现时而言,我们已变成他手下的一兵一戈,举止间给中国脸留下的记忆也许即将就能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另一种筹码。

老总是一个习得很多人生哲理的人,历史上凡大家的境界也被他演绎成职业上的精神,一路走来,有些道理确实成了自己经常受用的。

以期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学毕业的新人一定要放低心态,不要把自己想的有多伟大。你和没有念过大学的人没有多少区别,当真正接触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大学只是给了你一张文凭,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这里很少能派上用场,接下来所有的东西都需静下心来重新学习。傻气一点,就当别人都懂,自己什么都不会。”   

老总的话或许是每个同龄人抗逆的,为什么会这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四年的大学眨眼间被贬为一文不值,自认为大有用武之地的上进心至此冷落了一半。其实真正的职业道路上,这样的心态会给自己的周遭留下一些空间。也许旁边的人会对我们另眼相看,这是我们以虔诚之心期盼的;无可奈何的是也有人对我们怀有成见,那就只能让蒙娜丽莎凝固的微笑置之吧。苏格拉底有则名言“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大学的知识尚不能转化为工作的能量,而且在工作的周围很多人又对这个群体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既然什么能力没有,为什么还要给大学毕业生如此高的重视。他们或许会对此漠视,唾弃,变相地攻击,这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我常常在想,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尚不能学会和各色人群交往,在外人看来是一件可怜的事情。我认为不然,谁要是比“上帝”还聪明,自然不会创造“上帝”这个名词,也不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播下这颗信仰的种子。我们此时不需要所谓的聪明,因为我们还要去信仰长久意义上的职业成功。

“不幸的家庭有千万种,而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种,你们将来的职业生涯也是一样,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幸福,前提是你须放低心态从零开始。”

“你拿一个苹果交换别人的一个苹果时,你得到的是一个苹果,当你拿一种思想去交换别人的另一种思想时得到却是两种思想。”

老总告诉大家分享的秘诀,只有懂的分享的人才会得到分享,而越经分享的东西才是越有价值的东西。 

“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而心胸的宽度决定了人生的宽度。”

也许我还不能悟透其中的人生履历,且因我还在“职业”和“事业”的两扇门前徘徊,对于事业的丈量还没有进入自己的潜意识,我该如何去给自己定这个高度?至于心胸的宽度是否属于一个品性的范畴,是与交际结伴的,还是与人生长在一起的,想着糊涂了,好深奥的哲学!能够理解这些文字的人,或许是那些看破尘世的,已经功成名就的,在心中继续祈祷着思考奋进的。

    崭新的职业生涯开始了,平淡中多了对社会的认知和对各色人的甄选,开始了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源于一个淳朴的信念就是要和这个企业生死与共。虽然不能到来的更猛烈,但这种气势在同龄人中间还是流传和盛行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9:5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你给的,我怎么接收

    大学时代的友谊给了同龄人工作之余的交流,因为适应人的过程是一个缓慢冗长的过程。还好那个时候我们的谈论都是自己在企业的如鱼得水,因为新鲜和猎奇,完全不同于大学的庸懒和毫无目标。刚拿到薪水的兴奋早已洗刷掉“吝啬鬼”的耻辱,现在想想如果把职业生涯都停滞在那个阶段或许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可以轻松地看待身外的工作,可以躲开职场上的人间非议。可是,职业探索期还是要来临,阅历就像年龄一样,对很多事情终归要归纳出自己的见解也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一、工作开始

工作算是开始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分属部门。基本的做法是按照大学时的专业,你所到的部门总能和大学时的专业名称发生联系。

可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这个工作,领导的分配就是军令,外企一贯秉持的独立民主到了中国也需先适应国人的作风。

按照企业的话说,你们什么都不知道还在挑选什么?我早知自己的一无所知,无论去哪一个部门都要从头开始,也就顺其自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一些不安分的种子开始在一些敢于尝试变化的人身上发芽,几个同事被分配到手工线相关的部门,他们认为手工线没有太多能学习的东西,干个几年什么都学不到岂不是自毁前程。有人开始忧虑,有人开始抱怨,还有人开始默默的思考。

正在这时去年进公司的一名大学毕业生提出辞职,百思不得其解,这里不是大家都向往的外企吗?不是说这家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待遇还是不错吗?他离开得那天,我们刚好搬进他住的那间宿舍,亲眼目睹了他背起行囊要浪迹天涯的那份凄凉。或许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时刻要动情的过程,一起一落的时候常叫人忍不住叹一口气。面对“辞职”这件事,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怎么会走到那一步,就像那位同事他的辞职无论如何都无法移情于我们,只因还未识得它的深度和广度。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双方的适应过程就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匹配度不高,自然要和对方说再见。原来这个自由转职的时代已经流行很久,只不过自己才刚刚接触而已。盛天昭夫在1964年写的《学历无用论》中详细剖析了日本人及日本企业对辞职的看法,他们确实认为辞职是一种耻辱,他们信奉论资排辈。据说以前从日本企业辞职的,想要到别的日本企业应聘,都会被拒之门外。现在看来新世纪的来临给日本人送来了辞职的勇气,他们也和企业的“从一而终”举手挥别,难怪因辞职自由,职业也变得逐渐自由。

说说我们第一天到部门工作,有一点不知所措,领导分配我们把现场的地板都打扫干净,然后擦洗所有的玻璃。爸爸很早就告诉我这些东西是必须经历的,无须任何牵强的理由来获得逃避。然而,这份分内事一干就是一年,早已在我们身上形成习惯,似乎只有这件事情才是自己能够胜任的。至于真正关乎工作的事情和我们没有任何相干,拿着工资游来晃去也成了消磨时间的镢头。看似清闲的痛苦衰老着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难受于没有海风,“晾”出来的是不痛不痒的燥热。

所有的不悦也就只好放在自己的情绪上,放在向他人的抱怨上,放在没有逻辑的职业规划上。在我身上早早地就隐藏了那个中庸的心态,这些事情好象对自己的影响不是太大。

然而真正要考验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先说说好朋友传来的消息,他就职于国内的一家著名钢铁企业,分部门后领导就安排他43倒,想想凌晨的那段欲睡期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他在2班时分无法战胜睡魔,昏昏“已”睡了。国企的厉害就在于它有一本专门对付员工的天书,反正有国家做靠山,牺牲你一个又算得了什么。结果第二天他美妙的睡姿就被整个集团传得沸沸扬扬,到此他的职业生涯还没有真正开始也就等于要垮台了。谁也不敢想象一个放弃保研而钟情于这家企业的活跃分子竟遭此尴尬场面。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年轻人既往不咎的错误吗,没有一点吃苦精神和为共产主义拼搏奋斗的誓言。还是那些先人故意在做些什么?他们或许想教训一下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不要把受过高等教育当成是自己头上的皇冠。

    教训的好,教训的对,但这又能带来什么呢?企业既然看中他是人才又何必去折磨他呢,难道对于刚刚毕业的毕业生来说接受这些已经是被认同了的吗?我不禁汗颜!

    再来看看我们这边的外企,是否风景独好!几个分到手工线的同事已经开始地下运动。一整天坐在那里无所事事,除了对着电脑屏幕装出发呆式思考,就是不断地跑去厕所以保持清醒。为了守等12点吃饭的钟声,等到“望眼欲穿”,那可真的是一种痛苦。想想那些在政府工作的同学,每天的喝茶看报,或许也是一种人生的消遣。其实是两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分别,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年轻的生命岂能容得时间一天天吞噬掉自己的青春。

人事部门会定时召集我们一次,整理一下这些年轻人的思想,“人事是把你们当做人才招进来的,在现场的摸爬滚打可就全靠你们了。”我不知道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隐藏着人事部门的无力还是立于企业边缘的人才观。他的话是否是一种昭示,我们在心底也在等待真正目睹的这一刻。

是啊,太多的目睹已经叫人心酸,原来给我们的工作已经超越了“摸爬滚打”,“拨乱反正”成了我们自我戏弄的潮流。领导根本无视你的存在,他们口口声声自责说太忙了,没有时间来料理我们的工作,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根本没有某个制度来监督他做这件事情!我和同事一起进部门时,我们和机械操作的工人一起并称为“新人”,而后等到下一批工人来的时候,我们还在以新人的头衔张榜。因为我们不在那里出现,就真的没有地方出现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9:55:27 | 只看该作者

二、没有草根的生命

来到基层你将面对的是各色的人群,好多工人没有受过教育,你的工作将是和他们一起。价值观告诉自己再草根的生命也有闪光,不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管是以自己的低心态来帮助他们或是被他们帮助,都是工作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我在努力着,看来老总的至理名言终于在此时派上用场。

“众生平等”本是佛学家呼吁的一种处世态度,当我们摆正自己的心态时,似乎不经意间以为也替别人摆正了心态。既然自己这样做了,为什么别人却不买帐。以他们自认为的高心态和你现时的低心态,自己本身就处于仰首的姿态,做好心理自卫的准备,让狂风暴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记得培训时,一位阿姨说,刚刚的就业表现的越多,被看到的缺点就越多,受到指责的次数也自然会多。吓得大家都畏畏缩缩,在制造业形成了独特“大学圈”。这些话值得思考,但真正是不是那样还因人而异。大多数人在遭到嘲笑后总会过多地去关注自己的缺点,甚至自卑,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就罢了,还引来职业生涯上的一片下课声----“你连这个都干不了,回家好了!”“大学毕业也就不过如此!”------

斯蒂夫-乔布期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让任何人淹没你们的心声,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名人如是说,我们也要更切实际地去做了,但这个阶段是每一个同龄人须经历和面对的。

一天的无聊和所谓没有意义的“活在当下”,给了我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勇气。这个时候也不必在意谁会关注,因为好久没有被人关注了。突然有一天一个长辈过来跟我们讲---“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先辈讲得很对,但对我们来说熟悉的这个地方也太虚无了,根本没有意识到企业真正核心的东西,就失去了风景,未免给职业生涯抹上一层灰色。曾经清灵的意识就在这些没有逻辑的混乱中沉淀,越沉越深,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已经习惯了和小工人的相处,一天到晚谈论他们新鲜的生活,只因每天的工作都是吃饭扫地倒垃圾,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看来当代大学毕业生要做好干体力活前的热身,大学生也必须潜心修炼自己的“手能缚鸡”遂能过关,因为这才是企业需要的。

突然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写到,刚开始的职业生涯不要和最基层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会消磨掉你的潜质,你会变的失去想法和动力。美国妈妈给儿子精心做的简历让儿子获得了副总经理的高职位,是文章推举的例子。

我们的生活我们来做主,中国人可从来不接受那一套,管理要身体力行,表演要从小角色开始。这是我第一次出现思维混乱,原因是自己的生活不就是每天都围绕在那些人中间吗,他们只会讲社会上最低级邪恶的事情,想想真觉得可怕。

看看这一天我的日记-----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假期结束了,很快也很累,只是觉得很多生活的无奈地同一时间积聚到一个人身上。昨天在屋里呆了一天,那种安静的感觉真好,没有任何人打扰,无论畅想银河的唯美,还是编织生活的琐碎,给自己心底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肮脏”是一种最直接的心理反映,无论是“近因效应”还是“首因效应”,没有一个人会接纳一个肮脏的事物或是景象。不了解是自己开始现身地适应社会,还是社会开始逼真地教育自己。很多不可知的事物突然赤裸裸地暴露在我眼前,是我的第一知觉难以负担的。是不是我太虚伪了,虚伪地想去逃避这些令人浑浊的人间百态。

一段时间以来我试着去接受感动,拥抱一切感动的人和事,同时去咀嚼不同生命散发出的味道。或许是自己的所见和原本的潜意识发生了冲突,事实上也没有太多的复杂,只是复杂了想去复杂的人,而简单了那些无忧无虑的少年。

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今天小天请客,因为前几天生日的时候大家都放假。几个人一起去捧场凑热闹,席间有小地,小星,小银,小河和我。因为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小,而且没有念过几年的书,从见到他们的第一眼起,厚实朴素就已经留在我心底。曾经和他们无话不谈,因为把自己放在小学生的心态,热心而未有势利。相处的融洽又不断地给了我去体验他们生活的机会。因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正当他们把十七八岁的阳光沐浴给散发金钱味道的工作时,我却在角逐另一类人过独木桥的战斗。一定意义上,很想知道他们的心里活动,他们对青春梦想的追求以及平淡日子后的精神向往。  

所有的交往让我彻底的见证了这一类青年的精神世界。谁会在意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早已被做为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活的可以被转移的商品。我好象是混入他们生活中的间谍,似乎准备着要揭露点什么。

很多的事情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讨论中小河道出了女生当中的黑幕,说同一个寝室的女孩一个晚上能接三个客人。而且讲授如何不带“圈”(安全套),也能安全避孕,宣扬有一种姿势对人体有益处。这时候小天插嘴了说,其实做完之后让女的蹲下来或跳一跳也可以避免怀孕。说到判断处女或处男时,他们可谓是经验百出。小地还讲到自己的朋友糟蹋完一个女孩后,发现那女孩由内八字变成了外八字(走路时腿的姿势)。我打断了,问那女孩现在的处境,他说不知道。

我开始有点觉得恶心,但心中又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我能否把它定义为肮脏?这样一个庞大的劳力型企业,像这样的青年已经超过七千。企业和他们是什么关系,企业也许只要定时定量地给他们钱就好了,他们才不会理睬和挣钱无关的事情。这些青年任凭社会的不良风气侵蚀自己无知的心灵,却没有人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幸福。工会就像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他们成了外企的附属品,反正一切都是企业给它的,它只负责物质的讨价还价,却对这些豆蔻少年置之不理。

我不想干扰他们心中对性的神秘,揭穿他们对性的负面渴望。却在想他们的精神世界的何等匮乏,没有人告诉他们价值观是什么东西,社会上流行的就是他们向往的。不管是谁给的糟粕都可以兼收并蓄;没有精华去等待他们择优录取。

我不知道是谁的悲哀,谁又会真正关心?他们的父母?工作上的领导?会吗?

我迷惑了,不知道从何做起,也许只有大山的悲壮可以呼吁,大海的宽容可以融解。这个社会在做些什么?我在大山和大海之间疯狂地怒吼,写下了这些让自己稍稍安稳的文字。

大山的厚实稳重,给了我寄托灵魂的靠背,那种脱离人类繁杂后的纯净,似乎可以荡涤掉一切的虚伪和骗局。静静地聆听耳边的和风,默默地感受那阵尘封心灵的颤抖。是啊,在忙什么呢?忙得忘却了大山落落大方的抽象,忘却了上天赐与我享受纯净的这段时机。一时间,难以抽离。

抽离后将要面对的是这个赋予我职业梦想的舞台;面对眼前的工作乱了手脚;面对半年后的出国深造不知所云。究竟这一切为何而来,又因何滋长了不可预期的迷茫。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9:55:57 | 只看该作者

三、小革命同事

我已经很难回到现实的职业生涯当中,多愁善感让我忍不住要对这类生存给予思考,可是我能做的又是什么呢?我尚不能立足时,却抱着愤世嫉俗地态度来批判这一些,不免叫周遭的人封为“愤青”。然而很多隐藏在背后的故事还不止一处,我有点被束缚了。

像这样的青年除了从劳务市场公开招聘外,一般都是通过学校关系进入企业。透过公司的玻璃窗,会发现每天都有大批的女孩子走进这家企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自己的荣幸,因为读技校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的职业生涯也要开始,只不过和我们的稍稍有点不同罢了。他们缺少更多的机会成本,不过在中国慢慢步入制造业大国的时候,或许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企业为了求得更高的利润,适应自己的全球战略,所以在中国,人便要代替机器,花在人身上的钱要比花在机器上的钱节约许多。这是他们须接受的,因为要就业,要混得生存。好多青年都来自乡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进城的机会,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人生发生变化。有些人还在学校念书,通常念一年后就会来到企业当作实习,事实上给他们的工作已经真正开始了,他们必须服从制造业的轮班制度,因为机器不可能停下来。这一年他们没有和公司签定合同,只是在企业,学校和自己之间有个相关的协议。所以必须努力到能和公司签定合同后,才能获取更多的保障。而往往很多的青年忍受不了这份艰辛,自动下台的时候,学校出来又会约束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履行承诺,学校不能发给他们技校的毕业证。这样一来所有的梦想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非常佩服他们的作息精神,住在一起的同伴的上班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必须养成不被任何噪音干扰的习惯。如果被噪音淘汰了,上班的时候就会被昏迷淘汰,黑白颠倒的生态规律也要在他们身上由一日一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在这些孩子身上是最正确不过了。我经常去他们住的地方做客,狭小的房间里摆着三张高低床,只是一个用来睡觉的地方。所有的房间晚上10点要熄灯,那些上晚班的人就要艰难地摸黑起床。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时候能只上白班或许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我所在的这个部门噪音极其大,模具上下运动的声音早已超出了人能忍受的范围。然而还是必须有人来操作这些机器,他们的工作时间是12小时,除掉正常的8小时外,剩下的时间算做加班。为了免受噪音的侵害,每个人都配有耳塞,可是当耳朵与噪音隔绝后又与什么接触了?12个小时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年轻的他们来说是怎样一种考验,很多坚韧的青年干出了自己的特色,但也有很多青年散漫出一些事故。

后来我去日本访问却发现他们那里的这个部门的噪音很小。跟一位业界的大哥探讨后发现,他们早已经把那些最容易制造噪音的机器配布到中国。听说有一个老外参观现场时,说噪音为什么这么大?你也许误会了他的意思,他想要说的是,这么大的噪音怎么能让工人听出机器出了问题。他们才不会关心中国人的耳膜是否会震破,他们要的是自己的产品没有出现纰漏。这些也许都和我们的国情相关,不是想要改变就能改变的。就委屈那些孩子吧,如果到老的时候不出现什么后遗症就谢天谢地了。

小地只有18岁,但已经成为这个部门的技术大拿。他也算是我的师傅,因为跟着他还可以让自己的职业有点进展。小地虽然比我小,但总是以长者的身份给我一些指导。听说他已经干了两年的班长,手下带着十多个小兵。他经常整夜的失眠,难怪看起来非常憔悴,而且开始不断地驼背,我怀疑他哪一刻就会倒下去。他之前不是修理模具的,是现场的班长,后来压力太大造成一些自闭,整日板着脸不说一句话,就换成今天的这份工作。

小地经常拿着工具对我说,要是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好了。我不敢相信豆蔻年华背后的脆弱,想必他是受尽工作的折磨和煎熬。他们的另一种力量是我所羡慕的,繁重的工作之后继续自己释放激情的电脑和游戏。小地也是经常如此,他的眼圈总是黑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他不乱花钱,留下基本的生活费,所有的工资都要交给母亲保管,因为娶媳妇要花钱,盖房子要花钱。他的全部生活只有了这几件事情,我能看出他的充实的职业状态却猜不出他心理到底在思考什么。

有一次小地生病了,他照常上班,却不愿意讲任何事情,所有的病痛和忧郁写满整张脸庞。繁重还要继续,他对这种生活已经无所谓了,但我有一份担忧,这样花季的少年,他们的职业生涯由谁去设计,如果在这里不出问题的话,他们愿意来默许这一切,愿意交付自己的青春给这份职业。

工作给我的无聊让我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快乐传达给他们,在那样一个噪声的环境下有此这份心情是需要毅力的,因为我也要和谐地去生存。只要他们还愿意听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鼓吹”,我就愿意帮助他们,不管他们的人生能否发生改变,但至少可以明白生活是可以选择的,他们的人生是由他们选择开始的。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9:56:13 | 只看该作者

四、我们开始抱怨

就像著名的职业咨询白玲女士给青年人的一些职业思考,当你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不仅要从寻找自己的兴趣出发,还要从现实的就业形势出发,处理好现实职业和兴趣之间的矛盾。但最重要的是从置身的职业中找到成功的态度,找到给将来事业的铺垫。

我同与我有相同身份的同事开始在这里开拓自己的天地了。我们首先被安排和工人一起操作机器,只不过不用和他们一起轮班。开始了我们的工人生活,我有一个缺点就是对潜在的危险从来没有发生过惧怕的心理。尽管噪音如此的恶劣,我还是没有养成戴耳塞的习惯,我知道耳塞后面是同样的难受,还不如爽快地让它们来好了。

机器开始工作有时侯几个小时都不用操作,我们只好默默地站在那里等它需要操作的那一刻。我们消失任何任性的等待给了这样的生活许多窒息。谁也不曾体会过噪音下的平淡,人会越发地陶醉到另一个世界,只不过表情是严肃的或者是根本没有表情。我们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倒是经常回忆自己童年的岁月,想到那时侯不用被物质牵绊,还有很多希奇古怪的已经在人间消失的乐趣。这是一种悲伤的消遣,只要熬过这一关未来的职业生涯或许就是一片坦途。

那位同事天生不爱讲话,总是以发呆做为度日如年的方式。由于每天的站立已经开始叫他吃不消,我偷偷地看到他在寻找能倚靠自己腰部的地方,有几次实在坚持不了就干脆靠在机器的隔音壁上。腰部的疼痛已经让他脸色苍白,目光呆滞给了我最好的回应。我们需忍受这一切,这些不是我们能选择不做的。每天的下班成了我们最大的快乐,同事总是兴高采烈地跑掉,怕被那群加班狂看到,因为他必须要逃避,也许下一个加班他就真的忍无可忍了。他说他想开一家拉面馆或者回家种田,他是理想的。但也能看出他对这份工作的坚贞,或许早已心知杜明,辞掉这份工作到下一家还是一个样,而且走南闯北地找到这份工作也实属不易,委屈一点又算的了什么。

新年的来临让我们有了喘口气的机会,我的同事得了重感冒,走到哪鼻涕擦到哪,谁也在坚持等待这个简短的假期。午饭之后,课长通知我们要去仓库盘点,因为年底企业要做帐。我和同事被带到公司在外面租的一间仓库,我们的任务就是在那里数这个东西有多少,那个东西有多少,然后归类。北方冬天的寒冷给了我们一份黯然伤神的心绪,偌大的仓库黑乎乎的,打个喷嚏也能回响很久,所有的东西都是冰凉的,包括年轻人的这颗心。因为东西要归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同事的感冒让他关于身体的所有一切都变的迟钝,所有的动作背后是咳嗽和不听的喘息声。我是一个天生怕脚冷的人,那天的冰冻似乎要吃掉脚上的所有温度,我的脚麻木了,但是理智没有麻木,告诉自己干完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的新年也搭进去了,还好那天是三倍工资,心里也总算平衡了一点。回家的路上,一向默默无闻的同事开始了抱怨,咆哮企业何等的不近人情,自卑于我们的永不翻身,还有半年来四处打杂的职业生涯。

我忘记那时在思考什么,也许无力回应这些,我疲惫了。冬天的天气是昏暗的,仿佛就制造了那样一种心境让我们彼此不解于对方的心情。那是一种矛盾,朋友之间对同一件事出现的纷争,事实上这个纷争不是你的和我的这样清楚,它明明在翻译着共同的痛苦。对半年来职业生涯的检讨,我们需承认我们是脆弱的。

我好象试着安慰他,城堡外有很多人还在羡慕我们的生活,咬紧牙关,一切都会过去。

    外企是座宏伟的城堡,里面的人羡慕外面的生活,而外面的人却想去过里面的生活。难怪《围城》传达那种寓意,原来是我们生活所要共享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9:56:28 | 只看该作者

五、思考

我还在信念思考的力量,思考就是原动力,这一些都是暂时的。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教授在北大演讲时说:“我认为如果你看一看今日最成功的人,他们不是——他们最特别的不是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仔细想想你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什么对你来说能产生重大影响,在哪里你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你们要以全部的热情来追求这些东西。仔细想想你身上最特别、最与众不同的东西是什么,然后尽力去发挥它。尽量寻找一些与你所关心的东西相适应的机会,而不是去寻找与你父母所关心的、最传统的,或是与你看到的其他学生都在做的事情有关的机会。在世界上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以及从职业角度来看,能够拥有最满意的生活的人,一定是那些能够突显出来的人,他们不仅是一群人中的一部分,而且还正在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因此,一定要找到你的与众不同之处,努力去发挥它。”

虽然大学毕业但这些大学时代激动人心的鼓舞还在激励着我的心,一切就在循规蹈矩中秘密开始。也是这种心态支撑着继续前行,只不过有一种思维开始独立。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20:02:0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为离开找理由

    因为要打破这种局面,寻找下一步起航的平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耀群在《对话》里说:“首先要理解自己的定位,如果你只是要找一份工作,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要做的是事业,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是一个候机室,也就是说我在等着下一次的起飞,在月台上等着下一次的起飞的话,那个心态也是不一样的。这三种心态都是正常的、都是合理的。只是说人生在不同的时段里可能有不断的改变,所以不要认为有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是不好意思的。就是说你要有一个合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的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3 20:13:14编辑过]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