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jieda 发表于 2006-12-25 16:53:47

[原创]BEI的背后—— 行为面谈的原理解析

<p align="center">一个与BEI有联系的故事</p><p>先从一个故事说起。</p><p>2005年10月底,在湘西凤凰的山城和沱水之间流连了几天后,带着尚有余韵的感动,踏上了回广州的列车。为了消除途中过于沉静的尴尬,我找了个办法向对面一个女孩搭话,我打开一本书递给她,说:“这幅图是测人的想象力的,你信不信,如果你能照着这幅图片说说你的想法或编一个故事,我就可以说出关于你的不少个人特点。”多半女孩子都喜欢测算、星象类的东西吧,她接过书,看了那幅图片一会,讲述了一个小故事。</p><p>我收回书,看着她说:“你小时候父母对你很不好,还是他们两位有谁不在你身边?”女孩点点头,流露出吃惊的表情。我们后来聊了不少话题,原来她是杭州某市教育局某官员的千金,一岁的时候母亲就不在身边了,刚在某院校中文专业毕业,在校时是该校一个舞蹈团和乐队的成员,即将留学法国。然而对于我在之前没有跟她有任何交流的前提下,仅凭她对一幅图片的几句简单描述(没有涉及个人情况),所作出那三点准确的判断,至今犹感惊奇。</p><p>然而,正如小说里福尔摩斯对案件的事后解释一样,上面的故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玄乎和令人惊奇的东西,很多事情都是显而易见的。我当时是用了BEI(behavior event interview,即行为事件访谈)的方式,其中包括行为事件深度访谈和主题统觉测试(女孩看的是一幅关于主题统觉测试的图片)两种方式的组合。只是,由于我之前没有机会跟她说话,我用行为观察代替了行为访谈。</p><p><strong>关于BEI</strong></p><p>自从麦克里兰开始使用BEI之后,BEI成为最为有效的面谈技术,在面试、各类事件访谈中广为使用,也成为人力资源专业工作者、管理咨询顾问的必备技能。目前普遍认为结构化行为面试是效度最高的两种测评方式之一(另一种是评价中心),其理论与技术基础都是基于BEI。BEI一般包括对关键事件的深度行为访谈、主题统觉测试两项技术的结合。</p><p>作为一项深度访谈技术,它要求使用者具备良好的访谈技巧和心理分析能力,就我所知,除了训练有素的专业工作者和具备资深经验的专家,在实际中运用BEI卓有成效者殊不多见。例如,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成功比率远远低于50%,可见国内管理者在面谈方面的效度之低。</p><p>然而,作为一项实操技术,它实则可以为每个专业人士和管理者所掌握,比如,多数优秀的外企和国内一些标杆企业的不少中高层管理者就深谙此道。</p><p>以目前市场上的信息来看,大都是解释如何使用BEI,即“知其然”,却很少有人解释它的原理,即“知其所以然”。要有效使用BEI,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背后的东西,包括:<br/>语言的局限性、无意识、行为。</p><p><strong>语言的局限性</strong></p><p>哲学家尼德尔曼曾说过,语言作为一项沟通工具,实在是局限性太多了,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打旗语。<br/>连被誉为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先生也在著作里说,语言是一种有效性不高的沟通方式。</p><p>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找到这些论断的依据。</p><p>以个体心理学派的观点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追求的优势目标,我们的成长轨迹就围绕着这个优势目标而展开。所谓的优势目标,即是高于现状的,也就是说,我们头脑中的自己是高于现实中的自己的,因而,我们的言语难免会有些夸张。</p><p>在一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证实了上述观点,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平均起来,这种过度自信与真实自我的差距是20%。我们通常把过度自信称为“社会称许性”,当然,它是普遍现象,是正常的。</p><p>这种现象在某些环境下会得到强化,特别是在一些人们需要证明、表现自己的场合。面试场合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在面试官面前表现自己,或是为了得到录用机会,应聘者会尽力展现自己,“社会称许性”被进一步扩大了。如何鉴别这种环境下的语言的真实性,是对面试官的极大考验。</p><p>某大型民营房地产集团招聘财务总监,由公司总裁主持面试。总裁请候选人首先进行自我介绍。候选人来自同行,所谓知彼知己,用20分钟的时间,从公司战略、市场、财务管理、资金等各个方面对个人的成就进行了介绍,表达流利,思路清晰,令总裁非常满意。之后,总裁又让候选人谈谈未来工作的思路,然后问了其它几个岗位相关问题及专业问题,总体上都较满意,做了背景调查,职业操守上也没什么问题,于是录用了该候选人。</p><p>一年后,该财务总监因为不胜任,与公司协商一致,办理了离职手续。</p><p>这是一个典型的被语言误导而导致面试失败的案例。所谓的自我介绍,如果没有面试官的引导,必定成为候选人自我发挥、自我表扬的舞台,而该总裁居然让该候选人自我介绍了20分钟,既没有做好引导,也没有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失败当在情理之中。</p><p>更严峻的挑战在于,有些时候,面试环境下的语言还有一定的欺骗性。迫于就业压力或经济压力(如供房、养家),有些人会不得已试图以虚假信息获得面试官的好印象,而目前市场上各类宣扬面试技巧的书籍、网络信息等(如《18招搞定面试官》),更是不胜枚举,也为应聘者编制“完美的”虚假信息提供了支持,对于某些专业技能和经验均不强的面试官而言,有些应聘者对面试的研究比面试官还深。笔者对此点深有体会——无论笔者在何处、针对何人就招聘主题进行授课的时候,如何鉴别面试中的虚假信息都是学员最感关注的话题。</p><p>如何解决语言的这种局限性?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传统面谈是由应聘者自我描述,必然导致上述结果。要想避免这种“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的现象,我们必须从考察人的无意识、行为入手。</p><p><strong>无意识</strong></p><p>心理学认为,人们的真实精神世界,大部分存在于无意识中。</p><p>在我们追求优秀目标、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格特征的深层次部分(包括通常所说的素质冰山模型的水面以下部分:自我意识、价值观、精神特征、动机等),由于社会的要求和压力,一开始就被迫隐藏自身,伪装自身,并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它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无意识中寻求并找到他的行为模式和真实的内心世界。</p><p>正是基于此,主题统觉测试成为BEI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我们可以在行为以外,去探测人的无意识。主题统觉测试的理论假设是:当人们受到模棱两可的刺激(主题统觉测试的图片都是模糊的)时,注意力被转移,防御心理相对减弱,那么对刺激的解释就必将来自人们的内心深处。</p><p>本文开头的故事里,由于女孩在描述故事时,不自觉地将个人类似的个人经历投射到故事当中,笔者再辅以细致的行为观察,得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当然就不是难事了。</p><p>然而,要求我们的管理者掌握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探测人们的内心世界,殊非易事。此外,不同的情境导致人们有不同的无意识投射,从而导致主题统觉测试在信度和效度上均有不如意之处。</p><p>之所以要用独立的一个话题探讨无意识,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我们真实精神世界的所在:无意识。况且,任何的无意识,终究要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从行为去判断、理解人们的精神世界、人格特征的深层次部分,这一点,却是每个专业人士和管理者都可以掌握的。</p><p>接下来,就要涉及BEI最核心的部分:行为。</p><p><strong>行为</strong></p><p>有一次,一个年轻人穿着极为破烂的衣服登台讲演,苏格拉底对那个年轻人说:“年轻人,你的虚荣心正在透过你的衣服上的每个孔向外窥视呢”。</p><p>故事中的这个年轻人,致力于获得人们对他的简朴、不役于形的这些所谓谦逊的美德的赞美,然而他穿着过于破烂的衣服的行为,却暴露了他夸张的虚荣心。</p><p>多数时候,语言也是一种行为。</p><p>项目助理小刘向客户解释提案,连续解释了3次,客户都没有弄明白,疑惑地问:“不好意思,我没听懂”。当小刘打算耐心地解释第4次时,一旁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老王暗示小刘换一个话题,晚一些再解释这个话题。</p><p>在这个案例中,当客户连续三次重复同一句话时,这就不是一个语言问题,而是暗示一种行为,即:你的提案要么不适合我,要么过于理论化,我无法接受。经验丰富的老王看出了这一点。</p><p>人们的这些行为,有助于我们判断他们的精神世界、人格特征。</p><p>所有的心理学派都赞成,在人生的早年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特质和特征逐步形成稳定的模型,构成我们的人格,人格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p><p>人格特征往往与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行为模式相对应。</p><p>挑战在于,人格特征固然是相对稳定的,行为表现却因情境不同而各自不同。一个过度追求权力的人,可能在某些情境下表现为强势,也可能在某些情境下采取弱势,以守为攻。</p><p>另一个挑战在于,在人格特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终究是由不同的“自我”组成的,尽管这些“自我”部分是由我们的过去决定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目前的环境和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从而体现出变化性。</p><p>这两个挑战才是我们了解人的时候的最大困难。</p><p>迄今为止,解决这个困难的最好理论基础是“交互推断理论”。这个理论说明:围绕个人追求的目标和个人实现的需要,人们的行为尽管表现迥异,但总是存在某种内在模式。通过对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出人们稳定的内在行为模式,从而了解其精神世界、内在特征。</p><p>因此,BEI围绕6个关键的行为事件展开(也是著名咨询公司HAY的方法论之一)。其中包括3个成功事件,3个挫折事件。针对每个事件,进行深入、再深入的行为访谈,从而去推断人们的内在行为模式,进而推断人们的内在特征(素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行为和精神世界的探讨,有时候是交互的,可以相互印证。</p><p>尽管如此,BEI作为“舶来品”,令国内的一些管理者难免心存疑虑:这洋玩意儿,咱能整好吗?此则担忧实属多余,严格说来,BEI所体现的,即是一种通过行为了解人的内在特征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中国人而言,其实是老生常谈了,不妨看看下面的资料:</p><p>韩非子提议,帝王考察臣下可以使用以下七种方法,即七术:<br/>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br/>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br/>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七曰倒言反事。</p><p>姜太公则建议武王选将须从以下八点入手:<br/>武王问曰:何以知之?<br/>太公曰:知之有八征:<br/>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br/>三曰与之问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br/>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br/>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p><p>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韩非子和姜太公的办法,看似各异,实则同出一辙:都是通过不同情境的设置,来考察人的行为,从而了解其内在特征。</p><p>因此,中国人在行为考察方面有着2000多年的经验和智慧,中国的管理者可以,也应该更好、更得心应手地使用该技术。</p><p>话虽如此,这些考究毕竟只能给我们一项心理优势。真正要用好BEI这项技术,我们仍然要谦虚向西方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科研精神和实践精神,以正确的流程、规范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p><p>本文主要写给那些已有BEI实操经验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因此,关于具体的做法,正如本文的标题《BEI的背后》所言,已超出本文的范围,故而不再展开。谦虚并拥有好奇心的工作者,可以对照本文的观点,将BEI运用的更为完善、有效。</p><p></p>

ying2119 发表于 2006-12-25 18:02:27

呵呵,有道理!

jeffery_lc 发表于 2006-12-25 20:11:14

<p>强烈要求楼主公布和那位千金的近况,哈哈,开个玩笑活跃下气氛。。。</p><p>什么图,她怎么说的,怎么分析的?楼主把实际案例详细说一下,让我等下次也有点经验哈。</p>

Jacie_G 发表于 2006-12-25 22:51:10

不错!

sijieda 发表于 2006-12-26 09:07:03

回复:(jeffery_lc)强烈要求楼主公布和那位千金的近...

<p>是一张主题统觉测试的图,我技术比较烂,不知道怎么上传图片,要不你指点一下?谢谢你哦^_^</p>

jade2006 发表于 2006-12-26 09:23:51

有没有讲解这方面的书,推荐一下了

anbaobao 发表于 2006-12-26 12:34:14

<p>不错的总结,能否推荐实用的参考资料</p>

梅澜君紫 发表于 2006-12-26 12:58:55

<p>还真想了解下这方面的东西。</p><p>行为测试~~</p>

smartwolf 发表于 2006-12-26 13:01:11

<p>能否推荐一些参考资料,电子书或纸质图书都可以,谢谢!</p>

jeffery_lc 发表于 2006-12-26 13:46:47

<p>暈,我也不知道怎么传,不过真想了解一下。。。</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BEI的背后—— 行为面谈的原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