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881285 发表于 2006-9-4 15:24:00

不逝的海魂

&nbsp;那年春天,我常一个人,夹一本书,在街上闲逛。偶尔也到学校电教中心,看一场消遣时间的电影或录象。<BR>&nbsp;电教中心常放映一些过时的老片。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会追捧一些时尚新潮的国内国外巨作。记得那天放映的是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是一部公映过的影片,虽然很多人已经欣赏过,但看电影的人还是挤满了四个影厅。<BR>&nbsp;也许是为了某一段故事情节,也许是为了英俊漂亮的男女主人公,总之,我进去的时候已没有了座位,只能远远的站着。<BR>&nbsp;影片是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开始的。那首主题曲,绝对的经典,至今仍为很多人传唱。或许是基于一段历史,才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恍若隔世的震撼,也让电影本身得以在激烈的市场中征服人心,傲视一切。美与丑,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使得我们与灵魂如此接近。<BR>&nbsp;船是奢华的,但永远是脆弱的。那与冰山撞击后发出的轰然巨响,立刻击倒许多人道貌岸然的面具,求生的欲望这时候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来得神圣。但是,与大多数人的恐慌相比,总有那么一些人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来自世俗,却少却了世俗的浮躁与不安,拥有属于他们内心的平静,带给我们异样的感受。当大多数人争先恐后奔向救生小艇的时候,船上的小提琴师们却好似浑然未觉身边的险境,依旧专心地拉着手中的乐器。尽管,音乐在那种场景早已被人们忘却,但他们执著的虔诚,却好象在向人们传播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也许,他们在试图用音乐来化解人们内心的恐惧与绝望,用音乐来净化一些不洁的灵魂。也许,他们也认为,天堂里是不能缺少音乐的吧?为此,音乐和灵魂得以与大海共眠。<BR>&nbsp;客舱里,年轻的母亲哼着动听的歌谣,催促着年幼的孩子入睡。原本,妇女和儿童是可以获得为数不多的救生机会的,但她还是毅然选择了放弃,给了别人更多生还的余地。我想,她一定觉得放弃生存,并不是对生的畏惧,而是对人性的尊重。我很敬佩这位母亲,也为这些孩子欣慰——尽管他们已没有了生命。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充满对明天的期待和向往,在他们年幼的心里,没有污浊,没有自私,只有纯洁无邪的童真。天堂里,我想他们一定活得很开心,也很感激他们的母亲,为他们带来了永久的纯洁与安宁。<BR>&nbsp;茫茫无际的大海,冰寒彻骨的海水,随处飘荡的尸体,一切都昭示着微乎其微的生存机会。那对恋人,幸运地遇上了一根只能承受一人重量的浮木。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现实——要么两人同赴死,要么一人甘舍生。生死一念间,男士选择了死亡——微笑着沉入海底。记得那一刻,在场的很多人都流泪了,目睹这庄严而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止,只见心灵共鸣。的确,死神可以夺去人的生命,却夺不走在生死关头那微笑所蕴涵的一切——祝福、期待、成全。到如今,影片早已过去了几年,但留在记忆深处一直不能忘怀的是他临死前的微笑与眼神。那抵达灵魂深处的目光,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在人生失意时倍感鼓舞,让所有的苦难与挫折在信心重拾中如轻烟般飘散。<BR>&nbsp;据说,在那场烟台海难中,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故事。汪洋大海中,面对死亡,男的一直用手机给远在他方的恋人诉诸平安。从容不迫,深情祝愿,直至落水一刻。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究,但每每读到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伤,眼眶也会随之发热。<BR>那些人,那片海,那段故事,常让我产生无限遐思,心底的一丝丝感动,也会悄然溢出,漫入我的生活,帮我涉过人生的河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逝的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