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飞 发表于 2006-8-22 11:58:23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切斯特-巴纳德 系列五

<H1><FONT size=3>巴纳德论领导阶层的品质</FONT></H1>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技术和专门化使得领导的“艺术”更加复杂。领导如果缺乏必需的素质势必会限制稳定协作的可能性。领导者至少是一个复合的三维变量的函数,即个人、拥护者集团和环境。 —巴纳德</FONT></P>
<P>&nbsp;&nbsp; 巴纳德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他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他的行为看上去简单,背后却要涉及到很多问题。巴纳德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是缘于他在一次偶然的大型聚会中所观察到的现象。那次聚会的主题就是要探讨领导阶层如何接受预备教育的问题,与会者有业外人士,也有一个重要大学的很多教员参加。在那次会上,巴纳德发现了两个令他吃惊的现象: 第一个现象是绝大多数人对领导阶层那些非凡的作用和卓越的贡献并没有很清楚的理解—在他们眼中,一个领导性的作家、艺术家、数学家的工作和一个组织的经理人员或者说领导者的工作是一样的。而这两类“领导者”在巴纳德眼中是有着重大区别的。他认为他们没有正确理解“领导阶层”的双重含义。“在动词‘领导’的含义中,我们可以说(它有两种意思):一是‘超过他人,领先,卓越’;另一个是‘领导他人,管理他人的行动,组织的首领或拥有首领一部分(权力)的人,拥有命令权’。”</P>
<P>&nbsp;&nbsp; &nbsp;第二个现象是在那次聚会的自由讨论阶段,一个很知名的工程师抗议工程人员受到那些非工程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因为对工程人员的监督需要多方面的才能,如智力、相关训练、科学知识等等。巴纳德觉得他的话首先是偏离了那次讨论会的主题—如何更好的为预备领导人员提供教育;其次,那位工程师的“抗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他对领导阶层的含义更是模糊不清,否则他不会提出这种问题。 这次的聚会对巴纳德触动很大,他想努力让大家都正确理解“领导阶层”的内涵,但是他也觉得要达到这个目的很难—因为首先这方面的资料或者说知识不够充分,不足以说服大家;再者大家通常都相信那些有权威的官方发布的信息,而这些对巴纳德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不过最终他还是下决心来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巴纳德认为,领导阶层是指用以指导为组织努力的人们或其活动的个人行为的质量,它是“个人、拥护者和环境”这三个变量决定的一个三维向量。合格的领导阶层必须具备下述品质: </P>
<P> <STRONG> 领导行为的要素</STRONG> </P>
<P>&nbsp;&nbsp;&nbsp; 巴纳德认为,领导行为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确定目标。一个领导者最明显的职能就是他必须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何时应该去何地等等,也就是说,他必须对他行为的目标有着很清楚的认识。当然这些目标有可能是来自他的下属而不是出自领导者本人,但不管怎样,该目标最终必须得领导者“拍板”,这与目标的来源无关。事实上,领导者的不少目标都是下属建议或者提供的,但这并不影响领导者确定目标的这个品质,下属建议的目标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领导者就有必要采纳。 (2)运用方法。这涉及到技术工艺、技术的操作以及相关的设备、工具等众多问题。实践中经常会发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那些没有特殊技术能力的领导者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技术的操作,而那些有着特殊技术能力的人却并不一定能成功地指导。</P>
<P>&nbsp;&nbsp;&nbsp; 巴纳德认为,通常从领导者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即使领导者不是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们对所指导的那些技术工艺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一些活动和条件还是有着充分的了解的。因此,领导者在指导实现目标的方法上还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与他是否具有相关技术、工艺方面的特殊能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3)控制行为的手段。领导者首要的努力目标就是要把整个组织指导、协调为一个整体的行为系统——这个特点应是领导行为中最鲜明也最典型的因素,但也是最不明显也最不能令人理解的因素。巴纳德认为,领导就意味着协作;离开领导,协作就无法有效进行。</P>
<P>&nbsp;&nbsp;&nbsp; 其实,巴纳德意在表明,指导并控制组织的协作行为是领导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是紧接着在确定实现目的的方法之后的一个重要程序。因为在确定方法之后,紧接着就进入具体操作阶段,而这些具体的操作行为很显然是离不开领导的指导、控制和协调的,但是大家通常并没有感觉到这一点。他甚至说,领导行为中的这个要素或者说他的这个见解可能连领导者本人都没有注意到,因为他们通常注意到的也主要是那些技术、工具等的实际操作,当然有时凭直觉他们也可能认识到了这一点。 (4)激励协作行为。要想组织成员在协作行为中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领导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激励性措施。这个行为比较常见也很容易让大家理解,因此巴纳德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相对前两种行为而言,领导者的这种行为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其行为方式一般都是外在的表现出来而手段各异,通常的“说服”可能是较常见的一种,还有给予各种诱因,例如职位升迁、鼓舞信心、提高报酬等等。但所有这些手段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提高大家的协作积极性,更好的为组织服务。 </P>
<P> <STRONG> 领导阶层的环境  </STRONG> </P>
<P>&nbsp;&nbsp;&nbsp; 领导阶层在指挥、协调系统协作行为时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环境,而这势必需要领导者具有各种能适应环境的能力,用巴纳德的话说,就是需要领导者能承受其协调行为过程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千变万化的环境决定了领导者所面临的压力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具体描述领导行为所面临的各种环境是一件非常困难也没有必要的事情。巴纳德从领导者行为所面临的两种极端环境为代表来进行阐述,他认为这足以表达他欲说明的内容。 </P>
<P>&nbsp;&nbsp;&nbsp; (1) 极端稳定的环境。这是个比较抽象也非常复杂的情形,因为它要求具有众多理想的因素,实践中是很少或者说是几乎不可能遇到的。在这种环境下,领导者就可以非常平静、深思熟虑地考虑问题,对未来的估计也比较准确。这看似是一件很令人满意的事情,但是这种环境会导致其行为缺乏生动的特点,而生动正是领导在说服、协调行为中必不可少的特点之一。长期以来,在领导者形成这方面的特点之后,当他遇到一些很紧张的环境时就难以有效的应付。 </P>
<P>&nbsp;&nbsp;&nbsp; (2) 具有高度不稳定性或者不确定性的环境。领导在这种环境下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要面对生死存亡的威胁。这种环境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需要他具有身体和精神上的勇气、决断力、独创能力、主动性以及非凡的胆量等性格。尽管这些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小,但是领导者面临跟这种环境比较接近的情形还是很有可能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养应付这种环境的能力。如果其能力能够驾驭这种环境,那么在常常遇到的比这种环境更优越的条件下,他就可以游刃有余,顺利地开展工作。 </P>
<P>&nbsp;&nbsp;<STRONG> 领导者要具备品质</STRONG> </P>
<P>&nbsp;&nbsp;&nbsp;一个领导者要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能灵活应付各种环境,自身必须具备一些相应的能力或者说特点。巴纳德将这些特点一共分为了五种。 </P>
<P>&nbsp;&nbsp;&nbsp; (1) 活力和忍耐力。这里的活力不是指健康状况,而是指其精力、警惕性、后发力、机敏性等等方面的品质。巴纳德认为,这些活力是领导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它们能促使领导者接受那些他们应该具备的知识,应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这种活力非常有助于提高领导的说服力。三是当领导者面临一些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遭受失败时,正是这些能力能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工作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领导不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他势必不适合做领导工作。可见,领导的活力和忍耐力是其应具备的其他几个品质的基础,而且也是领导者开展工作应具备的一些最基本的个人品质,故之,巴纳德将其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是有其道理的。 </P>
<P>&nbsp;&nbsp;&nbsp; (2) 决断力。决断力或许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中最重要的品质,因为领导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决策性质的,如果他不具备很优秀的决断力,其领导能力势必要逊色许多。不管领导者做出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决策,都需要他有果断、正确的决策,适时、迅速的给组织一个决断,否则就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士气”,或者影响协作的努力程度。 </P>
<P>&nbsp;&nbsp;&nbsp; (3) 说服力。针对一项具体行为来说,如果说决策是其整个过程开端的话,那么说服就是该过程的最核心工作,因为这是直接促进组织成员或者说协作者努力工作的一种重要力量。领导做出的决策不一定能被具体的协作者所理解,这时只能依靠领导者的说服来化解、排除这些疑难。巴纳德认为,领导者要具备良好的说服力需具备众多才能,如在公众中的声望、对问题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兴趣等等。此外,领导者还需具备一些和说服力密切相关的众多品质,如知识、经验等,不过这些是领导者开展工作的一些常识性必备条件,没有必要一一提及。 </P>
<P>&nbsp;&nbsp;&nbsp; (4) 责任。巴纳德将责任定义为,“领导者认为能做但从道德上不能做或者认为不能做而从道德上必须去做的事情给领导者造成强烈不愉快的一种感情条件。”很明显,责任将领导者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明显地分开了,很多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因为他对组织的“责任”而不得不放弃,这正是领导者在情感或者道德上不同于普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对领导者来说,他必须对组织负有“责任”,否则他就不能胜任领导工作;而个人或者普通成员对组织的责任感一般没有那么强烈,且也没有要求他必须对组织负责的强制保证。领导者对组织是否负有责任,通过他平时的表现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组织成员能以此对其进行监督,而且领导的责任感会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组织的运行状况,通过后者也能较好的发现他对组织的责任如何。那些为所欲为、依个人感情来行事的领导者是很少能够成功的。 </P>
<P>&nbsp;&nbsp;&nbsp; (5)智慧。“智慧”是每个人(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个人)都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或许正是因为它的极其普遍性、并非领导者所特有的这一特点才使得巴纳德将其列在领导者必备品质中的最后一位。但排位只是一种方式,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和了解领导者的特点,而不是最终目的。对领导者来说,智慧对他显得似乎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他须具备的很多领导品质,如决断力、说服力等都是其智慧的一种体现,而且他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其他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他在其行为中必须讲究一些策略以使其产生尽量好的影响,这些普通的领导表现也是其施展智慧的结果。因此,智慧对领导者来说,是既普通又很重要的一个必备品质,领导者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中来不断地刻意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素质,方能更好地胜任其工作。 除上述五个必备品质之外,领导者还需具备其他一些方面的优秀品质,如讲信用或者说诚实、勇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品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会具有不同的含义,不单是依赖于个人的特点来进行解释,而且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给予不同的看法或评价,因此没有必要对其逐一分析。</P>
<P>选自:&nbsp;<A href="http://finance.sina.com.cn/">http://finance.sina.com.cn</A> 2006年06月28日 15:29 《管理学家》刘文瑞</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切斯特-巴纳德 系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