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ongzou 发表于 2003-5-26 12:35:00

新公司操盘手记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0日 09:48 《创业家》

  文/本刊记者李丰池

  选项

  “假如你有谦恭的外表、平凡的相貌、迟钝的谈吐以及看上去有些有些庸俗的举止,那么,你浑身上下就只剩下一处可以发光的东西,那就是你与世界周旋的才能——凭借这个
才能,你就足以在一夜之间成就大业。”一篇点评成功人士的文章这样写到。

  2001年8月,当黄小年拜读这一段话时,由来已久的创业冲动就像春天发芽的种子一样,枝枝蔓蔓地长满了心房。黄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其后供职于国内一家著名的时尚类媒体,在单位领导眼中,只是堪堪可用的二流人才。编辑做到第5年,黄小年30而立,个人积蓄过10万,自立门户的时机似乎成熟了。

  辞职回家,关于做什么的问题他足足思考了半个月。生意场上故老相传的说法叫“不熟不做”,黄小年此前打算做化妆品代理,稍一涉足就发现“水很深”,和时尚杂志上那些操作简易的广告流程大不相同;又想到开广告公司,但本市的同类公司大大小小上千家,激烈竞争之下,人人都在大叹“智慧饭”干成了“体力活”。

  我还“熟”什么呢?黄小年苦苦地想。正在怀孕的妻子一心求稳,说,实在不行,你还是回你最熟悉的媒体打工吧。黄晓年一拍脑袋,是啊,我最熟媒体啊!媒体有什么用呢?当然是企业走向市场的敲门砖!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清楚,企业无论大小,在做产品和形象宣传时都往往借助两种手段:硬广告和软推广。硬广告有无数广告公司头破血流地抢着蛋糕;而软推广又称媒体公关,却是有求而无供,国内很少有专业的公司在为企业做这方面的专业研究和专业服务。

  放眼国内企业界,这是一个一眼几乎望不到边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媒体公关对自己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熟悉媒体的所有流程;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和无数企业打过类似的交道;多年来结识的同行成为生意操作的背景;越来越多的新创媒体导致稿源缺乏,几乎就构成了做事的免费资源……

  当然——黄小年更进一步地想——仅仅做“媒体公关”,在今天中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下难免听起来有点“灰色”,其情形有如“美容美发”的心理暗示一样,不够光明。更何况单一的“媒体公关”没有长远的未来,“因此,必须把媒体公关和企业运营战略联系起来,开拓一些堂堂正正的业务,考虑更长远的发展。”黄小年对即将分娩的妻子说。站位确定下来,事情就这样顺藤摸瓜地开始了。黄小年要做的,是一门以企业形象传播和营销策划为主营业务的生意:“谁能断定我就没有机会去挑战麦肯锡呢?”

  2001年12月26日,重庆鼎立空间营销顾问有限公司静悄悄挂牌开张,总经理黄小年在成立动员会上面对十六位员工,如此描述着公司的业务前景:从短期来看,我们是一家以媒体公关为主的公关公司;长期来看,我们将发展成为集营销策划、企业培训、管理咨询、形象设计及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咨询机构,成为拥有本土优势的智囊集团……

  短短一个月的筹备时间,黄小年的视野远远地越过自己足以掌控的领域,看到了“遥远地平线上彼岸的立足点”。

  采访札记——方向决定未来

  这些年来,记者和许多像黄小年一样的小公司老板有过交谈,尽管他们创业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人在创业前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良好的站位等于一半的成功”。正如黄小年所说——“不熟不做”,所谓“熟”,是指成功创业对“资源”和“知识”的要求。拥有相匹配的资源,你才能在创业中左右逢缘事半功倍;拥有可运用的知识,你才能在实战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当很多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创业者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时,不妨想想,自己所缺乏的,是否正是对自身资源和知识的充分评估,从而准确发现和有效运用自身优势呢?

  当然我们还发现,除了这些显性的优势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的潜力方向,看到自己的潜力方向,才能对未来作出超前定位。然而正如本文即将展示的那样,太过孜孜以求未来愿景,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企业经营的务实精神。关于“度”的把握,大凡成功者都是慎之又慎。

  资金筹措与成本规划

  公司做成什么样,多大的规模,在哪里安营扎寨……所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创业者投资规模的大小。

  筹备阶段,黄小年找到自己做媒体时常常打交道的某大企业老板曹总,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当然他更希望对方能慷慨投资,并把企业的业务顺势托付过来。

  然而黄不愿放弃对自己新办公司的控股权,引资一事就此僵在了半空中。但曹总的一句话却被他记在了心里:“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公司的办公场地选在什么环境,那是第一要紧的事情。”

  这句话被黄小年解读为:新创企业的综合形象——规模、选址、人员素质等等,是决定其能否很快脱颖而出的关键。他几乎就在一瞬间坚定了一颗摇摆不定的心。原打算如果找不到投资人,就在家里放上一张办公桌,找一个助手,以工作室的形式低成本上路;而现在他最终决定走规范化的公司经营模式,租最好的写字楼,招聘最优秀的团队,搭建一个完整的咨询顾问公司部门结构。

  欲望轻轻一膨胀,投资要求飚升了十倍。

  黄小年的开张成本是这样测算的:本市最好的写字楼100平米场地押金二万七,当月租金九千元;固定资产(电脑、电话、传真、打印机、桌椅、书刊等)初期投入八万元;其余杂费二万元。以每月开支三万元计,假如总投资30万元,扣除前期成本,剩余资金可撑持近半年时间。半年还没有收入,那这个公司也不用办下去了。

  也就是说,最少需要30万的投资规模,而黄小年自己仅十万元;有三种方式可以填补这个缺口:一是向亲朋好友借;二是和别人合伙;三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和别人合伙势必被别人控股,全力以赴却做了一个小股东,当然不情愿。借钱开公司,感觉是把风险架在亲朋好友脖子上,善良之辈如黄小年,更是不屑为之。唯一的只有住房抵押贷款。谁知找银行的朋友一问,又要评估又要折旧,三十万买来、六万元装修的房子,最多只能贷十万元。黄小年顿时没主意了。银行的朋友问他:是否认识一些有钱的朋友,还可以做“产权质押借贷”啊!

  黄小年得知,所谓“产权质押借贷”,是指借款方如果担心资金回收问题,可以到房产交易中心办一个公证手续,表示该房产不能再次抵押,一旦还款无力,将以房屋产权作抵。这种做法一方面消除了借款方风险,另一方面因不涉及到房屋产权过户,程序费用相对要低很多。他想到了曹总,自己在媒体时曾帮过他很多忙,尽管合作不成,但无风险而有利息的借款应该没问题。至于届时能否顺利还款,将安身立命的房屋收回,黄小年向来是信心百倍的。

  再次登门拜访说明来意,曹总显得很爽快——既还了人情,又不冒风险。两人简单签了一个三年借款协议,握手话别,黄小年随曹总的助理前往房产交易中心办公证。两天后,黄小年指定的帐户上收到了曹总公司划来的20万人民币。30万的注册资本,在本市初创的同类公司里面,已经不算寒碜了;根据本市工商局规定,这个额度达到了注册市级咨询公司的要求。

  手握30万“巨款”,黄小年豪情万丈地选择了本市最豪华的写字楼大都会商厦,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轻轻一划拨,三万六千元现金脱离他的掌控,像一滴水一样汇入了巍巍商厦的现金洪流。

  采访札记——现金和形象孰轻孰重?

  2003年3月,记者走进大都会商厦,在黄小年的陪同下参观那些富丽的摆设和堂皇的设施。这个连厕所都放着音乐撒着香粉的地方是有实力者居之的地方,为了和它的环境相匹配,你必须从各个层次——人员规模和素质、办公计划与开支、乃至请客吃饭等方面加大投入,黄小年2001年入住其中后每月的开支因此大大超过预期,达四万五千元。

  为什么要这样花钱?黄小年最初的想法是“形象就是生产力”;同时他还相信人的潜力,相信在资金的压力下,整个团队包括自己,会变成日夜追求利润的机器。

  然而这样的浪漫精神显然有悖于商业原则,而这里的商业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钱要用在刀刃上。任何商业行为都需要资金的跟随,大行为需要大资金,小行为需要小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约就是挣;其二、形象不能当饭吃。当真正进入这一行后黄小年终于发现,做生意惟经验和坚持才是真理。尤其在今天,没有人会因为从形象上被你震撼了而给你定单,他们只会因为你的经验而认同你,因你的坚持而给你机会。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黄小年都在后悔自己没有“从一个细胞做起”。

  人啊人

  三十万元干得大气磅礴,黄小年能够依靠的不是资本的力量,而是人的力量。“咨询顾问从来都不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而是智慧密集型的行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状态做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告诉记者。

  首先是合伙人。“做这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合伙人?”黄小年想。三十万已经到手,“资金的捆绑”已经不再是目的,“胆量捆绑”的作用反而凸显出来。商海是一个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和忍受巨大孤独的地方,任何一个突发事件的到来,一个人关在办公室自问“我该怎么办”,和几个人在一起商量“我们该怎么办”,那感觉当然完全不同。其次是“能力的捆绑”,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黄小年是期刊编辑出身,既然要做媒体公关,还得“绑”一个做报纸出身的人一起干;另外就是企业形象设计,自己更加不懂,同样需要高手加盟。黄一个电话打到广州,大学同学余燕明——国内知名的财经记者,眼下正在一个开始衰落的地方大报里混日子。煽动余燕明前来合伙比黄想象的要简单:从前是飞来飞去采访,每天都在感受生动有力的世界,现在却呆坐办公室形同养老。黄小年花了近一百块钱的电话费“煽情”,余燕明两天之后就答复了,愿出五万元入股加盟。更令黄小年高兴的是,余燕明认识一个香港集团公司老板,“请他出点资入股,让我们变成有港资背景的咨询公司,那在内地同行中是什么感觉?”所谓好事成双,另一个合伙人也很快进入视野:太太的昔日同事沈洁,设计能手,自由职业者,正处于不满没有团队生活的心情段。两次交谈后,她也便抱着三万元现金和一整套资源、资料前来入伙了。

  激情与憧憬是创业者最大的动力。三人都没有经商的背景,心地纯粹,权利义务的协调不到一个小时就谈定了。经过一整套的工商、税务、银行等等登记手续后,2001年12月18号,三人合伙的鼎立空间营销顾问公司正式获得注册批复,黄小年出任法人、总经理,占股70%;余燕明任副总经理,占股20%;沈洁任总经理助理,占股10%。

  紧跟着是招聘员工。招什么样的人?招多少?黄小年认为,既然已经走上了“形象工程”的道路,而且不久还要谋划着与香港财团合资,当然人气很重要,至少招13人吧;同时团队的事业激情也十分关键,因此招聘广告必须要打得充满理想主义气质。

  12月26日,公司开张,当16名员工齐齐报到的时候,望着一张张年轻而兴奋的脸,黄小年仿发表了一番激情洋溢的讲话,结束语的大意是:公司开张犹如孔雀开屏,每一支羽毛都是我们最终焕发光彩的原因!

  业务开始上路了。可是在人的问题上,马王爷有几只眼,他很快就领教了。

  首先是香港财团合资的事,开始信誓旦旦,最后却无疾而终,黄小年的“形象工程”受到重大挫折。

  其次是高估了余燕明长期忍受孤独的能力。他开始思念老婆和女儿,而每天的重大课题也变成了晚上近两个小时的长途电话。四个月后,余提出想回家。

  再就是过惯了独行侠生活的沈洁,难以忍受公司严格的管理制度,终于旁逸斜出,在网络QQ里发现了上班的乐趣,于是从此设计无佳作。

  更重要的是,黄小年公司刚刚开始,女儿却出生了。两个“新生事物”都需要他百般呵护,按下葫芦起来瓢,管理变得粗放,方向开始模糊。

  一帮年轻的员工也就此变成了无头苍蝇。年轻最大的优势就是想干事,可最大的劣势就是不会干事——尤其在需要无数经验和智慧堆积的咨询顾问行业,人多并非力量大。事实很快让黄小年痛苦地发现:其实在真正的商业操作中,“有人气不如有财气,有热情不如有水平”的说法,是绝对的真理。“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动物,也是最复杂的动物。”黄小年告诉记者。

  采访札记——失重太空舞

  正在开屏的孔雀转过身去,人们清楚地看见了它美丽张扬的另一面。

  后来的事实证明,鼎立空间最大的失败来源于用人,而如此用人的根源还在黄小年自己——所谓文人下海的通病:精神凌驾于物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跃而入太空,失重作太空舞;而商业的本质却正如韦尔奇所说,是“世界上最脚踏实地的行为”。因此在记者看来,黄小年在新公司的用人上主要体现了三大失误:

  一,在合作伙伴问题上,观人所长却不能防人所短,对此后发生的问题没有心理准备和预防措施。

  二,忽略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片面强调理想主义推动下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在合资问题上持孤注一掷的赌博心态。一旦失败,则难免伤筋动骨六神无主。

  市场——与幻觉搏命

  成都餐饮业巨子周先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自三年前黄小年帮他做过一回联络媒体朋友仗义执言的事后,双方就一直往来频繁。新公司开张了,黄小年第一个找到周先生,坦诚相告,希望获得支持。周的企业正好准备提升加盟连锁步伐,于是顺势就将一单四十万的广告造势业务交给了他。一个半月的熬更守夜之后,鼎立空间毛收入十三万元。

  太顺利了,上上下下都大受鼓舞。但可惜靠的是昔日关系而不是团队实力,那么——黄小年扫视员工,决定转变思维:由大家去冲锋陷阵,自己来运筹帷幄。

  谁知两个月过去了,冲锋陷阵的结果是总共两万五千元的合同,而公司的开支白白流出了近十万。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的心情,因为希望似乎越来越大:三个股东都分别靠各自的策划或关系“抓住了大鱼的尾巴”。

  第一条“鱼”是由余燕明的朋友抛来。朋友正在操持由南方某大报主办的“二十一世纪××地产论坛”,希望与地方咨询公司形成稳定的代理关系,寻找收费会员单位。论坛每年一次,“操作得好,每年稳赚七八十万没有问题。”余燕明告诉大家。

  第二条“鱼”由沈洁寻得,她和当地日报房地产专刊达成协议,由对方主办,鼎立空间承办“2003年春季楼市宝典”。沈洁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长期做下去的品牌项目。

  第三条“大鱼”是黄小年下海前就蓄谋已久的猎物,他同时也是以对这条“鱼”的绚丽描述把余燕明吸引住的。某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是黄的表哥,表哥的女儿希望到大城市念初中,请黄帮忙。交换条件是一条信息:该县有一种全国知名的土特产,被列为国家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对象,县政府内部商定的政策是:凡有外地企业愿投资进行产业化梳理和品牌形象打造,该县可为此提供前后800万的产业扶贫贷款。

  一段时间他们都很兴奋,因为发现自己实在运气太好——怎么就会有那么多的机会从眼前流过呢?但快乐是短暂的,当余燕明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为“二十一世纪××地产论坛”在本市敲锣打鼓之后,却发现论坛主办方本身的锣鼓却没有敲得太响,几次沟通下来,发现对方居然是打着向地方代理公司收一笔“买路钱”,以保证论坛基本开支的算盘。

  沈洁在对“楼市宝典”的一应策划工作基本完成,公司业务员开始上门与地产公司进行接触之后,才发现和日报的协议我方吃了一个闷亏:实际操作中,地产公司只愿和日报签定认刊合同,款项也只能注入日报的帐户,“因为贵公司不具备一旦违约承担风险的经济实力”。几番交涉之后,日报方不耐烦了,撕毁合同,自己重起炉灶,成功策划了一个“房地产经典楼盘推荐”。

  而黄小年和表哥数次沟通,终于下决心进行实质性接触。他亲自来到该县考察,在表哥的带领下上肉山下酒乡,宴会和恳谈会并举,密室和办公室兼容。黄小年最后“恐怖”地发现,要完成所有部门和关口在这件事上点头盖章,800万的产业扶贫贷款至少需要拿出100万来疏通打点——“一旦事发,这可是要杀头的罪!”朋友的一句话,彻底打掉了他再考察下去的信心。几乎快要上桌的大鱼纷纷脱手,鼎立空间顿时元气大伤。尽管此后黄小年们回归“媒体公关”主业,也在几个月里接了不少单子,但这样的业绩和从前自己给自己吹大的气球相比,显得是多么的苍白。“商业之事并非书生幻想”再一次得到印证,鼎立空间在开张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和无数新开张的公司一样,面临了“守”还是“走”的信心危机。

  后记:2003年1月,鼎立空间宣布解散。黄小年南下深圳,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003年3月,记者随同黄小年回到他的城市办理出国手续,采访中,黄小年希望记者在文章里写上这样一段话:谨以这份总结,献给操劳的父母、坚强的妻子、新生的女儿以及昔日的同事。黄说:谢谢你们,希望自己今后的人生,不辜负你们帮助走过的这一段日子。(编辑:杨昌作)

mikewei 发表于 2003-5-27 15:12:00

非常感谢xiaongzou,这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受益匪浅。

jimsherry 发表于 2003-6-5 22:43:00

很多人都做过创业梦,但往往筹划时是看到好的方面,却看不到困难。而且,真正一开始困难便涌了上来。资源的有效整合总是被创业者无限夸大。本人也从富至贫,对本案例有着极大的共鸣。有人气不如有财气,有热情不如有水平——虽然是白话,但确实是真理。

独孤求败 发表于 2003-6-6 13:53:00

大家都不容易啊!

lyglly 发表于 2003-6-6 23:41:00

THANK YOU

ailaohuyou 发表于 2003-6-10 15:38:00

很好的案例呀,前车之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公司操盘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