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发表于 2006-2-6 17:09:22

[原创]童年生活(2)

<P>似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每晚放了学第一件事是回家炒鸡蛋饭送到妈妈上班的服装厂。她们总加班,回家回得很晚。要是没有送饭,她回家就要先洗碗再做饭。那时还没有煤气而是用煤炉,煤火熄了得再生火。现在想来妈妈的不耐烦是很应该的吧!从小学到高中总爱和妈妈赌气。小时侯大多数是因为觉得她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所以上街回来很多时候总是撅着嘴巴。直到大了才能体谅她,不是不买是那时买不了。而她的心情可能比我的更难受。读初中和高中时要上晚自习,妈妈为了接我,睡觉的时间也变的和我的一样晚。我上高中时是早出晚归,晚上十点半才能到家,她每次都拿着手电去接我。当我走在那条漆黑的让人恐怖的小路上,每一个毛孔仿佛都变成了眼睛,聆听来自黑暗中可能发出的任何一种声音。其中一段两旁都是桔树林的小道,虽然才两分钟的路,每次经过都象是逃过了一次劫难,但只要看见一束手电在黑夜发出的光,就什么恐惧也没有了。我会迎着那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光亮,大踏步地走过去。因为我知道,妈妈在前方来接我了。每每想来,黑暗中的那道手电光已是我心底里永远的温暖。还记得有三次我晚回家妈妈没接到我,她急得到处找,后来还因此而受了伤。我先到家,知道她去找我了,我也不踏实。晚上12点,我站在屋后的路口上等她回来。风很大,天很黑,我努力睁大眼睛看着那条小道,希望出现妈妈的身影。怕她先回了家,又回家里看看。碰到她从屋前的路回来了,看见了我,虽然她生气地骂了我,但我想她放了心,我也放了心。高三时学习紧张,十点半下了晚自习我就在店铺里睡觉。还记得是个中秋节,拉开店铺的门放着一个小锅。打开来全是好吃的,一摸还是温热的,妈妈肯定刚走不久。第二天妈妈解释说也应该让我过个节。店里本来有个电炉,原本是晚上热饭用的,这个妈妈早会准备好。想起寒夜里她给我送来的饭菜,心里总感觉到一种温馨。妈妈是家里的主心骨,里里外外都需要她来操持。我记得她下了夜班后还常去地里忙碌,摘柑橘,掰玉米或是赶着往地里种什么东西。黝黑的山坳里看不见她的身影,现在觉得她当时就不害怕么?不过她也是个对外表极为讲究的人。妈妈的家庭出身应该说是干部。我姥爷从十九岁开始当了一辈子的领导,他是个一心为公的人,至今老家里的那一方人都还念叨他。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教会了妈妈很多东西,也给了她骨子里的傲气。不过她并没有教我们要如何势利。可她说人永远都有阶级之分的,也永远要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记得妈妈的刘海总吹的高高的,头发爱挽成个髻用发夹别在脑后。不过这也是后来的型。我都记不清她在头上花了多少心思。她是敢于在烫发的人稀少时去弄个满头卷,不出一星期又换成直板烫的。我夸她时最爱用的词就是“清爽”,当然她总是不好意思地嗔怪我。在我记忆里最清晰的是一个夏日的早晨,她穿着一条浅灰绿色的及膝碎花裙子,薄薄的光滑的衣料贴着她很合适的身材,黝黑光亮的头发在脑后挽成个发髻,纹丝不乱,白白的皮肤,光洁的小腿,配上一双白色的细高跟凉鞋,清晨的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枝叶在她身上投下了班驳的小影儿,永远映在我记忆中初夏的阳光里——这就是清爽。自小到现在她一直都穿我为之羡慕的高跟鞋,细细的跟儿,尖尖的面儿。而我直到大学毕业后才穿上第一双真正意义上的细高跟鞋。结果是脚疼得迈不动步外加几个大血泡。妈妈说爱美就要付出代价。妈妈是个手很巧的人。几块碎布头经过她的色彩搭配就是一件漂亮的花衣服或是花裙子,小时候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她还说要是以后有个小孙女,她一定会把她打扮得象朵花儿。妈妈心情好时她的厨艺是非常棒的;要是心情不好那也就没法说了。我想她可能不知道陈景润的“统筹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她把这一点运用得非常到位。我常说妈妈是新时代的新女性。懂得情调,喜欢撒娇,外向开朗,口齿伶俐,知道如何打扮自己,性格独立敢做敢当,刚柔并济。这不正是现在的女孩子应该具有的优点么?她从不说脏话,这一点我和弟弟也遵守的极好。不过她知道很多骂人不带脏字的话,源自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公社。在吵架中应该是让人哭笑不得的,颇具幽默感。为了防止失传我让她教我并记录下来,可她说没灵感。只好作罢。可惜了那些经典,越来越少的人知道了。从小我就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她有什么不开心都会告诉我。冬天我们最爱坐在火塘边聊天。记忆中的温馨总也少不了这一抹暖融融的炉火。我们也喜欢象好朋友那样地散步。前年的情人节我俩还去爬山(哈,碰巧),一直沿着僻静的小道往山里走。牵着手,聊着我们聊过多次的往事。她也会即学即用我教她的美容方法,比如用西瓜皮擦脸。她没用什么昂贵的化妆品可是皮肤很好;也只是用老牌子的护发素,但我想她的发质是天生的,又黑又亮又健康。我最爱想起的是妈妈的笑——清脆响亮,笑意盈盈。还有那一声深情的呼唤,似乎就在耳边,让人不禁又有了泪意。</P>
<P>妈妈总埋怨爸爸不顾家。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很少在家。要么出差在外地,要么总在外面吃饭。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太多。而且记忆中儿时的爸爸比较凶,不可能象和妈妈在一起一样黏糊。生活中也多是由妈妈来照顾我们。但记得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他们一定会在“六一”时带我们去儿童公园。那时不象现在,这样的玩儿对于我们,毕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人说父爱表达得含蓄,我想大抵也应该是这样吧。记得念小学时一次下大雨,雨点很大,爸爸来接我,我趴在他的背上,他一直背着我回家;爸爸其实也很细心,一次我牙疼,输液要两个小时,爸爸买来方便面,泡好了才离开。(哈,妈妈就忽视了这个)。小时侯的夏天,我们总爱睡在楼顶上乘凉,看流星,看爸爸告诉我们的星座,问一些类似于地球是方是圆之类的问题。我和爸爸一样,很怕热,一般会整晚都呆在楼顶,而他会不停地扇扇子。我就会睡在他旁边沾光。要是他睡着了不扇了,我就会说:爸爸,扇风。然后凉风就来了。在我们的感觉中,他应该是个很完美的人。他很爱看书(这个习惯也一直影响着我),能够纵谈古今,述评时事(不过我看的时事政治可没他多)。现在我颇为感激的是他对我看书从来不干涉。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我小学时偷看他的武侠小说。每晚他睡着了我就偷偷地把书拿过来,就着手电躲在被子里看,看累了再偷偷的放回去。跟着爸爸的进度练就了我一目三行的看书能力。一直以来我就没买过作文书。故事会,小人书到后来的各种文艺杂志就是我写作上的老师,这使得我的作文水平自然比同龄的要好,因为教我的是成人而不是小孩子。就算是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候我也没停止看我的杂志。当然是《儿童文学》《青年文摘》《小说月报》之类的。想想当时看书的条件之艰苦,真是,哪象现在有什么护眼灯?灯光昏暗,光线不足,我又爱躺着看,走路看,坐车看,在明亮的太阳光下看,但不知是不是老天照顾,我的视力直到现在还好得非常;爸爸也爱好文艺,年轻时爱跳舞,会吹口琴吹笛子拉二胡(这些对我们姐弟俩的艺术细胞应该也有一定影响)。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当年他们在公社跳舞后拍的集体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爸爸应该是个标准的“美男子”。弟弟如今的模样倒是有点象,可惜没他帅;爸爸年轻时做过推销员,所以去过国内的很多地方,见识广博,相册里几乎就是他的个人专辑。他谈吐幽默,能够用很严肃的表情描述一件让人爆笑的事情,而他却会在那里做一脸无辜样。记得以前每天早上他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没想到我现在也继承了这个习惯)或是放相声段子。以至于我曾经能把牛群冯巩的相声集倒背如流。我小时侯他一直是厂长,可他是个清廉正直的人,妈妈说这也是我们家没有致富的原因之一。按当时社会的行情那不叫“清正”而叫“傻”。而我现在才能理解他的“理得而心安”以及后来的“怀才不遇”。不过让妈妈觉得遗憾的还是他的“不关心”。可是我想,一个从小被父母溺爱坏了的孩子,没受过委屈没吃过苦,即使结了婚,在思想行为也还只能是个孩子,不可能很懂事。只有当他亲身经历过了亲身体验过了,他才能明白事理。我想,这一点,谁也不例外。可是妈妈也说女人可以调教好男人的。(不过呀老爸,你应该学会‘爱如何明显地表达’;类似于小男孩对小女孩很神气地说‘我帮你出气’之类)爸爸和我同一个属性——羊。他不象妈妈,他很含蓄,是个慢性子。小时侯我们自是无法理解大人们的事更谈不上分忧解难。在记忆里爸爸很严肃不太爱笑也不太亲近我们。随着我们的渐渐长大,和他之间才变得爱交谈,话题多是有关于时事政治,生活琐事之类的。而他和弟弟的沟通方式,我所感觉的就是弟弟坐在前面开车他坐在后面指导,我想这大概是男人们之间的表达方式吧。我在外读书时总是爸爸送我到车站直到火车离开。看着他在窗外的身影,我是禁不住泪如泉涌。后来我就不要他送我了。爸爸不是个感情外露的人,我不知道是不是父亲的角色让他不能喜形于色。可我知道,随着我和弟弟的长大,我们和父母可以多交流可以结成朋友的时候,我们的感情也在升华,我们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思念更加需要对方。弟弟也变得愈来愈象爸爸,象个大男子汉了。也学会了在与我们分别时转过脸不去看我们。印象里的爸爸是很硬气的,也应该是妈妈眼里的“很象个男人”。可我头脑里总浮现出当我们四人团聚时他一溜儿小跑嘴里哼着歌手里拿着筷子去尝尝肉熟了没有的情景。看着“成长”中的爸爸,妈妈应该颇感欣慰吧。</P>
<P>一个家从不稳定到稳定,该有多么地不容易呀。单单是两个陌生的人,从不熟悉到彼此接受,这中间就已经历了多少波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婚姻观念却影响着同样经历着感情生活的人们。人是社会的人,终究逃不了整个社会的羁绊。人越大也才越能明白父母的辛苦。小时候总觉得父母欠自己的,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长到现在才明白,父母不是神,他们也只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烦恼,他们也有他们的追求,他们也有当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沮丧。他们也和我们一样,经历了从小到大的成长。只是我们太小太不懂事,不可能去体谅,反而给了他们太大的压力。到现在,我也才觉察出我生活得自私。我不是个念旧的人。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清理,扔掉不想要的东西,忘掉不该记的事和人。我喜欢轻装上阵喜欢先做空杯子再去谦虚接受新的东西,隔一段时间会再做清理。我以为我至今耿耿于怀的还是我离开家后的“放松”。当然,我无意去责备父母的教育方法。我发现我的自立能力很差。这个自立当然不只是吃饭穿衣叠被子,它更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我想可能我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我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我早就有了与世无争,修身养性,清净无为之类的想法。(不过所幸大师说我与“道”无缘,只能当凡人)我缺乏自信。时至今日,我也才觉出了自信心的重要。一个人拥有真正的自信可能会让一切都改变。而我有的只是掩饰自卑的自信心——这是我无法改变的性格缺陷。</P>
<P>我心里一直有个小秘密。大概是从我知道耶稣基督的时候开始的吧。每晚睡觉之前我都会祈祷:求求你老天爷,保佑奶奶平平安安,保佑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保佑弟弟也平平安安,保佑我学习进步,保佑我们一家人快快乐乐。然后在胸前画个“十”字。逢到爸爸出差,我也会求老天保佑他平安回来。这习惯一直持续到我高三毕业。从不间断。做完了似乎就觉得特别心安,总觉得已逝的爷爷,祖辈们都在天上看着我们,帮着我们。上大学时刚离开家的日子特别想家——因为不适应。那时只要想起有关家的任何信息就很容易眼泪汪汪。算到今,在外五年多了,似乎是习惯了。本来我就无所谓故乡的概念。对我来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我一直固执地在按照我喜欢的方式生活,完全的随心所欲。可一回头,我忽然发现我过得是那么的自私。我喜欢悠然自得的漂泊状态却完全忽视了父母的想法。我也没有想到他们思念的程度有那么深!他们用外表的坚强掩饰他们内心的渴望为的是不给我们增加任何负担,而我们竟然天真地相信他们真的不需要我们在身旁!他们只是反复提及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坚强后盾而没给我们丝毫的暗示‘他们也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为我的自私感到震惊感到惭愧!或许我没有继续上学会步入另一种生活,但我还是不后悔,我真的不想给他们再增加任何负担。我也不希望在我意识到之后还继续无动于衷地面对他们的辛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又该好好清理了。毕业的这两年,虽然我一直没有踏踏实实的工作,但吃一堑长一智,我并不是一无所获。该发生的终究它要发生,经过了体验过了就会明白了。很不幸,我发现我属于那种“亲历亲为型”。不过还好的是我知道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遍。以为自己在成熟但回头看看曾经的行为又是那么的幼稚,我不得不面对这个转型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是品学兼优,可现在我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很被动,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激情。习惯了别人的安排,自我动手能力差,一旦换个新环境这个缺点就会暴露无遗。我现在都不愿意回忆任何有关大学的生活,我害怕面对我的一无所获。面对问题我总想逃避我害怕我不敢,我心里其实一直都彷徨不安。我发现我一直都没找到方向所以才想去学校里逃避,这个想法本身就不对。盲无目标再搭上爸妈的辛苦,我于心何忍?问题不从自身解决,靠外界环境有什么用?好在能看到这些也应该算是思想上的进步吧。</P>
<P>好人为什么在争吵中一败涂地呢?因为他们总想讲理,而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此。你想讲理,他想吵架。这类争吵中的所谓胜者,靠的只是无赖手段。认真地吵架,原本就是粗率地生活。而懒于吵架,甚至不屑争吵,又是认真生活的开始。——这是我一贯的生活态度。我理想中的地方是山林而不是城市,是寂静而不是喧闹,是原始的木屋而不是灰色的水泥建筑。苏格拉底说,一个人的要求越少,他离上帝才越近。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童年生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