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艾 发表于 2005-9-1 12:17:30

相思树下数相思

<TABLE blogpost" cellSpac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ellipse><b></b></TD></TR>
<TR>
<TD class=bvh8><b></b></TD></TR>
<TR>
<TD>
<P>      相思树底说相思,
  思郎恨郎郎不知。
  树头结得相思子,
  可是郎行思妾时?
  
   摘自《台湾竹枝词》里的这一首诗,是梁启超由台湾民歌改编而来,本意是借诗喻世,但单从诗的字面来理解,文字虽直白,却将爱与怨均刻画的入木三分。第一次接触相思树,是前年情人节的那天,一个远方的朋友从千里之外给我寄来相思豆和勿忘我,以慰藉我一个人的情人节难免泛起的孤独酸楚,令我深为感动。爱屋及乌,就有了这篇文字。
  
   “相”、“思”二字其实都是有着相对而拥的意思,根据资料记录,“木”与“目”原意中都有着从上而下覆盖的意思,“木”和“目”二字相连有着二物和合之意。而“思”上面的“田”本来并不是“田”,是由早先的“囟”(与心同音)转化而来,“囟”字指的是孩童头顶中间(医学中称泉门)还未愈合的部位会随心跳搏动的姿态,“囟”加“心”也就和“相”字互辉映,一个是二“人”相对,一个是两“心”想通。中国文字的美妙之处也就在这里,通过“字形”即可完全体现出对人类情感准确的把握和卓越的联想能力。
  
   相爱难免有相思,但更多刻骨的相思其实是单恋。自古痴男怨女为之伤神伤身,但仍有人继往今来、前赴后继,明知相思苦,确偏向苦中寻,只是为了心中的那点期望“苦尽甘自来”。关于单恋,我记得贾平凹有一首短诗中好象是这样写道:“我爱着她,她不知道我是谁,但是我知道我自己”。Francis Bacon也曾对人产生单恋的原因做过这样的阐述:“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科所以和处境穷困、孤独凄凉的时候,虽然在后一情境中不易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
  
   很奇怪的一种情结,按照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爱情与友情的发生过程是类似的,但单恋在我看来则更象是奥塞德用来灌给独眼巨人的葡萄酒被丘比特盗喝了,继而脸泛潮红,随手把爱神之箭当牙签玩的结果。没有逻辑,没有预期,源于年龄的成长,萌于一次相遇,发于一回感动。当发生在渴望飞扬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年花季时,容易爱但却很纯真,没有太多想要索取什么的私利,这样的单思虽不长久,会被岁月缓缓抹去留在心底的痕迹,但会把还剩下的一点继续踏实,藏入更深的地方,多年之后翻出来闻一闻,能嗅出一股充满五味的成年世界里没有的清香。
  
  伤人最重,伤人最深的应该是成年人的单恋。理智在与情感的交手中从来都未曾有过满盘皆胜,总会让有些人在一个不小心中就将心扉滑入了刻骨寒池。没有任何回答的思恋,象是一叶薄仞在心最深的那块位置细细的削去每一块欢愉,然后碾磨成灰尘撒满整个心灵的窗。又象是心叶上总是坠有一份千斤的牵挂,牵挂里什么都没有,只是写满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人总是会抱有侥幸的,思恋所得到的偶尔一点似是而非或多或少的响应总是能让相思树在心中继续着成长的理由。
  
   相思有相思的苦,相思也有相思的甜。在深夜里细细咀嚼着思恋的时候,有时候也是会泛起如巧克力般的香醇味道,顺滑如“思”(丝)。不过,甜蜜一般是“相对而思”的专利,专利的申请者叫“心有灵犀”。当心中念着一个人,而这时他的思恋也回应着你,那么就会跨越任何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轻轻相拥而聚,所泛起的涟漪没有边际,没有尽头,有的只是手旁一壶清茶或一杯咖啡所腾起的烟雾里无穷的迷离。
</P></TD></TR></TABLE>

他山之石 发表于 2005-9-2 18:52:51

<P>“心有灵犀”。当心中念着一个人,而这时他的思恋也回应着你,那么就会跨越任何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轻轻相拥而聚,所泛起的涟漪没有边际,没有尽头,有的只是手旁一壶清茶或一杯咖啡所腾起的烟雾里无穷的迷离。
</P>

莫艾 发表于 2005-9-7 02:13:00

呵呵,这篇文章只写了一半,所以这个结尾显得仓促,不过有时候残缺就是美,所以一直不想写完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相思树下数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