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2010 发表于 2013-1-14 15:03:48

职场不要过于依赖领导,要努力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

摘自:www.5ucom.com    作者:职业规划   日期:2013-1-14

    刘禅被称为蜀汉的"二世祖",一直被后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这不光是因为蜀汉灭亡在他手上,也是因为他留下了最有名的亡国名言"乐不思蜀"。由此,后人痛斥他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刘禅的一生为什么会过得稀里糊涂、苟且偷生,这与他的依赖型人格密不可分。
  在心理学上,依赖型人格泛指个人自主精神甚弱,独立意识缺乏。其突出表现为:
  1、极度渴求亲近感与归属感的满足,尽管这可能与真实的感情无关。
  2、为追求亲近感和归属感的满足,不惜放弃个人的尊严与地位。
  3、缺乏自主性和独创性,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
  4、为了得到他人的帮助,可以极大地克制自我的兴趣和欲望。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依赖型人格的形成源于人类早期的亲情缺乏由此,当事人会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追求补偿。而从行为主义的理论来看,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将会致使孩子对父母或权威人士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并越陷越深。
  有关刘禅最早的突出记录,应该是赵云"单骑救主"的事迹。刘备兵败长坂坡时.刘禅与母亲甘夫人被乱兵冲散,赵云不顾自身安危,只身深入曹军,携带襁褓中的阿斗拼死杀出重围。不想刘备接过儿子后,竞怒摔于地,以报赵云救子之恩,由此传为佳话。而就心理学来讲,这一事件很有象征意义,它表明刘禅的人生很没有安全感,不断需要依赖他人来生存。而刘禅的悲剧在于,他的生父和相父,都是跨越时空的英雄豪杰,智商和情商都是超一流的。而刘禅情商平平,智商尤差,生长在如此重负的环境下,想不养成依赖型人格都难。
  《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前叮嘱刘禅:|"汝与垂相从事,事立如父。"刘禅继位后,完全听从了父亲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在给刘禅带来政务解脱的同时,也养成了他巨大的依赖性。当然,刘禅当年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一来刘备生前就订立了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策略,刘禅不可能加以改变;二来诸葛亮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和能力。而刘禅即位时才17岁,毫无管治经验和能力来与之抗衡。
  按理说,诸葛亮应该早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他及早"转正",摆脱"见习"皇帝的地位。但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事无巨细,必亲历亲为,就是出外征战时,还特派心腹黄允为侍郎,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长此以往,刘禅自然养成了凡事依顺诸葛亮的习惯。这极大地限制了他独立人格的发展。诸葛亮死后,刘禅延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由蒋琬与费祎处理蜀国政务。蒋琬、费祎之后,刘禅让继承诸葛亮遗训的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可以说、刘禅的施政一直就没有脱离对诸葛亮的依赖。
  公元263年,邓艾统领魏军围成都,刘禅不战而降,之后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憧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而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汉旧臣们皆生伤怀之情,而刘禅却嬉笑自若,并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昏庸名句。旧臣郤正闻知此言后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向他发问是否还在思蜀,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重复了一遍,还假惺惺地挤了几滴眼泪。司马昭听了后笑着说"咦,该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都笑了,刘禅也跟着傻笑了。由此可见,刘禅对于他人的依赖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不仅是一味地盲目听从,简直就是照搬使用。由此,刘禅在魏国苟且偷安,丝竹管弦.完全无愧于"安乐公"之名。
  当然,刘禅并非一无是处。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曾称赞刘禅"智量甚大",刘备遗诏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赞赏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由此可见,刘禅并非是世人印象中那么碌碌无能之辈。
  例如,面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北伐,刘禅从大局着眼,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以父事之",直到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才大胆地对诸葛亮的政策说"不"字。不光如此,刘禅还废除了丞相制,将权力分散。南朝史学家裴松曾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甚至魏延叛乱被杀,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撑葬之。"到后来,杨仪被诛后,刘禅立即给魏延平了反,恢复了当初的爵位。
  还比如,在降魏的问题上,刘禅的不战而降,实际上保全了蜀国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不为一己之私而倾尽全民之命。而面对司马昭的提问时,刘禅装憨卖傻,养晦自保.使得司马昭放松了警惕。这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司马昭对于蜀国的安抚政策。难怪周寿昌在《三国志集解》中这样评价刘禅:"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真是用心良苦之计谋。
  纵观三国,刘禅在位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除了最初有诸葛亮的辅佐外,刘禅还能在其他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这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不能抹杀刘禅有过人的气量。
  在职场中勤学好问,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但凡事都讲究把握好度数分寸,一旦过于依赖他人的帮助,则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形象,也会限制个人能力的提升,并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职场中的"员工依赖症"集中表现为:一是对工作中的困难自己懒得动脑筋想办法,一味寻求他人的帮助;二是总是希望能够投机取巧,依赖他人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做可以轻松一时,却贻害长久,因为问题是得到了解决,却对他人形成了依赖,并欠了他人的人情。其实,这种"员工依赖症"在女性职场人与职场新人当中是相当普遍的。
  所以,职场中是需要寻求帮助的,但需要自己先动一动脑筋,想一想办法。那么,如何克服职场中的依赖现象呢,以下有几条小建议可供参考:
  1、    求助不如求教
  明确自己是去求教的,而不是简单地求助,在经过别人教导后,问题还是要靠自己去解决,困难还是要靠自己去克服。这样拥有独立自主的心态,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2、    求结果不如求方法
  不要一味简单地追求事情的解决,而是通过求教的过程,学会解决事务的方式方法,以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升自己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3、    变被动为主动
  在职场中,不仅要积极请教别人,也要尝试去帮助别人,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平衡感,也有利于树立自身的独立形象,摆脱依赖他人的印象。
  4、    变接受为讨论
  在向职场中的权威人士求教时,不要一味地听从认同,而是要多方提问,积极讨论。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学会适度发问质疑,以养成自己的独立意识。
  5、    有容乃大
  职场上没有绝对的胜者与输者。胜者要有危机意识,不要只懂得勇往直前,不懂得进退自如;输者要有生机意识,因为任何一次挫败经历都有可能带来个人的巨大成长。无论输赢,个人的气最都很重要,因为有了气量就有了希望,而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职场不要过于依赖领导,要努力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