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 发表于 2003-4-18 12:12:00

经济学家的地位

  1935年,凯恩斯在他所著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写道:“经济学家和政治
哲学家的思想,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具影响力。其实,统治世界的
,除了这些人的思想之外,几乎别无其他。讲究实际的人自以为完全不受知识界的影响,
其实他们通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世界上后来发生的情况证明凯恩斯的说法是
正确的:在他逝世后的几十年中,他的这本《通论》成了美国和欧洲经济决策的基础。


  如今,凯恩斯主义的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早已成为历史,但是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
果仍居统治地位。当我们谈论新兴市场货币危机、日本经济停滞、欧洲的失业以及美国的
繁荣的时候,我们使用的字眼和决定我们思维的框架,无不来自亚当·斯密、凯恩斯、米
尔顿·弗里德曼或我们从未听说过的其他学者。

  美国财长萨默斯坐在他那俯瞰华盛顿商业区的办公室内,如数家珍般提到坎布里奇经
济学传统培育出的其他颇有影响的人物的名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斯坦利·费希尔
、墨西哥前财长佩德罗·阿斯佩和阿根廷前财长多明戈·卡瓦略内、智利现任财政部长爱
德华多·阿尼纳特、日本大藏省财务官木神原英资(此人勉强可以列入其中,因为他在80
年代曾在哈佛大学任教一年)以及周游世界为各国政府出谋划策的杰弗里·萨克斯。萨默
斯认为,这不是党派政治的问题,如果下一任总统仍是共和党人的话,他很可能向其导师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请教治国之策。萨默斯得出结论说,这一切都“证明
一种更加注重分析的态度取得了胜利”。

  无休无止的争论

  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至少是宏观经济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十分公开的斗争。如今,
世界经济陷入了可怕的状态。政客们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两年前看起来叱咤风云的对冲
基金的经理们也无计可施。

  数十年的激战过去了,实际上谁也没能获胜。经济学家们统治着世界,但他们拿不准
该怎样来统治它。

  当然,以前并不总是这样的。在60年代,大多数人都确信对经济的运作必有一种解释
是明显正确的。再早一些时候,正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让供求法则自己去施展魔术,
到头来一切都会恰到好处——然而这种理论却被大萧条的混乱现实否定了。

  于是,为病态时代设计一种经济学的任务就落到了凯恩斯的头上。以前,凯恩斯也与
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经济学家一样,认为供求法则相互作用,使价格保持在恰当的水平上,
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会自动转变成投资。而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的另一种经济学理论则
认为,节省下来的钱有时会被塞在床垫内;价格和工资并不总能做出调整,以适应不断下
降的需求;一个国家的经济完全可能陷入停滞,除非政府采取行动刺激需求。

  到5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已变成新的正统理论。它最初的殿堂是英国的剑桥大学,后
来则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大学以及与它相隔不远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
一理论的泰斗是保罗·萨缪尔森,他在1948年出版的畅销教科书《经济学》中把凯恩斯的
思想推介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到60年代初期,萨缪尔森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位明
星、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罗伯特·索罗又以肯尼迪总统顾问的身份把他们的思想付诸了
实践,使美国经济出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增长。多年以后,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
斯和托马斯·萨金特写道:“人们对于这个果实该如何分配可能有争论,但反对这个果实
本身看来是违背逻辑的。”

  有些经济学家却不以为然。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是最突出的一个持异议的
人。当萨缪尔森在芝大读本科时,弗里德曼已是该校的研究生。不过,他从不同意萨缪尔
森认为他们所学的芝大经济学已经失败了的看法。在《美国货币史》一书中,他论证说,
对大萧条的最佳解释不是市场处于病态,而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在30年代初期没能防止货币
供应的减少。

  弗里德曼对货币政策的强调对经济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在开始时,大多数经济
学家是把货币政策当作一种使经济在高就业基础上保持运转的办法来实行的。萨缪尔森和
索罗把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下述理论介绍到美国: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交换关系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上升就意味着失业率下降。弗里德曼则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
间的交换关系是暂时的。他还指出,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扭转衰退趋势比看起来要困难得
多。

  但他的这些论点没有受到重视。

  到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给美国造成了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的双重打击之后,情况便发
生了变化。弗里德曼荣获了诺贝尔奖,他的著作一时洛阳纸贵,他常常应邀到电视节目中
发表高见,世界各地的自由市场派政客也纷纷向他讨教。然而,在经济学家的圈子里,给
以往的老办法带来致命打击的却是弗里德曼在芝大的学生罗伯特·卢卡斯。卢卡斯在70年
代写了一系列文章,深入探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他论证说,如果人们有理性的话,
他们就能够对可预料的未来事件作出合理的预测。因此,如果政府养成每当经济看来走下
坡路时便增加开支或扩大货币供应量的习惯,所有的人最终都会认清这一点,并据此调整
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说,政府经常采取控制经济周期的行动是不会奏效的。

  到80年代,卢卡斯已经可以宣称:“40岁以下的优秀的经济学家中没有一个人自称是
‘凯恩斯主义者’了。”一时间,卢卡斯主义似乎成了未来潮流的代表,他所在的芝大也
超越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成了世界经济思想的中心。但是,卢卡斯和其他“新古典经
济学家”得出的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现实经济毫无影响的结论事实上连卢卡斯自己也
不相信。80年代初期的两次衰退使大多数经济学家确信,货币政策事实上是能够产生实际
影响的。

  卢卡斯因批判凯恩斯主义而荣获了1995年的诺贝尔奖,但他从未提出过另外一种能站
得住脚的宏观经济理论。因此,受到贬损的凯恩斯正统理论的发祥地坎布里奇大学便有机
会提出一种可信的替代理论,而且它也确实这样做了。

  这个过程是在斯坦利·费希尔回到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时开始的。费希尔在60年代末是
萨缪尔森的得意门生,但麻省理工学院有一条不聘用本校刚毕业的博士生的规定,所以他
便到了芝加哥大学。几年后,当麻省理工学院请他回来时,他带来了另一位芝大人士——
国际经济学家鲁迪格·多恩布什。从那时起,这两个人雄霸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圈子达20
多年。费希尔在麻省理工学院最早的学生之一、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米什金回
忆说:“他们带来了最新的思想。他们吸取了芝大学派的许多观点,但他们的思想非常开
放。”

  在与麻省理工学院同处一座城市的哈佛大学内,牛津大学博士马丁·费尔德斯坦成了
变革的动力。费尔德斯坦专门研究政府在税收和开支方面的刺激措施会怎样改变个人与公
司的行为方式。这个领域后来成了里根时代供应学派经济学的核心。不过,他对经济学研
究最大的影响或许是他对美国经济研究所的改组。这个研究所是在1920年由当时最著名的
经济学家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的韦斯利·米切尔建立的。费尔德斯坦在1977年就任该所所
长之后,把它的总部由纽约迁到马省的坎布里奇,还请来了像费希尔和多恩布什这样的顶
尖学者和他们的一些学生,用先进的经济理论来研究现实世界的各种难题。这种氛围产生
了不少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们通常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和政府结束资本主义的努
力均持怀疑态度。他们同意凯恩斯关于市场可能出现偏差的看法(其中有些比较年轻的人
甚至自称为凯恩斯主义者),但他们也赞同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对凯恩斯学说的批评。当这
些经济学家彼此间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使用的行话都源自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
著作。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在当时是很激进的观点是:如果大体上不加节制地任凭自私
而贪婪的个人去追逐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互作用的结果会使社会更加富裕,就好像他们被
一只“无形的手”所指引一样。

  经济学的裂变

  事实上,在凯恩斯之后,经济学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宏观经济学以大而化之的方式讨
论凯恩斯所关注的那些大的事情:失业、通货膨胀和商业周期;微观经济学则研究富有理
性的个人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市场后果的。宏观经济学讲的是经济怎么会发生故障,微
观经济学讲的是经济如何正常运转。

  不过,微观经济学开始发生变化了。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肯尼思·阿罗和杰勒德·
德布勒在1954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实质上是以数学方法证明了亚当·斯密所说的“无
形的手”的存在。

  进行这种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是博弈论,也就是像下棋或打牌那样分析形势:每
个人都根据自己对对方下一步会怎样出牌或走棋所作的判断来作出决定。

  1963年,阿罗最先用博弈论分析了在参与交易的各方掌握的信息有所不同时会出现什
么情况。但是,“信息不对称”论作为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一种办法是在70年代开始盛行
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大概要算1966年毕业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现任世界银行首席
经济学家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等人在70年代开始研究的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方面是收益递增。

  70年代末、80年代初,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学子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习
经济学的。当时凯恩斯微观经济学已经消亡,还没有别的东西来取代它。克鲁格曼说:“
那可以说是提出经济理论的黄金时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当时的环境。拉里·
萨默斯成了批判大师,专门用理论和数据寻找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漏洞。保罗·罗默使宏
观经济学不再以商业周期为出发点,而提出了一种经济长期增长的新理论。克鲁格曼则创
立了许多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的数学模式。

  克鲁格曼说,这些模式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这就是“利己行为和相互
作用——把百元钞票扔到大街上很快就会被人拿走;你的货没人买你就不会长期出售它”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明显的法则。

  使克鲁格曼在70年代末成为大名鼎鼎的人物的两个模式都与国际经济学有关。一个模
式认定货币危机是对政府采取的难以推行的政策所作的合理的、不可避免的反应。另一个
模式则推翻了下述通常的看法: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更好的技术或更多的资源才能在贸易中
占据优势。

  后来,克鲁格曼又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看法:货币崩溃也有可能是由于投资者自我应验
的恐慌引起的,这种恐慌甚至可能波及那些实行明智的经济政策的国家。由此,他得出这
样的结论:对资本流动实行控制有时还是有道理的。不过他不赞成限制贸易。

  现代经济学的尴尬

  这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尴尬处境之所在。分析技巧越来越复杂,而这些技巧加在一起形
成一种连贯的、可靠的经济科学的可能性却似乎越来越小。米德尔伯里学院的经济思想史
学家戴维·科兰德说:“如果你提出有关经济理论的大问题,那答案只能是一堆垃圾。”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同意这种看法。因此他们都避开大问题,只关注范围比较狭窄的问题。


  这倒不是说经济学家们不能就任何大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问题出在发生麻烦的时候
:在处理金融危机对现实经济的影响的时候;在处理商业周期中的下降趋势的时候;在处
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时候,现代经济学的数学模式就不再需要了。于是,经济学家
们便用一些东西来替代这种模式,那就是:猜测、判断、经验和意识形态。

  这就导致了意见上的很大分歧。请看人们对新兴市场经济危机所作的反应。采用同样
的方法、笃信同样的原则、曾经从师于同一些人的经济学家们作出的反应却大相径庭。萨
默斯和费希尔支持刚柔相济的政策,既向发生危机的国家提供IMF 贷款,又要求那些国家
关闭不计后果的银行、提高利率和削减政府开支;萨克斯主张制定一项国际破产法,使陷
入麻烦的国家可以据以寻求保护;克鲁格曼敦促各国实行资本控制;教过克鲁格曼国际经
济学的多恩布什则说克鲁格曼的主张是胡闹。

  这些经济学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克鲁格曼说:“拉里·萨默斯统治着世界。”萨默
斯说:“归根到底,没有什么能取代判断——你是永远不能从某种模式中得到答案的。但
是,之所以有许许多多优秀的经济学家在世界上具有影响,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
透彻明晰,能指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一种明确的分析框架之内作出比较准确
的判断。”

  然而,这远不等于说经济学能解决所有问题。任何经济任何经济学家自称能做到的,
也就仅此而已。

robert8888 发表于 2008-11-15 22:29:00

赞成楼主观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学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