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啦管理,干什么????
<TABLE cellSpacing=6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
<TD class=content><b>腐败百年比较:北洋水师与国家医药储备资金</b></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6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P></P></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IMG src="http://www.arongsoft.com/img/spacer.gif"></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11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lass=content height=33><FONT color=#000000> <B>(本文节选自《应走向共和100年不动摇》(二),凯迪网络猫眼看人首发,欢迎转载,并请注明作者、出处)</B>
<P> 《南方周末 》(2004 年9月9日版)第一版以《谁动了国家的医药储备资金》为题,揭出了一大丑闻。令人想起百年前北洋水师的一幕。对照揣摩,令人心惊肉跳。</P>
<P> 首先是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中国的医药储备制度。。。<B>为适应战备需要</B>。。。由单纯的战备,逐步扩大到战备、外援、救灾、防疫和应对突发事故”,<B>这种储备,不就如北洋水师的弹药库一样</B>吗?</P>
<P> 其次是<B>腐败的其手法、甚至场景都完全一致</B>:
1894年,当时号称“世界第四、远东亚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了迎接醇亲王的检阅,李鸿章先行检阅在天津。在检查仓库时,出现这样的情景,一军官撬开一个弹药箱满满的一箱炮弹,李鸿章高兴的点头。他环顾四周,然后走到门口,准备出去。突然,他回转头来说:“不对啊!”返回<B>撬开其他的几个弹药箱:结果里面装的却是一箱箱的砾石。。。。。</B></P>
<P> <B>108年后,历史又发生了同样的一幕:</B></P>
<P> 1996年。。。原国家医药局调查组曾经奔赴沈阳的一家医药储备单位检查库存,<B>这家公司推托说打不开仓库的锁。从下午1点一直僵持到晚上8点,门终于打开,里面什么药品也没有,只是一包包报废的器械。</B>仔细检查,居然是“文革”中农村赤脚医生用的器械包。医药公司称这些东西价值2000万。</P>
<P> 在调查组负责人的质问下,被查单位支支吾吾说弄错了,救灾药物在另一个仓库里。但打开那个仓库,里面却堆满了当时市场上时兴的营养药脂肪乳,而不见救灾药品。(2004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备资金》)</P>
<P> <B>百年前与百年后,问题同样地出现了。我们再看百年前与百年后是如何查处的:</B></P>
<P> 1898年,李鸿章从天津到刘公岛,在视察水师前,进行了暗访,次日<B>聚会大厅痛宰爱将黄某。。。。。</B></P>
<P> 92年后的1990年:
<B>有关部门发现问题后,这位负责人立即内退,并很快现身于上海的某集团,身居高位。</B>。。。(2004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备资金》)</P>
<P> 百年前后都是一样,<B>都是再次重申:</B></P>
<P> 102年前,甲午海战爆发前夕,光绪命令翁同酥:“不惜任何代价,马上到国外买炮弹!”。。。。
<B>百年后,则是下文件:</B></P>
<P> 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患、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明显增多,为了改变当时医药储备供应的困难局面,<B>国务院于1997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改革与加强医药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B>指出。。。财政部1997年发布的《国家医药储备资金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2004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备资金》)</P>
<P> <B>再次重申后效果如何?</B></P>
<P> 镜头转换到甲午海战后的广州总督衙门前:孙文手手持剪刀,大声地演讲:“你们知道他们用买炮弹的钱买回了什么!<B>我告诉你们:一个当海军的士兵开了小差,他说他们采购炮弹的船上装的是满满一船的煤碴!他们就是装装着这一船煤碴,当作炮弹、当作军用物资,躲过了海关!”</B>然后他挥剪欲剪去他的辫发。。。</P>
<P> 102年后:</P>
<P> <B>1996年,湖南、广东突发了比较严重的灾疫情。国家有关部门紧急协商,从已经安排到重点项目中的外汇指标内抽出一笔,组织进口一批急救药物。</B>其中,一部分外汇指标(相当于一笔补贴资金)。。。要求进口国内紧缺的急救药物。但是,这家公司竟用这笔外汇指标。<B>私自进口了当时国内市场紧俏的热销药物,从中牟利。而且,所进口的药物,堂而皇之打着“救灾医药储备”的名义,蒙骗海关,偷逃了关税。</B>(2004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备资金》)</P>
<P> 当然,百年过去,毕竟我与/时/俱/进了:</P>
<P> 李鸿章到天津前,<B>为了掩盖其私吞公款的事实,</B>李的亲信采取了杀灭口的办法。</P>
<P> <B>百年后,这都成了“国家 机 密”不得过问:</B></P>
<P> 。。。8月31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这位负责人相关情况,他<B>以医药储备是“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回答。</P>
<P> </B>但一位医药储备工作人员则对本报记者说:“医药储备是为老百姓做的大好事,应该公开透明,大力宣传,谈何‘国家机密’?”(2004 年9月9日南方周末〈谁动了国家医药储备资金》)</P>
<P> <B>百年中国的比较得出:</B></P>
<P> 一、<B>其腐败从内容、手法,甚至是场景都惊人的一致。</B></P>
<P> 二、<B>在查处上,</B>清政府野蛮一些:用的是砍腐败份子的头,以儆效尤;而现在文明一些,以下发文件方式儆效尤,以“内退”来惩治腐败份子。</P>
<P> <B>不同的也有:</B></P>
<P> <B>百年前的掩盖罪证</B>是以杀人灭口的办法。</P>
<P> <B>而现在,</B>是以与时俱进的新名词‘新方法来解决这个百年的老问题:“国家机/密”
<B>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是从上到下腐败透顶,那么现在我们吸取了教训吗?</P>
<P> ——我认为是没有!</B></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00>(本站声明:以上文章和观点仅供学术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FONT></P></FONT></TD></TR></TAB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