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妖sweetylove 发表于 2012-9-18 15:00:37

班杜拉:人的社会行为

你的行为受什么决定的?你又该如何决定你的行为?别人是怎么来影响你的?你又是如何接受别人的影响的?阿尔伯特.班杜拉用他精彩的实验研究告诉你:人的社会行为是如何习得、如何被定型、又是如何被重塑的。
你认为电视中的暴力镜头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暴力行为么?你是否支持在电视媒体中限制暴力镜头呢?最早将这个争议带入人们视野中的人就是我--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事实上,我几乎终身都是在从事人类行为和社会学习方面的研究。因此,有人将我划归为第三代行为主义者,也叫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而我所发展出来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论,或社会认知论。
我于1925年12月4日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对于我们班氏家族来说,因为上面有五个姐姐,所以父母一直期盼着上帝能赐给他们一个儿子来继承祖业,为班氏家族带来荣耀。姐姐们对我十分关心,所以幼年的家庭生活非常温暖。只是家乡是在一个人烟稀少,偏远落后的地方,对我的教育来说是个极为不利的因素,在极其有限的教育条件下,我只能依靠勤奋和努力来弥补学校教学件的不足。这种经历让我发现,自我能力的发展往往能改变环境的性质,使学校的不利因素转化成我内在的自我动机而成为我学习的有利因素。
高中毕业后,我考入了位于加拿大西海岸温哥华市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刚上大学初期,一个偶然的机会选修了一门心理学课,当时开设这门心理学课的老师的姓名是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这位老师的精彩演讲使我深深迷恋上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的临床治疗方面,由于这次偶然机会的影响,我改变了专业兴趣而专攻心理学,由此决定了我终生的职业生涯。
1949年,我完成了大学阶段的学习,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并获得了该校为优秀毕业生设立的贝娄肯心理学奖。大学毕业后,我来到美国衣阿华大学,师从着名的心理病理学家本顿(ArthurL Benton)教授,攻读临床心理学,并分别于1951年和1952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53年夏天,在完成了一年期限的博士后实习课程之后,我来到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教学与研究生涯。同年,塞尔斯(Robert R Sears)比我稍早也来到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并担任系主任。他曾一度任职于耶鲁大学和衣阿华大学。
在耶鲁大学时,他是米勒和多拉德的合作者,并与他们一起在1939年合作出版了《挫折与攻击》一书。1942年离开耶鲁大学赴衣阿华大学后,他的兴趣转向有关人格的发展研究,特别是关于儿童的独立性和攻击性与其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发现惩罚是攻击行为的诱因之一。来到斯坦福大学后,他继续进行儿童早期的发展研究,特别是儿童社会行为和认同学习的家庭影响因素。他的这项研究为我建立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偶然契机。他的研究工作为我提供了一个经验研究的操作模式,据以对行为技能或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进行实证研究。
受塞尔斯研究工作的激发,我注意到了儿童攻击性,特别是青少年犯罪者的极常攻击性这一社会现象及其与他们的家庭背景之间关系问题,并与我的第一个博士生沃尔特斯( Richard H Walters)共同设计出 “宝宝玩偶实验”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这个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我上面提到的课题:一种攻击性的行为是否能够被观察者学习到,比如经常看暴力场面的人是否也会更容易变得暴力。
在该实验中,我让儿童们目睹一位模特殴打一个塑料小丑,名叫波波玩偶。模特用棒槌敲他的头部,把它朝下勐摔,坐在它上面,反复地打它的鼻子,把它抛到空中,用球击打它……看完录像后,儿童们被放在一间有好玩的玩具的房间里,但他们不能动玩具,因此,儿童们变得愤怒和沮丧。然后,把这些儿童领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具的房间,班杜拉和许多其他研究人员(改为“我们”)发现88%的儿童模彷攻击行为。八个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
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观察学习”这个概念。之前人们认为,我们行为上的学习都是由我们个人的直接经验带来的,比如桑代克说学习是不断在错误中尝试的过程,还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以及传统行为主义的联结式学习,但是我认为在我们人类的社会行为中,经由观察而来的学习同样应该受到重视,简单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榜样”作用。
比如不一定每个人都需要把手伸到火里去体验一下被火灼烧的感觉我们才能学到“不能碰火”这个概念,我们看到别人的手被火烫伤了,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不能把手伸到火里。“观察学习”这个概念大家都能够理解,或许你会觉得没有必要把“榜样”这个概念上升到心理学的概念去小题大做,但事实上在我报告 “宝宝玩偶实验”之前,人们对于“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是很清楚。我们大量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这个过程来习得的,不管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
在这个基础上,我发展了称为“示范疗法”或“模彷疗法”的行为治疗情境,用以矫正患者的偏差行为,它是通过让病人观察和模彷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或神经症性反应。既然我们的行为都是由“观察学习”习得的,那么通过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不良行为,或重新学习适应性行为。
奥康诺尔曾设计一个治疗实验来验证这个疗法的有效性:他在幼儿园中挑选了13名具有社会孤独的儿童,他们很少与同伴交往。他对其中6名儿童进行示范治疗,其余的7名作为对照组。示范的方法即是观看幼儿园活动的录像。片中有这样一些镜头:一个儿童先是观看其他儿童的交往,随后他自己也参与进去,这时其他儿童即来和他谈笑,给他玩具玩,对他的参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游戏活动从平静地看书、搭积木,到剧烈的追逐游戏。对照组的7名儿童则观看一部关于海豚的电视片。
经一个疗程后,效果卓着。过去表现孤独的6名实验组儿童,愿意并参与到其他儿童的活动中,其次数与“正常”儿童一样多,或更多。而对照组的7名儿童仍然表现为社会孤独行为。追踪观察发现,6名实验组儿童,除1人外,其他儿童都保持着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奥康诺尔解释说,那名仍是孤独的儿童,看录像时由于机械故障,音频与图像是不同步的。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个研究也有一个有价值的启示:如果你在你的生活、爱情、工作、学习中感到苦恼,或者觉得自己缺乏能力,或者觉得找不到方法的时候,你不妨去观察别人,与他人学习新的行为,用来替代自己的不良行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不仅仅是行为,连态度、动机、思维模式、情绪、对未来的预期等都可以通过观察而习得。比如你看到相当多的人在恋爱上陷入麻烦,你也会对恋爱产生迷茫和担忧,但恰当地说,你也同样需要看看那些在恋爱上取得成功的人的经验。
当然,观察到的行为或态度并不一定会立刻展现出来,很多的都会潜伏在我们的心中,因不同的情景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是我发展出来的第二个重要的概念: “交互作用论”。
人们往往对另一个人感到疑惑:他为什么在家里和在外面的表现不一样?为什么过去和现在的表现不一样?这会让你在如何评价一个人上感到困哪,不是么?实质上,人还是同一个人,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会因很多方面的原因而改变。比如身体因素:身高很矮的人坐在篮球场边可能会很郁闷,但在足球场上却能很活跃;比如对结果的预期:他相信今天买彩票一定能中,他就会花大价钱去买,他如果认为不能中,他可能就不会花一分钱去买;比如环境因素:身边有警察、家长或老师,有些人的行为就会规矩一些。

转自悬赏猎头--淘猎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班杜拉:人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