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haixuri 发表于 2012-6-18 22:22:15

原创 《论语》的密码?(四)

我们通过组织发展规律假设体系,分析了孔子的基本理论体系,就是两条基本的原则。我们认为这就是《论语》的密码,也就是孔子认为的“道”。我们再看看《论语》中的一些篇章,还会加深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解。
《论语》第 6•17篇: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就是: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虽然这里翻译成道路,但指的一定是孔子的治国理论体系。孔子一直在宣传自己的治国理论,但没有一个诸侯国家完整的采用他的理论,孔子觉得这么好的理论,为什么没有人采用呢,就像放着正门不走,非要翻墙而出呢?孔子可能觉得不可理喻啊,所以才发出这样的疑问。其实这也是孔子对自己理论体系的一种赞扬,是对其理论体系的一种自信表现。他认为治理国家都要符合他的理论体系才行,为什么你们不听呢?
《论语》第 6•24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译文就是: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孔子提出的“先王之道”,就是他总结或认为的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也是他的理论体系。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想说的是,在齐国优势的基础上改变,加入鲁国的一些更好的东西,可能鲁国会发展的更好,再继续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孔子把他自己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冠于“先王之道”的名称,这样师出有名,也有利于他的理论的推广。同时,这也许是孔子认为在现实中实现他的理论体系的一种实践之路。
《论语》第 6•21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就是: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这里也是孔子对传授自己理论体系的一种要求,孔子认为自己的理论体系应该是属于“高深的学问”,需要和中等才智以上的人传授和讲解,智力太低的人理解不了这样的理论,和他们讲这些理论可能是“对牛弹琴”吧。
《论语》第 9•11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他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的学问和理论体系让人难以全面、完整的理解,似乎他的理论高不可攀。但这体系是什么?颜渊也没有了解清楚。
《论语》第9•13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译文就是: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自称是“待贾者”,这是指的他的治国理论体系,他一方面四处游说,推广自己的理论体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采用他的治国理论;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自己亲自出马,来实践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这里也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当一个人总结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后,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推广自己的这个理论,希望别人都能来学习他的理论,这种心情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孔子也希望把自己的理论推广出去,而不是藏起来。因为他知道他的治国理论是好东西,是对国家和国民发展有用的东西。并希望有识货的人来买。这里又印证了《论语》第一章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人来“买”我的理论,赶紧卖掉吧!!!
《论语》第 9•9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译文就是: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另外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在这里,孔子是把自己当做“圣王”呢?还是希望有“圣王”出现来采纳和实施他的治国理论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总的来说,孔子对自己的理论没有得到实施或认可总是耿耿于怀。好东西,为什么没有人认可和采用啊!

donghaixuri 发表于 2012-6-20 23:37:44

回复 andych918 的帖子

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论语》的密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