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haixuri 发表于 2012-6-3 22:05:26

原创 《论语》的密码(一)

整部《论语》的开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这样的解释很多人一直觉得不太合适,这三句话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也看不出和整部《论语》之间的关系,并且还放在整部著作的第一句,确实让人觉得很奇怪。这句话究竟有什么作用?仅仅是表达孔子的好客和宽广的胸怀吗?
《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曾刊登学者的文章,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该学者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用这样的思路来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在这样的解释下,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其中的核心是指向整部《论语》关键,就是孔子提出的是一种学说,或者说是一种治国的理论体系。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纵观整部《论语》就是一种治国和管理社会的学说,它不像佛家、道家的学说,主要侧重于一种个人的修炼,是主要针对个人的心灵和行为的,不主要涉及整个社会和体系的管理,不涉及如何管理众人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认为《论语》的核心就是一套治理国家的理论体系。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内容:
在《论语》4•8篇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就是: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据说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但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一般来说,“道”是指一种规律,特别是一种自然规律,但自然规律是众多的,难道懂得了任何一项普通的规律,就可以死也甘心了吗?显然不是,孔子所说的“道”一定是一种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道”,这种“道”可以富国强民,可以对国家和人民有好处,这种“道”,就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体系。一些学者也认为:“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但我们认为孔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一整套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治国学说。
如果说是一种理论体系或者是学说,就应该可以解释过去社会的发展(因为它是从过去社会的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指导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才是一种理论体系。而孔子在《论语》中对这三个方面多有描述,例如: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在2•23篇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译文就是: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在这一段中,孔子认为根据他的理论体系,百世以后的发展也是可以知道的,这就是对未来的预测。孔子在其中讲了他预测的道理,就是依据夏、殷、周的礼制体系,可以判明一个社会的发展,例如遵守礼制的朝代或君王,就可以受益,违背了礼制的朝代和君王,就会受损,而孔子的体系就是总结了这些他认为好的,应该坚持的礼制体系,因此他敢说“虽百世,可知也”,这正是一个理论体系的作用。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提出的就是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在4•15篇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为: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的“道”是有一套核心思想的,所以孔子说:“一以贯之”,但在这里他自己没有说明。曾子的解释是“忠恕”,是否一定正确,也不一定。这也说明孔子的“道”是有一套完整的指导思想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2•4篇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如果从孔子是建立的一套理论体系来说,孔子的三十而立,并不是我们所平常解释的“自立、独立”的意思,我们认为孔子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治理社会、治理国家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他自己的基本观点,并且他开始对这套理论体系进行实践,推广他的理论体系和学说。这就是孔子当时为什么要去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宣传、推广、实践他的理论体系,当然,当时孔子正是青壮年,满腔热血,但最后他是铩羽而归,也是在50以后,知天命了,而最后转为传授他的理论,而不是亲自去实践理论了。
在5•7篇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是: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在这里,孔子又感叹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不能在中原得到认可和流行,那就只能到海外去发展了。孔子对自己的理论体系还是很有信心的,并且希望致力于不断的推广,就要像怀中揣着一个宝物,而世人都不相信和认可。孔子有时觉得痛苦和悲哀,好东西没有人识货啊,这种心态也只有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的人才能够深深感受到的。但最终,孔子的理论体系还是流传开来,并且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这些也许是孔子在世时没有想到的。
其实在《论语》的多篇中,都可以看到孔子对自己理论体系的应用,不管是分析过去朝代的事例,还是分析他那个诸侯众多的列国现状,还可以看到孔子对自己的理论体系得不到应用的哀叹,所有这些,都是在说明孔子提出的是一套治国的理论体系或学说。那么关键的是:这套理论体系或学说究竟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用来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这才是我们学习和了解《论语》的关键。我们现在学习的论语都是从片言只语上去理解,缺乏对《论语》理论体系的全面和完整的认识。

ralfclerk 发表于 2012-6-4 10:36:57

确实现在的人们没有真正了解孔子的思想

donghaixuri 发表于 2012-6-4 20:05:02

回复 ralfclerk 的帖子

我们需要从基础原则上去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木薇子 发表于 2012-6-5 01:08:59

论语博大精深,可惜教育把人们对于它的学习限制了。

ralfclerk 发表于 2012-6-14 09:04:44

我们是开放了,但是思想未必有古人开放

lipeishu 发表于 2012-6-14 11:44:11

有道理,太有道理了,我想孔子先生不可能在开始的时候说这么简单而毫无相连的话的。支持楼主观点。

珊瑚的羽毛 发表于 2012-6-14 13:01:21

回复 donghaixuri 的帖子

文章写得真好,另辟蹊径,并且站在整个人文管理的体系上立说,避免了直译表面意思,忽略了整体思想的原则性错误,佩服作者。

rockeyyy 发表于 2012-6-14 16:40:48

然而,这套理论体系或学说究竟是什么?期待尊驾解读。

donghaixuri 发表于 2012-6-14 20:53:07

回复 珊瑚的羽毛 的帖子

谢谢赞同!一起探讨!

donghaixuri 发表于 2012-6-14 20:54:31

回复 rockeyyy 的帖子

请关注《论语》的密码(二)、(三),已经发出来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论语》的密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