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verwolf 发表于 2012-5-21 15:00:35

回复 ljlei2003 的帖子

和谐是理想状况,不和谐是现实情况。只要有“分”,或大或小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合”时,一切又会消弭。前者是异质,后者是大同,只是视野的缘故罢了。

sliverwolf 发表于 2012-5-23 14:07:21

本帖最后由 sliverwolf 于 2012-5-23 14:08 编辑

    六.当工作激情遭遇政治谎言……
工作努力、取得实效就会受到老板赏识、升职加薪吗?未必。升职加薪与工作努力和工作贡献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说道升职加薪的原因也是一个大话题,本节中做一些比较简短的分析。根据笔者的分析,甚至加薪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工作智商。有的人显然已经抓到了升值加薪的秘诀,能够更加聪明的去工作,然而有一些人还是如“老黄牛”一般地继续埋头苦干,然而他们的薪酬和位置却变动得很慢。因为这些人还没有巧妙地让老板们注意到他们,而那些具有技巧的人能够在老板面前进行表现从而获得老板的赏识。在工作中不要忘记亮出自己,在老板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对于公司和对于老板的忠诚,不然你将继续沉默下去。
    2.重要时刻亮出自己。有些人显然善于制造问题,同时也“善于”解决问题,制造问题是这些人专业范围内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的影响面又较大,这样无疑会提升在老板心中职位的重要性,很显然,老板心中的职位重要性是与薪酬相联系的,而并不是与自我认知的职位重要性和社会承认的职位重要性相联系,有些人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才没有很明显地变动位置。
    3.人际关系。这个因素有时的作用是呈现两极化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许会让老板认为能够做好内部团结和沟通,从此受到老板的赏识和提拔。但是比较恶劣的人际关系也有它的作用,老板也可能认为组织氛围不佳,那些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可能会集体隐瞒,向老板共同掩盖问题的实质,从此让老板更容易信赖那些人际关系不佳的人。其实老板是企业的“独夫”,那些人际关系不佳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与老板是“同病相怜”,这样状况也导致人际关系不佳的人更容易受到老板的认同。
    4.把光荣留给老板。许多问题的实质是极其尖锐的,也是让人难以启齿的。有些问题本身就是老板造成的,如果在比较公众的场合提到这些问题,无疑是在给老板难看。好大喜功是中国人的特性之一,而且位置越高,这种特征越明显,如果不分场合的揭弊,那么无疑会给自己留下后患。帮助老板将这些问题解决或者消弭,或者将舆论风向转移,而且又能让老板看见你正在努力去做的,篮板会感激你。即使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如果你解决了,也不要在人前夸耀,要将光荣留给老板。如果你进行自我吹嘘,如果不幸地让老板知道那么你这属于邀功请赏,这样其实是在要挟老板,这样的后果不言而喻。
    5.以老板为中心。能够让老板身边的人给你美言几句会让你加重在老板心中的印象,至少老板知道你,而在那些比较关键的时候,减少被忽略的可能性。如果做到?你需要与老板身边的人建立比较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人或许不起眼,但是由于离老板的位置比较近,因此更容易与老板进行沟通,这些人体现在老板的生活中和工作中,不能忽视的是老板的日常娱乐中,因为老板也比较重视在其日常娱乐中建立起来的私人友谊或者关系。
    6.给自己与老板面谈的勇气。在笔者的工作经历中,有几位同事可以剑走偏锋,敢于敲开老板的门,去直接和老板面谈,从而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因为属于不同的层级,老板的注意力相当分散,个人的贡献除非特别突出否则你难以在老板心中留下印象,这样的事例相当少。这是你需要鼓起勇气敲开老板的门,向老板诚恳的说出自己的辛劳和成果,更不要忘记向老板表示你的忠诚,这样会让老板认为给你升职加薪是值得的,加大老板对于自身行为决策的肯定性。
    7.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老板。老板欣赏何样的人,其实从日常的人事变迁中可以分析出来,如果能将老板赏识的特性显示出来,那么的希望就有可能实现了,不要忘记一个成语“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使有自我的独立人格也不要在这个问题与老板犯冲,有时候增加一些附属人格也是相当必要的。至于“最好的一面”是什么需要自己去发现,而并不是自己单纯主观的认识。
    8.向权奸们致敬。如果有幸翻开《资治通鉴》就会发现那些权奸们一个一个活得有滋有味,而那些忠臣良将们却因为忠言逆耳而下场令人惋惜。在中国社会这个背景下,人治仍旧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在国外也是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要被那些外国的舆论和评论所忽悠,因为信息战和舆论战的作用就是让人更加愚昧,而没有其他更核心的目的。富且贵是每个人追求的,但是哪些人更容易“富且贵”,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以上罗列了8种影响因素,单单没有列出工作努力、富有成效这一项,这属于正常情况,就好比国人心中的“清官情节”一样,认为这样可以活得提升加薪,这样的认识显然没有对职场有较为深入地认识,还生活在比较单纯的世界中,请将头从你正在专注的工作中抬起,看看周围的世界,你是否认为自己活得很不如人意,换个方式,你将活得更加潇洒。
    你认为有政治谎言吗?这是因为你还生活在比较直接和直观的世界中,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实际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因此你就会偏离企业的价值观越来越远,而你的道路也会同升职加薪的道路越来越远。而职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每个在职场上奋斗的白领们,千万不要一意孤行。独树一帜意味着就是跟多数不肯妥协,团队中对于异己分子的排斥是相当强烈的,因此千万不要被自己所谓的工作激情而遭致团队的清洗,因为你得罪的是大多数人。
    或许这个问题与管理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对于职场上的每个人而言确实一个沉重中滴着扭曲的话题,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如何在职场中有效的管理自己,让自己更加狡猾的面对职场中的是是非非,而不是对于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理解茫然失措,通过本节内容,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职场背后的一些关键因素,至少可以起到免疫和预防作用。

sliverwolf 发表于 2012-5-28 15:15:48

本帖最后由 sliverwolf 于 2012-5-28 15:17 编辑

   七.当公司本身不尊重自己的产品时……
做品牌就是做细节,细节来自于哪里,细节来自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企业文化的概念横行的时候,企业主的意识无疑将永远占据主流,然而公司的行为是众多意愿的综合体,好比是物理学中各种分力形成的合力,在合力中凸显分力的作用很困难,但是也并非不可能,只是需要进行太多的协调和同化。
   做质量也是做细节,细节来自于哪里,细节来自与每个人的心理。或许以上的说法比较主观,但是结果就是主观和客观的产物,而过程凝结的是主观意识。有些企业主片面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须知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即使出现一两次好的结果,也只能归结为偶然,因为过程没有保证,那么结果也就无从保证。态度决定一切,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看似虚无缥缈,其实却反映在每个人的行为表现中,或许过程中的人员根本不知道一些应有的概念,但是最重要的企业中最强大的意志有没有这样的概念和认知。
   或许有些人会说这些所谓的理念或者概念太过理论了,他喜欢摸着石头过河,这或许是对的,但是却不了解当时的背景情况,当时是因为无法找到先行的可以遵照的理论,才提出这种近乎无奈的口号活着选择。不然任何人都不会冒这么大的险去重新思索和改变这个国家。还有一个问题,到底愿不愿意学习成功的经验,还是希望学习到失败的经验,有些人或许会选择前者,有些人或许会选择后者,学习前者的目的是学习成功,学习后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后者好像是曲线救国一样,目的还是为了保持成功。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学习和借鉴呢?      
   想一想今时今日那些成功的典范吧,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难道非要另起炉灶、自以为是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发现和避免自己的局限,成功是因为有足够的优势可以掩盖局限,如何将别人的有时变成自身的优势,这需要去学习,虚心地去学习。
   产品是无数人心血的凝结,而不是随意捡取的玩意,如果不能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产品,那么就不能充分的质量保证,因为首先意识都不正确,意识是用来引导实践的,意识出了问题,怎么去保证实践过程的品质。然而根源于意识的问题是根本的,恰恰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想一想我们遇到的那些头痛的问题吧,有哪些不是意识的问题?有哪些不是管理者,甚至是高层管理者的问题,然后所谓的高层管理的态真实度却是回避这些问题,并且推卸这些问题。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假如高层本身对产品有发自内心的爱护和重视的时候,那么品质的提高也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为什么不尊重自己的产品?是因为产品本身功能或质量的问题,还是仅仅将产品当作一个可以获取利润的直接手段?其实这都是错误的想法,要把自身的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当作一件事业来看待,当作一种使命来看待,要用使命的忠诚来完成某件事情这件事情才会做得完满,那些“差不多”的说法和心态还是免了吧。假如企业本身都不尊重自身的产品,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何保证来让顾客满意?所以一切的结果都有其根源,生产产品本身就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既然不尊重产品,那么必然也就会不尊重生产产品的工作,对于工作不重视,那么工作就会做得随意马虎,对于一项工作不重视,就是对做这项的人员不重视,揖让对人员不重视,那么就会产生一个后果员工流失,或许这个表述标胶长,但是实际的逻辑就是这样:
不尊重产品→不尊重工作→不尊重员工→员工离辞职
   假如没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产品,那么这个制造企业就缺乏使命感,没有使命感,那么就没有忠诚度,对自身的产品不忠诚,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不忠诚,既然如此就会三心二意,不肯用踏实的心态去面对遇到的那些问题,总是想着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的逻辑颠三倒四、反复无常,一个企业有多大家底?就是再大的家底也经不起这样折腾。或许企业主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危害性,企业主有权力去推卸一切,假如企业主还有可推卸责任的下属的话,突然不管是怎样地去推卸,最终结果还只能是由企业主自身去承担。
   企业经营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因此对于企业主而言需要有一个信念去支撑这项经营的事业,不能因为信念的缺失和意志的丧失使企业发展的路途陷入迷茫。企业主的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对于员工来说就是一件大事,因为在一个企业中企业主是其他所有人员所仰望的对象,企业主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其他人员模仿和学习,然后蔚然成风。其实在企业金字塔中情况都是这样,基层看中层,中层看高层,高层看老板,老板看天空,至于天空中能看到什么,关键在于老板心中有什么。
   管理无小事,处处有细节,这里并不是强调细节主义,而是要提倡一种细节思维,因此质量和品牌都是用无数的细节堆积出来的,最好才成为一种战略。《管子•形势解》有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一滴的地积累,所有的辉煌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即使我们能够将看到的问题进行持续性的改进,即使也只是微不足道的改进,那么积累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sliverwolf 发表于 2012-8-21 19:17:20

   八、当激情工作遭遇机制问题时……
   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同层次的人士感受是不同的,职场工作总是有一些无奈,总是需要背负一些东西,虽然自身认为心安理得,但是下级的想法却是不一样的,虽然每个人公司都在提倡沟通,但是有些东西确实不是可以沟通的。如果一个公司认为自身没有问题,那么这个公司肯定陷入了十分可笑的“自大”的问题,而且还是属于那种盲目的自大,这是一个企业整体意识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公司董事会思路的问题。戴明博士说,产品的质量是出自董事会,确实是很有见地的论断,尽管公司一直在提倡执行、执行力和执行文化,但是要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只是执行就可以弄好的。除非是有那种可以将错事做对的水平,但是这也是老板们所希冀的,尽管老板认为自身并没有错,甚至认为自己是一头狮子,而下面都只是一群绵羊。
   我们每个人习惯性地对自己使用“X”理论,而对别人采用“Y”理论,至于十分人性的换位思考可以经常出现在管理者头脑中吗?事实上,管理者们经常在抱怨着,上级如何无能,下属如何愚蠢,这当然不是全部事实,因为别人并不了解当事人的困境,而我们经常是十分主观地对一些人和事进行定性,而且这种判别经常是十分仓促和草率的。我们经常给自己错误的强化,一切都是别人的错,我才是正确的,任何都不愿意去否定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主观的正确性,至少认为自身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盲目的自信,注意这里用的是自信,而不是自负,因为自负也是一种否定。
   如果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就会发现我们经常只关注那些比较浅显的问题,而那些根源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却经常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我们已经习惯了灵活的处理的方法:视而不见或者是曲线救国。因为一些问题的指向是一个层面上不能解决的,甚至也是一个十分忌讳的话题,我们采取了无可奈何的回避,同样我们也总是无可奈何的面对,因为那些经常碰到的问题的根源就是我们一直所回避的。问题的真相是什么?在工作中不要将自己变得盲目,要给自己“发呆”的时间,梳理一下思维,进行一下深度思考。
   我们经常会说,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辞:“这件事其实有利有弊……”,我们习惯于中庸,习惯于和气,我们经常反对偏执,事实上我们已经不自觉的陷入了中庸的偏执。这是我们的文化特征,同样也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特征,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其实我们一直在偏执着。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辩解:“不要那么死板,要灵活一点,才不会得罪人”,其实我们一直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或者教训,并且将这样的观念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其实一些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以后,答案就会呼之欲出,然而我们却谨守自身的游戏规则,因为世界不仅仅只有黑白地带,话是这样说,其实不存在什么黑白地带,因为世界已经被我们中庸掉了。我们举一个例子,公司的工作氛围差,问题出在哪里?员工素质不高→管理不善→企业文化不好→公司机制有问题,可是我们的推理经常到了企业文化这一关就结束了,企业文化很时髦,所有公司都在“建设”所谓的企业文化(笔者注:建设一词加引号的原因见拙作《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大有将企业文化神话的趋势,企业文化真的这么神奇吗?有没有思考过一些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公司企业文化的作用很正面,而在一些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最后只能证明是劳民伤财?笔者在《读〈水浒〉,说管理》中归纳出一点:生存的意志,企业生存的意志最集中和最核心的是来自于管理高层,而企业文化是否能改造成功也取决与管理高层,只有高层,也只有高层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改造成功,尽管成功的企业文化改造需要公司全员的集体努力。
   我们将思路继续延伸下去,为什么说企业文化改造成功需要高层的努力,是因为高层代表的是公司最核心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它规定着这个企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向,也决定着整个企业的认知和思路。我们经常说老板的意志就是企业文化,其实也是在证明着公司的机制对于事务的决定性影响。老板们很强调工作实效,诚然工作实效和绩效与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但是一切都是在公司机制这个决定诸多因素的核心元素的包围之下,只要在这个公司任职、工作都不能摆脱这种机制的笼罩。而公司的机制决定着这个企业的融入兴衰,它真正决定了这个企业的运作、方向、思维,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未来。不管市面上流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高效团队建设也好、企业文化也好、执行力也好,公司品牌也好,其实这些所有东西都是表象,都不是关键性的实质,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机制,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机制是决定其他所有方面的核心元素,其他所有方面是都是被决定的,属于从属地位的。然而,企业经常是在本末倒置,在一些次要的问题花去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将话题转移到章节名称,激情的工作需要一些因素来支持,并不能仅仅依靠工作者本人,而是需要企业文化、团队支持配合、各类资源配合和规范制度健全等等,然而这些东西同样是表面的,真正起核心作用的还是企业的机制,一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在经过层层剖析以后,建立了意想不到的联系。因此高管们一直情调的工作没有士气,工作没有激情,问题的真正症结出自哪里呢?通过以上的分析,结果不言而喻。当戴明博士说产品质量出自董事会时,问题已经指明了根源,只是有些问题一直没有讲明罢了,我们一直在遵循着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显然不将高层囊括在内,因为他们属于规则的制定者和践踏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真正是问题的根源和核心所在,其他所有问题也仅仅是皮毛而已。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管理实践综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