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88 发表于 2012-2-12 20:20:47

思维导图应用魔方连载28——《品德与生活(社会)》导图应用“线”

《品德》导图应用“线”2、线“线”就是围绕“点”,而展开的线索,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获得的,所以这门课程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来组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和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而不是仅仅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学科的概念出发。《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则是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范围构成课程标准的框架,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人类有一些基本的活动,如:集体活动、领导和被领导、民主和自由、安全和健康、资源和财产等,这些基本活动,不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国家活动中都同样存在。个人在这些基本活动中,总是扮演七种角色:公民、劳动者、消费者、家庭成员、朋友、社会集团成员、自我。虽然在某些年级有一些角色要被特殊强调,但是在每一个年级都应当涉及所有的角色。例如,要学习“家庭生活”这一课,就可能要涉及社会学(角色)、经济学(生产者和消费者)、政治学(规则和法律)、历史学(很久以前的某些家庭)、人类学(核心家庭和扩大的家庭)等方面的概念,从而体现社会课功能的整体性。
图94:社会个人七种角色
         图95:人类基本活动学生也是一个社会人,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身处的世界,需要掌握人与人交往、合作的技能。在深化个体理解的同时,他们也储备和消化与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相关的知识、文化传统和多种价值观念。正是在这样的学习和理解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和适应能力。为此,社会课程还为学生提供如下活动的指南——学习怎样用时间(历史)和空间(地理)给自己定位,逐步认识、深化对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同,培育社会的公正意识和责任感。学生的生活场景基本就是:三点一线。这三点就是:家庭、学校、社会。每个人因为不同场景而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的认知就是责任的认识,作为学生的责任与目标就是:健康成长、掌握知识。          图96:社会-学校-家庭的关联
   下面就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课本内容,按照“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景进行章节分类,导图化整书内容要点。
再次重申的是,导图是工具,我们在使用导图进行知识归类时,对该知识的应用才是根本的,导图再漂亮,考试再高分,如果言行不一,也是枉然。 本博客为方便读者:为连载型,如需电子版样书,或者购买书籍可以咨询——导图应用魔方群:122935870;
http://blog.sina.com.cn/u/115463781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思维导图应用魔方连载28——《品德与生活(社会)》导图应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