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wth 发表于 2011-11-29 12:04:11

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崛起之路

每个历史人物,不管我们喜不喜欢,都真实存在过。史书上已经清晰地将一位重量级人物界定为“窃国大盗”。 被安上这顶帽子的,历史上也就袁世凯一人。  节袁世凯22岁时奔向山东,投靠老叔的至交——淮军“庆军”首领吴长庆。  吴长庆很照顾这位文武双全的世侄,尽最大努力予以照顾、栽培。  1882年朝鲜发动兵变,赶跑了明成皇后,拥戴大院君执掌政权,落魄的明成皇后派人找清政府搬救兵。清廷立即安排吴长庆等人水陆并进赶赴朝鲜。袁世凯带领500人的突击队冲锋在前,把局势稳定下来。  论功行赏,又有吴长庆的极力保荐,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成为藩国朝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  这一年,袁世凯才23岁。1884年,朝鲜又发生了政变,亲日派系“开化党”在日本人的唆使下,挟持朝鲜王室,袁世凯先向李鸿章请求指示,同时走外交程序,向日本大使表达抗议与责问,前者来不及回复,后者不可能给答复,袁世凯 “号召中国驻防各营,并策动朝鲜左右两营勤王,在军事上,甚至外交上做详尽周密的部署,发号施令,统驭中韩联军,击溃日军,摧毁政变集团的势力,拯救韩王,恢复李熙政权,同时维持汉城的治安”。 平息朝鲜政变很快平息,李鸿章对这个25岁的小伙子刮目相看。   甲午战争,大清国惨败,袁世凯在朝鲜的日子到了尽头。清廷痛定思痛,不断反思甲午败绩。1894年11月,清政府下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䜣为督办,庆亲王奕劻为帮办,翁同龢、李鸿藻、荣禄等人为会办,“参酌中外兵制”,着手编练新军。  这是一帮大佬的游戏,根本没有袁世凯的位置。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建议要进行军制改革指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在武器装备和军制上都借鉴西方军队的新型陆军,最好是在北洋辖区训练5万人,在南洋辖区训练3万人,广东和湖北各训练2万人,其余省份各练1万人。  义和团运动闹腾得正火热的时候,袁世凯第一次在重大问题上没有与慈禧保持一致,老佛爷打算利用义和团对抗洋人,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对义和团不抱任何同情心,毫不留情地打压,洋人的利益没有受到丝毫侵犯。  各国列强对这个肥头大耳、留着八字胡须的地方大员抱有极大的好感。  李鸿章去世后,给洋人们带来的最大困惑是,到哪里还去找这么一个好的伙伴?  现在,似乎有答案了。  凭借戊戌政变前的效忠表演,袁世凯的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新建陆军的控制权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在慈禧去世之前,袁世凯已经有了种种隐忧,在给其兄袁世勋的信中他曾谈道:“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谢世,朝政尽入贵胄之手,弟此次得跻高位者,赖有太后之宠眷耳。然而慈宫春秋已迈,犹如风中之烛,一旦冰山崩,皇上独断朝政,岂肯忘怀昔日之仇,则弟之位置必不保”。  袁世凯的大靠山是慈禧,老佛爷毕竟不是“无量寿佛”,1908年因慈禧、光绪的去世,满清王朝重新洗牌,光绪的弟弟载沣独揽朝政,袁世凯终于知道了什么叫秋后算账。  嗅觉敏锐的袁世凯从中察觉出一丝与众不同的气息:瑞徵、张彪都是无能之辈,怎么能够平定叛乱?摄政王载沣少不更事,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昏庸贪鄙,没有奠定大局的能力。1911年革命党来势汹汹,  在起义军占领汉阳的当天,清廷内阁召开紧急会议,要求袁世凯出山带兵。  载沣这里就是袁世凯的禁区:起用袁宫保?下辈子吧。载沣坚持任命陆军大臣荫昌带领北洋军先锋部队奔赴前线。荫昌的优点很多,字写得好,待人不错,心眼儿也活,缺点,代表性的缺点只有一个:军事经验不足。荫昌大人也有些自知之明,清楚自己在战场上有几斤几两,不忘记去湖北前先找有经验的人士取经,学些经验。  放眼天下,符合此条件的只有袁世凯一人。  当清廷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统帅,协同对付革命党时,冯国璋上战场前,做了一件与荫昌相同的事:到安阳,特地找老领导袁世凯请求行动方案。  袁世凯的指示只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慢慢走,等等看。葬送满清王朝的也正是这六字方针。  名义上,装备优良、阵容整齐的各路大军奔赴前线,迎击革命军,但清政府的大部队目标很明确:到湖北看热闹去。  无论是荫昌还是冯国璋,都没有看成热闹,没等他们到达湖北,革命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武汉三镇。  朝廷忧心不已,祸不单行的是,洋人也不甘寂寞,来凑个热闹,在武昌起义发生的第二天,四国银行团的美国代表司戴德与法国代表贾思纳一致认为:如果清朝政府请一个像袁世凯那样强有力的人出来协助它,并同意一些宪法改革,则叛乱将失去它的矛头而不久就会被粉碎。  看起来这像是一个建议,可载沣心里明白得很,自己哪还有什么选择空间。  现在清政府国库空虚,掏不出打仗的银子,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四国银行贷款,而四国银行的条件则是再明确不过的——重新起用袁世凯。  10月14日,载沣做出一个不情愿的决定: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在任命通知书下达之前,王公大臣进行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一边是奕劻、徐世昌、那桐等袁世凯的忠实盟友,一边是溥伟等皇室贵胄,支持者把袁世凯当成大清王朝唯一的救星,反对派则认为起用袁世凯是引虎驱狼。  载沣的想法是:让袁世凯给大清国卖命,打输了,没什么好说的,直接砍头,打赢了,也要找借口杀掉。  谁知,袁世凯借口身体状况未有好转,拒绝了。  载沣明白,这小子现在还记着仇呢,但对抗革命党这出戏离开袁世凯还真演不下去,只有不断说些好话,催促袁先生早日上任。  袁世凯没有最终表态,他的儿子和众幕僚表示坚决不去。  10月15日,北洋军的高级将领,几乎齐聚安阳(病假和事假者除外),在袁老板的召集下,共同为未来的发展献言献策。  部分与会人员建议,清廷实力不济,南方的革命党一时还成不了气候,应该果断出击,北可推翻满清,取而代之,南可消灭革命军。  清廷虽然腐败无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6年后的张勋复辟就充分印证了这点;袁世凯的观点是:目前我还不适宜出去,等时机成熟时再说。  他给冯国璋、段祺瑞两大心腹安排的任务是:前者去迎击革命军,“剿抚并用”,既注意保证军事上的优势,又不能贸然进攻;小段嘛,密切注意北京及附近各地的动向,京城是全局的核心,那里不出乱子,一切才有保障。  布置妥当了,袁世凯才装模作样地又上了一份奏折:目前俺的身体状况依然不是太好,可是看到局势恶化到这个地步,也顾不了许多,只有竭尽全力,报效朝廷。当然,困难也是有的,您让俺统帅湖北的军队对付革命军,可是现在湖北已经落入革命党的手中,俺成光杆司令了,看看朝廷能不能下令从各地紧急招募兵勇,以供调遣。  在那段风雨压城的日子里,袁世凯像个上了发条的齿轮,高速飞转着。  四年前,革命运动闹得还没这么凶,老袁依然位高权重的时候,对革命党那是恨到骨子里,他曾上书慈禧对革命党实施残酷无情的镇压,连方案都拟好了:一、与日本政府秘密合作,压缩孙中山等人在国外的活动空间;二、加强国际舆论宣传,削弱革命党在海外的影响;三、进一步限制年轻人出国留学,因为好多年轻人出国逛了一趟后,思想立即变得难以控制;四、查禁各革命刊物,扼杀各“喉舌”。  这些主张很合老佛爷的胃口,老袁因此也被倚重为对付革命党的骨干。    1908年,袁世凯已经追加了未来投资的砝码。  有一天,一个陌生人造访黄兴,来人声称是受直隶总督杨士骥所派,转达袁世凯的意思来人说,袁世凯大人以前缺乏对革命的理解,现在决心弃暗投明,为推翻满清统治而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复我汉人河山!  黄兴愣住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我们很高兴看到袁大人觉悟有了显著提高,可是,希望您能明白,我们的革命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如果袁大人能接受这点,双方可以进一步沟通。  短暂的交流结束,黄兴要做的就是等待对方的回复。  杳无音讯。  很快就是慈禧去世载沣上台,接着老袁被一捋到底,生计问题都解决不了,哪还有心情考虑革命党的事儿?  挫折是暂时的。  待袁世凯在安阳稳住脚跟,又萌动与革命党合作的念头,这一次,他直接派人找到孙中山,目的更加明确:大伙儿一致行动,共同反清。  这么多年,中山先生颠沛流离,什么样的花招没见过,能相信不明来由的三言两语?  绝对不能。中山先生直接把来人打发走了。  受到这样的冷遇,老袁为此郁闷了好几天。  没有收获,也谈不上什么损失,袁世凯不允许自己前进的步伐因任何事而羁绊。  老袁不合作,清廷没法自奏自演,革命之火熊熊燃烧。10月27日,载沣再也顾不得与袁世凯间的种种过节,匆忙任命老袁为新一任钦差大臣,全权节制所有赴鄂作战的清军。  这个结果,和袁世凯的期望值,还是有些距离。  老袁自认耐力不算差,想着再等等看,挑一个更合适的机会。  清廷是一代不如一代,道光、咸丰、慈禧,以惊人的速度退化,载沣更绝,土生土长的革命党离他有千里之遥,就在皇宫里坐不住了,要跑。  得到消息,袁世凯比载沣还要着急:出山!

growth 发表于 2011-12-1 09:55:32

袁世凯本可以作下匡复济世的英雄,但是他没有这样的胸怀和眼光,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误了卿卿性命

growth 发表于 2011-12-1 09:58:37

他在朝鲜的表现,证明他是有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的,编练新军也很有成果,新军这种军事力量,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也成为了革命军的主力

growth 发表于 2011-12-1 11:18:22

可异,他没有曾国藩的眼光和忠诚,曾国藩掌握一支湘军,曾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但他没有作出这种选择,袁世凯手中也有一支新军,可他视这支军事力量为个人之物,他没有成为振兴国家的新锐人物,只为了一顶皇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