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出书的几点“冷”思考
培训行业是在99~2000前后大爆炸的,但此时图书市场高潮已过,2002年左右就开始陷入低潮,而且速度非常快,特别是经管类图书,2005、2006年直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一个寒冬期。培训师出书,掀起高潮的主力不是我们大陆的培训师,是台湾的一批老师。如林伟贤、余世维、曾仕强老师等。
很多人说他们的成功源于其知名度,其实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市场空白。注意,我们本地培训师的书有,但不多。
另外,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的操作模式:图书、光盘与培训的结合。
在这一点上,在我们培训老师群体中,历来观点不一。有的老师坚持培训就是培训,无需采用别的方式打知名度、打品牌,否则就有沽名钓誉之嫌;有的老师认为,培训的目的为了学员的提升,如果图书能带来帮助,当然可以操作。
现在很多图书机构,在促动培训老师写书,或者合作写书时,通常会这么说:出版一本自己的专著,是培训老师个人品牌的提升,职业形象的完善等等。当然,还有一点并未挑明,那就是:知名度、品牌度提升之后,会带来更多的培训,老师可以实现名利双收。
我认为,在培训老师写书、出书这件事情上,这种观点基本上都属于一种“热”思考。
我在这件事情上,基本上是一种“冷思考”,我是从培训的最终目的出来来考虑的。
正如一些老师所讲: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员受益,得到提升。只要能更好、更高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在自己最擅长的课程基础上打造图书、光盘,纸质阅读、网络阅读、课堂培训同步进行,未免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与个人经历相关,我最关注的是励志、职业规划方向,就以此为例说点。
众所周知,人这一生中,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发展困惑。例如:在北京求职三个月后无果,失败打击下恐怕会心情大变,无法自制。失望、挫败之际后,有的人会失望而归,置自己的梦想而不顾。
但其实都清楚,从一生的角度看,这点挫折并不算什么?从现实的角度看,北京的人才缺口那么大,哪怕是普通大学毕业,能干活的人,找不到工作,应该是自己求职的理念、方式出现了偏差。
如果给这些兄弟姐妹一点时间,他们也会把这一点想清楚,但问题是,那一时之间是很难自制的。
此时,他们就需要外人的帮助,各位多年专注于此方向研究老师的帮助更有效。
倘若此时能看到一本书,作者以一种平和的语言,温馨的故事讲出这个道理,并列出实际数据,他们即使不能恍然大悟,也会有点启发。
要知道,人生关键时期,就那么几步。一个选择,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而我们培训老师辛辛苦苦学习、提炼、总结、培训,其最终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帮助到他们吗?
至于他人说自己沽名钓誉之类,随它去吧,我们做得是有益的事情,又何必在乎那些。
当然,我对坚持培训就是培训的老师们,抱有一份尊重和理解。我尊重这些老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比如,我曾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陪国内一位知名营销人,国内第一套营销图书的作者,每天写作至凌晨三四点钟,他写,我看,提建议,马上修改。
我非常尊重这位老师的出书观点,我必须自己写,即使我并不是非常赞成。很简单,这位老师的咨询项目很多,身体也不好。写书两个月,修改一个月,这位老师舍弃了三个上百万的项目。
昨天咱们栖息谷的一位老师问,写了一篇文章被出版机构看中,希望能以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为基本框架,整理成书出版,但不知如何做。
我看过文章后,发现那位编辑有眼光。这篇文章中,确实隐隐有一本书的框架。至于具体如何写,这些都是细节了。
时间匆忙,未修改,表述不到之处,还望见谅。望与各位老师多交流。
期待中国大师的作品 好,分析得透彻,确实是这么回事.培训市场应该是有很大的潜力的,关键是看如何去开发. 写书也是一个自我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的一个重要途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