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优化时的思维模式:“和”而不是“或”
再读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6 sigma》,有一段话很引起我的共鸣。大意是说:在企业中进行业务和管理优化,要避免一种“或”的思维,就是认为“时间”、“质量”、“服务”、“成本”这些是矛盾的,是不可兼得。在这种思维定式下:
如果要保证一个流程的风险控制,那么就只能通过“层层审批和签字”、通过牺牲“效率”来获得。
如果要一个流程提速,那么就会风险失控。
如果要降低成本,那么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就失去保证
...
这些“如果”,这种“或”的思维,就成了拒绝反思流程、拒绝流程改进的借口,因为“顾此一定失彼”嘛。
而《6 sigma》和我的实践要说的是,要提倡一种“和”的思维,恰恰通过“理念的突破”和“技术手段的突破”,让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如果这个流程的第8步是签字,每次走到这一步都等待、耽误时间,那么,这次签字为什么要签?是在避免什么风险?是怎么避免的?有没有一种其他方式也能来控制风险、同时又不是一定要签字?
如果这个流程中A部门给B部门传递一个资料后,对于A就开始石沉大海,A哪怕着急也推进不了这个流程。那么,根据哈默流程原则之“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人执行流程”,那么B和其他部门正在推进的事情,有没有一步可以分出来让A来做,既然A有意愿和驱动?这样,是否可以缩短时间、又不影响流程质量?
面对某个流程,一定要借助高额的IT投入才能优化吗?有没有不增加投入成本就可以优化的办法呢?不用IT、手工就可以促成哪些变化呢?(见陈立云先生的新贴,他举了一个例子,不花钱也能让酒店前台识别出新老客户,名称是摸脸CRM)
想起一个广告,“中国人--和”。期待这个“和美、和谐”的“和”,也能成为“和思维”的“和”,成为我们中国企业优化人员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和优势思维,多挖掘一些流程上的亮点创新出来。
值得令人深思啊!:) “或”是看懂了,“和”看得有点累,是不是就是一种顾此也不失彼啊,是做+法,但,个人认为,楼主“或”思维本身没有错,错是错在那些条件本身对于企业来说还不具备,
举例:如果要降低成本,那么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就失去保证
这句话没有错,前提是这个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相当好,而成本已经足够低了,
这时候上面的命题就成立,但现实是这两者都没有当然也不可能做到极致,故这种“或”就成了一种拒绝进步的借口。
而“和”的思想,则是什么呢?是确定以不失另一目标为前提,或者说,由于有更多的选择,方法,技术,而相辅相成。
-----
一点愚见。:P
还是应有轻重缓急之分,静态看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选择才符合发展的要求。流程优化需要有目标,“和”是对的,但不同目标之间有权重大小之分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次要又是什么,必须先弄清楚 wjyzjq 发表于 2011-4-13 2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或”是看懂了,“和”看得有点累,是不是就是一种顾此也不失彼啊,是做+法,但,个人认为,楼主“或”思维 ...
这段话,正解!! 对我有启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