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 发表于 2003-4-7 19:13:00

脸与人才

相声演员李金斗与王涌泉有一则相声,叫《找脸》,李说人没脸,王不服,指着脸的左边说,这是脸,李说,那不叫脸,叫左脸颊。于是乎指着右边就叫右脸颊,上面叫脑门,下面是下巴,前面不是眼睛就是鼻子或是嘴巴,总之没有脸。
那脸在哪儿呢?我一直在想这么一个问题。我忽然感到人才与人的关系与此有点相似。人才和人在某一方面是统一的,在某一方面又是割裂的,就象脸与脸颊或脸部的某一部位。你是人才吗?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此时你就是人才,而非一般的人,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此时你就是一般的人,而不是人才。
世间的事务就是这么复杂。有人认为,遍地是黄金,处处有人才。龚自珍老先生就振臂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国外也有此说,叫“只有无能的将军、没有无能的士兵”,道理都是一样的,好象人才很多,只是看人怎么去用了。中国是一个缺乏人才的地方,中国人一直都在渴望人才的,求贤若渴者比比皆是,悬赏招才的有之,三顾毛庐已成为纳贤的典范举动,这还不够,中国人还勾画了一个伯乐,专门看人才的先生,千里马到了他那儿,就有了出头之日,但有感叹,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一感叹,掩盖了多少的叹息。另一方面,中国同样也是一个浪费人才的地方,说远一点,孔子就是为四处所不容的典范,至于姜先生碰到周文王,更是因为人才太少,以至于他到了80多岁还在钓鱼,等待文王的干活,换到现在早退休了。有些人才是很可用的,但也因为太能耐了,所以一概予以拔除,曹操杀扬修就是例证。建安时期,是人才的大多要借酒装疯才能活命的。这当然是矌世皆忧的人间悲剧。按现代的话,就是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重大的结构性失衡。
时代到了今天,伯乐已存在了千年,研究伯乐的人列举了伯乐相马的几大缺陷,比如一个人说了算显得太主观,逐个挑选以至于产量太低,程序上缺少公开性、透明度等等。甚至有的说,伯乐相错了马,因为是权威,就可以不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不符合我党、我国的根本制度和广大人民的要求。还有的说,你伯乐又是谁任命的呢?提法都有相应的道理。
于是就有人提出要赛马,杜绝相马。因为赛马之于相马,怎么说都是一个进步,批量有了,透明度增加了,公正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于是就有人向我提问:“假如是田单赛马,又该如何?” 田单赛马的结果是以劣胜优,胜出的不是马,而是田单,本末出现了倒置。我们国家的很多政策、规定也是具备先进性、公开性和公正性的,但运用到现实中,就会出现变味,比如岗位可以让你闪光、标准可以让你升级、附加的条件更可以让你有利,你的毛发怎样?你奔跑的姿势如何?等等等等。到最后还是演变成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此时人才就呼唤伯乐了。这样的怪圈是现实存在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赛马也并非现在才有,从某种程度上说,科举也就是一种赛马的方式,一千多年的科举产生了10万多名进士,他们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人才基础,可面对范进,你说他算人才吗?
如此说来,任何一种制度,好象都有其两面性,如何能发挥其良性的一面,摒弃其恶性的一面就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如何在制度建设上实现自我更新、自我约束,走向良性循环,这不仅是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应当是时代发展、民族发展的需要。
在此我向各位朋友讨教。

水漾 发表于 2003-6-3 12:32:00

德隆先生可谓之为人才

fisherlu 发表于 2003-7-24 13:20:00

看君一篇文章,胜读十年书。

lj4912 发表于 2003-7-24 14:18:00

楼主的信心真是可取!
楼主文章所表现出的观点很明显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冲突,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已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角落。生活在这个社会,不由你不随之“变色”,我对此很悲观。
慢慢呼吁吧,争论吧,也许过个几百年会有改观的。

lsl007 发表于 2003-7-24 22:29:00

所以用人力资源或干脆用人力二字比用人才两字用得放心多了,你说我没有脸?那总算个脸夹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脸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