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resso 发表于 2004-10-3 22:53:36

<P>感谢楼主共享,总体感觉略显单薄,如果能分享PPT详细看过.再做评议!!</P><P>duqian@126.com</P>

laoluo 发表于 2004-10-14 13:23:47

<P>为什么我老是下载不了这东西的啊,应该怎么才可以和你们一起分享啊呵呵,谢谢</P>

donizhu 发表于 2004-10-15 14:15:06

<P><a href="mailtDONIZHU@BENQ.COM" target="_blank" >DONIZHU@BENQ.COM</A></P><P>THANKS!</P>

s2340516 发表于 2004-10-26 16:34:11

不错的范本,能提供一份吗?谢谢<a href="mailts2340516@163.com" target="_blank" >s2340516@163.com</A>

fangyin 发表于 2004-10-26 21:41:33

<TABLE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border=0><TR><TD 9pt; LINE-HEIGHT: 12pt" width="100%"><img src="http://www.21manager.com/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B></B>
<FONT color=#000000>后宝洁故事
  创业的感觉挺好
  赢周刊记者张韬
  每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发生之前都似乎要有一个比较值得纪念的事情,史建明的“绍兴会议”在他的上海迈迪管理顾问发展史上应该是一个比较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是记者所能够采访到的几十位宝洁出走的管理人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创业例子。
  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史建明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国际企业管理专业,与他的另一位合伙人汪得宏一样,在刚刚踏入30而立的门槛之际,职业生涯上已经有了长长的一串跳槽名单:从宝洁公司的助理品牌经理、可口可乐品牌经理、百时美施贵宝高级品牌经理一直到今天的迈迪顾问公司创始人,他用了7年的时间,为什么选择了创业的方式?史建明表示:“在绍兴会议上,大多数人都在讨论我们这个群体应该真正走出一条适合于我们发展的道路,但最后却发现能够行动起来的人很少,在这个时候,发现汪得宏、曲向明却也有这种自己创业的意思,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幸运的是当时贵州的一个大型企业也有一个单子可以适合我们去做,因此,我们开始了自己地创业。”
  亿唐“半创业”的尝试
  为什么离开宝洁?也许100个宝洁人有100个离开的理由,但骨子里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条,行业面有不同,知识面也就有不同,汪得宏离开宝洁品牌经理这个职位的原因是当时的亿唐网站市场总监的位置在等待着他,这也许还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当时正是网络经济烽火连天的时刻,而电子商务、BTOB、BTOC已经成为一种新经济的符号,汪得宏们当然不想被落下,从清华大学环保专业毕业的汪得宏曾经是国家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组的成员,现在那些高中老同学已经全部到了美国,作为由此被保送上清华的他笑着表示:当我那些同学在热火朝天的为高考玩命时候,我正在悠闲的打扑克牌呢。
  从化学到环保专业再到宝洁公司负责营销的品牌经理,汪得宏的职业发展里程是一种跳跃的感觉,所以,他需要一种踏踏实实地创业的感觉,而当时的亿唐网站也正符合这种状态,王表示:“当时我到上海一看,真的三四个人、一两条枪,甚至是还没有办公场地,于是,我们就在当时的COO常东生家里的客厅里办公两天。”
  “那时的我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当然是相对而言,由于风险投资的到位,亿唐网站顺风顺水的发展起来,但办公室刚刚安顿下来后,CEO就下命令,到广州开辟亿唐分公司,于是,我又一个人回到了广州,在这个过程中,我完全是一种自我创业的感觉,薪酬当然并不是最低的,大约在一两万元吧,但当时的确是不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公司强调的是股权,而所有的工作也就是为了这个目标——上市。”
  “在1999年3月我离开了亿唐网站,在那个时候,上市已经不再可能,当然,如果继续做下去,也还可以,但那又是一种打工的感觉了,我是一个不安份的人,所以,我选择离开,于是,就有了与史建明合作的上海迈迪顾问公司的诞生。”
   自述宝洁
  宝洁教会了我什么
  赢周刊记者张韬/整理
  记者与史建明的结识是一种缘分,并且在这种缘分的推动下,我们共同努力着试图来分享他曾经效力的、并且直到今天仍以此为圭皋的宝洁的管理思想以及仍与他一起奋斗的朋友与曾经的同事,毫不讳言地说,这几乎是一种洗脑的过程,在震撼之后的今天,他们终于能沉静下来——思考,于是,我们有了以下反省式的自白。
  Fight for ererything
  史建明表示:在我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和现在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和封闭(当然,与在此之前相比肯定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时学习管理学时,基本上所有的教材都是根据西方的理论发展而来的,那时候在教材里面有很多离我们很遥远的企业作为例子,比如IBM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也包括宝洁公司。不过说实话,由于这些企业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差的太远,我基本上对书本上这些事情是糊涂的崇拜,有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味道,尽管对这些赫赫有名的公司缺乏真正具体的了解,也差不多是言必称外国公司。其实,当时管理学书里面有不少关于宝洁公司的介绍,但是由于很多书都翻译为普罗克特-甘布尔公司,所以等到宝洁来到南京大学招聘时,我都不太知道宝洁是什么样的公司。在那时候,南京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学生大多数把省级外贸公司、银行等当作好工作,选择去外企的例子不是特别多。
  由于宝洁的招聘实在做的太好,即便在求职这个对学生比较困难的关口,自己第一次感觉自己被人当作人来看,就是在这种感觉的驱使下我应该说是有些带着盲目的理想主义来到了宝洁。当时我的家人甚至很怀疑这是否是一个骗局!
  进入宝洁之后,曾经枯燥的关于跨国公司的描述一下子生动的展示在自己眼前。这种震撼对我来说真的是空前的!多年来我们都被教育来要听话,顺从等,但是,突然发现,进入宝洁之后,在一贯“听话”的原则指导之下的自己变得愚蠢的不会说话也不敢说话了,而且这不只是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态的问题。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必须做回我自己,勇敢的去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即便错了也无所谓。我当时的老板就不停向我灌输:You have to fight for what you want,(你必须去争取得到你想要的)。找到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感觉我比大学时还更加有冲劲了。与我当时的许多同学相比,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骄傲,因为我比大学还斗志昂扬的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另外,曾经在管理教材中的各种理论,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在学校里还在讨论那些概念的时候,宝洁已经在不折不扣的做了,这些生动的跨国公司的管理实践让我们当时学的那些空洞的说教显得除了苍白还是苍白。
  这样一些空前的震撼让我被宝洁折服了,发自内心的折服了?我开始奉宝洁的训条为神明,宝洁怎么做在很长的时间里,确切的说直到最近这两年,是我判断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兼听则明的古训逐渐被抛在了一边。而且,由于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宝洁圈子的人,对宝洁以外的中国的认识就特别的局限。甚至夸张的说是一种“不知有宋,无论魏晋”的状态。
  The Art of War
  在我离开宝洁,特别是开始自己尝试创业时,才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我曾经和一位朋友谈到过我的感受,我说,我曾经十分笃信跨国公司的一切,但是,当我花时间冷静的观察和思考这些经验时,我突然意识到,不论国内国外,都有井底之蛙。我很惭愧的意识到,也许我在大力推崇跨国公司的一切时,又不小心掉入了另外一口井,由于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井中,我惊叹于该井的与众不同,沉醉于这口井外的一小块蓝天而难以自拔。
  我也曾经不停的问,是不是宝洁的思想错了?再仔细想想,其实是自己把宝洁的思想教条化了。由于自己的经历有限,生活范围有限,使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是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之中,我开始去读中国的历史,去读一些经典的典籍。令我汗颜的是,身为中国人,我怎么对我们的一些光辉的思想这么无知呢?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简单把这些经历了几千年历史考验的思想作为过时的东西不屑一顾。我有时就想,我们都在口口声声说爱国,但是我们爱的中国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连自己的一些传统的精华都一无所知,我们爱的中国不是太肤浅了吗?我想起了几天前一位哈佛的MBA朋友(她之前也是宝洁公司的)说的一个故事,一天上课时,教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一本叫做The Art of War?如果直译成中文就是:战争的艺术?,她也奉若神明,等到一去检索,原来这本书就是中国的孙子兵法!可叹啊,在我们把我们的这些古董们越扔越远时,醉心于国外最时髦的理念时,居然还有外国人在研究我们的典籍!谈到这,我又想起了日本松下公司的总裁20年前曾经评价说,松下公司的管理99%与西方公司都是相同的,松下的财务计划管理体系是学习欧洲的飞利浦公司,生产管理学习的是美国公司,而这1%的不同主要来是来源于日本的文化。正所谓:民族的就是国际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精髓扬的地方少了些,但弃的地方却似乎多了些。
  Get back to basics
  回头想一想,宝洁教给了我什么呢?除了专业的技能和态度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Get back to basics”?回归本色?,其实宝洁的所有的思想都是极其质朴的、任何人都能够理解的语言。为什么我不把这些思想用回到自己身上呢?作为身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人员,如果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怎么知道自己要走向何处去?其实,如果说的中国与外国管理相比,其区别也应该只是1~2%之间,而这些区别不在于技巧方法,更在于文化的本色。
  经过这些体验,现在我要求自己,回归本色,做一个了解自己历史文化中国人,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个中国的管理从业人员。
</FONT>
</TD></TR></TABLE>

Asura 发表于 2004-10-27 12:54:48

<P>谢谢</P><P>13323729177@zy165.com</P>

goodsnow 发表于 2004-10-28 10:02:13

不错呀!!!

fiercefire 发表于 2004-10-30 18:49:03

<P>thanks.</P>

bbwyj111 发表于 2004-11-20 19:18:23

<P>真的不错啦呀!多谢!</P>

babacui 发表于 2004-11-22 16:42:02

<P>不错,我也狂要!fansdesign@sina.com</P>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可口可乐茶饮料策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