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钧策 发表于 2010-10-13 10:07:38

[原创]对国内药谷热的冷思考

<p><font face="Verdana"></font>&nbsp;</p>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 王云</font></p>
<p><font face="Verdana">引言:</font></p>
<p><font face="Verdana">生物医药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广受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下医药行业的逆势增长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其社会关注程度。</font></p>
<p><font face="Verdana">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及中国市场强大发展潜力的双重推动下,国内药谷热持续升温,各类药谷项目密集上马,截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药谷数量不下百个,经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药谷不下50家,华西有科技部首个批准的“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四川成都药谷,长三角有上海张江药谷,浙江杭州药谷、江苏无锡药谷、浙江兰溪药谷、江苏常州“三药”生产基地等;西部有“现代化高科技生物工程工业园”新疆天山药谷;华南有号称“南国药库”海口药谷;华北有北京亦庄药谷、中关村药谷、天津国际创新药谷等;其他地区有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深圳医药产业园区等。目前国内主要的药谷及其分布参见图1。<br/>&nbsp;<br/>图1 我国主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布示意图</font></p>
<p><font face="Verdana">高烧不退,药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font></p>
<p><font face="Verdana">作为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集群发展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和成本,对于医药产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众多药谷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医药产业的逐步崛起,对于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众多药谷的集中上马,许多问题也逐步暴露。</font></p>
<p><font face="Verdana">1、缺少全面规划,重量轻质</font></p>
<p><font face="Verdana">我国针对医药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监管政策,同时也发布了“十一五规划”“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但缺乏对产业的整体性区域规划,各地药谷在产业定位上各行其是,导致我国药谷数量过多,而产业分布不尽合理,未来必将导致资源得浪费及恶性竞争。</font></p>
<p><font face="Verdana">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目前“药谷”的数量远超过美国、欧洲等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地区。以美国为例,其3/4以上的现代生物产业资源集中在9个都市圈,分别是波士顿、旧金山、费城、纽约、圣地哥、西雅图、Raleigh-Durham地区、华盛顿-巴尔的摩地区、洛杉矶;各类生物医药园区共16个。再如欧洲,其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数量也不过十数个,主要包括英国伦敦、德国莱茵河上游三角地带、丹麦-瑞典药谷等。</font></p>
<p><font face="Verdana">从产业分布来看,我国现有“药谷”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部沿海,这与我国药谷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政干预力度大是分不开的。在生物医药广受关注的大前提下,发达地区纷纷加大投资、提高优惠,希望以筑巢引凤、让利促销的方式获取快速的集聚效应,市场的作用被削弱,医药产业无法通过自发的市场组织而形成集群分布。未来,必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药谷集中区域的恶性竞争也将难以避免。</font></p>
<p><font face="Verdana">2、发展定位模糊,后劲不足</font></p>
<p><font face="Verdana">在我国药谷大量崛起的同时,各级政府急于追逐快速发展的规模及效益,对自身的发展优势、产业定位及发展模式并没有明确的认识,通常选择在发展中摸索改进,这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font></p>
<p><font face="Verdana">事实上,医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极长,细分产业众多的大产业,研发、制造、物流、器械、包装材料等各个环节及医药生产各细分产业在发展环境、需求设施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目前国内多数药谷在产业方面并未形成明确定位,为求快速产生规模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考虑当地优势及实力,不考虑未来发展重点,制药与医药相关的企业均举手放行,热烈欢迎。这直接导致了药谷内部企业分散,各自为阵,不能进行有效合作,也就不能发挥集群效应。未来,随着药谷数量进一步增多,部分优势药谷的快速发展,必有众多药谷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尴尬局面。</font></p>
<p><font face="Verdana">3、安全环保问题未能得到足够重视</font></p>
<p><font face="Verdana">有人把中国形象地比喻为全世界的“加工厂”。据统计,在中国采购的原材料(电子原配件和化工原料两部分)占全球采购的10%。随着跨国制药公司的生产线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中国制药工业的这一特点在近年来表现得尤为突出。制药工业排出的污染物通常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属于典型的“环境不友好型”,原料药生产企业更是其中的“排污大户”。</font></p>
<p><font face="Verdana">当前,各药谷都在积极追求快速发展,希望在这场选手众多的比赛中抢得领先地位,安全环保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9年上半年上海张江药谷的气体泄露事件、2009年下半年海口药谷的楼层垮塌事件都反映了这方面的隐患。2005年6月,位于浙江的某制药公司遭万名农民“围厂封锁”的对抗事件,则是环境污染与居民健康要求发生的一次激烈冲突。</font></p>
<p><font face="Verdana">然而,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药谷”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相关措施也不完善。如何处理产业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是地方政府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font></p>
<p><font face="Verdana">对症下药,未来发展中应保持冷静</font></p>
<p><font face="Verdana">为了促进我国药谷的健康合理发展,保证我国医药产业通过集群合作快速发展,未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在药谷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需保持冷静,多方调研,为地方经济及产业发展保驾护航。</font></p>
<p><font face="Verdana">1、加强产业规划</font></p>
<p><font face="Verdana">一方面,应从国家角度进行进一步的产业规划。深入分析我国各地医药优势产业及现有医药产业发展的分布,对医药产业的区域分布进行全面规划,对各地药谷的上马进行严格审核,既要保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又要加强宏观引导,全面规划,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实现全国一盘棋。</font></p>
<p><font face="Verdana">另一方面,各地方在进行药谷项目的建设发展中,要深入分析本地优势,了解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并制定产业规划,明确本地医药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及发展思路,以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font></p>
<p><font face="Verdana">未来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有必要根据国内高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调整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持高新区持续竞争力。国家有关部门应对各高新区实行分类指导、定期评价、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font></p>
<p><font face="Verdana">2、促进集群合作</font></p>
<p><font face="Verdana">在区域产业布局及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出台各项政策,进行产业引导,促进各地药谷与其周边药谷进行互动合作,逐步实现产业配套及集群发展。</font></p>
<p><font face="Verdana">同时,大力鼓励发展相关服务产业,包括科研中介、金融中介,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及环境,引导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孵化器的设立,着力打通医药产业配套关联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模式。</font></p>
<p><font face="Verdana">3、规范产业标准</font></p>
<p><font face="Verdana">2007年10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颁布了《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这是国家首次专门针对制药工业污水排放发布的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此系列标准共分6大类,分别是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和混装制剂类。新政策提高了现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求新建制药企业必须按新标准设计和生产,老企业则在3年过渡期内完成整改。</font></p>
<p><font face="Verdana">未来,国家应汲取国际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医药产业进一步规范、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环保、安全标准,并设立奖惩机制,促使各制药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关注长远利益。</font></p>
<p><font face="Verdana">我们相信,在国家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市场与时间的严格考验,一批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的“药谷”将会难以为继,真正具有发展潜力及优势的“药谷”将肩负起我国医药工业繁荣的重任,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贡献力量。</font></p>
<p><font face="Verdana">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市场部,010-59082979</font></p>
<p><font face="Verdana"><br/></font><br/>&nbs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对国内药谷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