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5"><strong>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br/></strong></font></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刘云婷</font></p><font face="Verdana">
<p align="left"><br/>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br/>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 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br/> 截至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以占全国25.5%的人口,实现了全国GDP的46.5%,工业增加值的49.9%,服务业增加值的51.3%,出口的77.9%,利用外资的93.7%和科技研发投入的57.5%。研究预测,未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GDP贡献率将超过70%。<br/> 三大城市群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京津冀更是立足于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发展而成的两市一省城市群,在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br/> 1、规模与形态<br/> 京津冀城市群跨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除京、津二市外,还包括河北省境内的唐山、秦皇岛、保定、沧州、廊坊、遵化、丰南、迁安、定州、涿州、安国、高碑店、任丘、泊头、黄骅、河间、霸州、三河等,共计20个城市。<br/>人口共计5122万,土地面积9.27万平方公里,分别占京、津、冀地区城市总人口的61.5%,城市面积的44.2%。<br/> 2、地位与作用<br/>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政治、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北京在知识以及高科技方面的优势,更确立了它的核心地位,另外,其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独特的政治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天津,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港口交通方面至关重要,另外,在制造业方面也十分领先,人才、科技竞争力也较强。<br/>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国家战略之后,以及整个城市群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核心重要区域的地理位置,京津冀城市群的地位日益重要,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br/> 3、发展情况<br/> 截至2007年底,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已达到25069.2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2%,这一比重比2004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延续了10年来持续小幅攀升的态势。另外,最近五年来,京津冀城市群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不断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下降,可见,消费对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在不断增强。<br/>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城市群已经形成了较明显的产业梯度。近几年,产业梯度结构日益明显,2007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区位商达到1.84,天津市第二产业的区位商为1.17,河北省第一产业的区位商为1.21。<br/> 4、问题与局限<br/> 尽管京津冀城市群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也可谓迅猛。但是,从经济总量上看,京津冀城市群仍然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知名的巨型城市群相提并论。<br/>总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环境、体制和交通等五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该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br/> (1)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 <br/> 京津冀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未能形成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经济中心、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有竞争力的经济区域。 <br/> (2)核心城市与周边联系薄弱 <br/> 目前,大北京地区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开发、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 <br/> 北京的经济发展未能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繁荣。区域差距的加大,使经济落后地区不仅个人收入偏低、群众生活困难,而且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文教卫生等发展所需的资金严重短缺,并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br/> (3)区域环境问题严峻 <br/> 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京津冀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在下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然呈恶化的趋势,空气污染依然严重,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面状污染,水位持续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br/> (4)城市各自为政缺乏合理协调分工 <br/> 目前,大北京地区范围内行政地位或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畸形竞争,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城市之间利益冲突,无行政隶属关系、经济实力不相当的城市之间不规范竞争。一方面,恶化了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发展模式也扭曲了北京的城市职能,加剧了首都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环境负荷加重的局面。 <br/> 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导致区际分工弱化和结构趋同,反过来又引发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竞争,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整体经济效益下降。 <br/> (5)城际交通缺乏足够重视 <br/> 目前,京津冀区域交通网总体布局存在缺陷,铁路与公路网络都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以致关内外的交流必须通过北京枢纽或天津枢纽,为二市带来了大量的过境运输,干扰核心城市交通。同时,京、津两大交通枢纽的分工与协作不善,忙闲不均。 <br/> 京津冀地区对城际交通线路的网络建设缺乏足够重视,不能充分满足城市客货运输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需求。 </font></p>
<p><font face="Verdana">波士华城市群发展经验</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简称波士华(Boswash)城市群,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群,也是世界上发育最完善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经验很值得借鉴。<br/> 1、规模与形态<br/> 波士华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从马萨诸塞洲的波士顿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从波士顿向南, 经过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40多个卫星城镇,连绵不绝,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大都市带,其形如带状,长约965 公里,宽48—160 公里不等,包括大大小小200 多座城镇,面积约1318万平方公里。<br/> 波士华城市群人口众多,并主要集中在五大主要城市。纽约大都市区人口为827 万,而纽约东北新泽西长岛联合大都市区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800 万。其他几个大都市区的人口分别为:波士顿287 万,费城48517 万,巴尔的摩23812万,华盛顿39213 万。五大都市区人口占整个大都市带人口的半数。<br/> 2、 地位与作用<br/> 波士华是世界上发育最成熟的大城市带,也是美国最大的大城市群。虽然面积仅占国土的不到1.5%,却集中了全国近20%的人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300多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br/> 此外,它还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在贸易、金融、运输和科技等方面更为突出。被称为“美国经济地理的枢纽”。它更是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地区。这里拥有多所美国著名大学(哈佛、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大学生数占全国的1/5强。其中,纽约占非常重要地位。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不仅美国的大公司、大银行集中在此,而且也是全球大公司、大银行的集聚之地。同时对外贸易发达,占全美对外贸易额的1/10。<br/> 3、演化过程<br/> 波士华城市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最终发展成为一个跨州际的巨型城市群。<br/> (1)孤立分散阶段<br/> 1870年以前,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总体而言,各城市独立发展,城市间联系相对薄弱,众多中小城市呈松散分布状态,地域空间结构十分松散。<br/> (2)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br/>1870-1920年,随着美国产业结构变化,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数量增加。以纽约、费城两各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形成,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br/> (3)城市群雏形阶段<br/>1920-1950年,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建成区基本成型,中心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当单个城市中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心集聚达到顶点的同时,城市发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向周边郊区扩展,逐渐形成大城市群。<br/> (4)城市群成熟阶段<br/>1950年以后,属于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科技迅猛发展,交通和通讯发生革命,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导致都市区空间范围扩大,并沿着发展轴紧密相连,城市群自身的形态演化和枢纽功能逐渐走向成熟。波士顿、纽约、费城和华盛顿四大都市圈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后发展为跨越数州的城市群。<br/> 4、城市分工<br/> “波士华”城市群中各城市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在大城市群内发挥着一定的功能,构成了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br/> (1)纽约<br/> 纽约是“波士华”城市群的核心,为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城市职能是综合性的,影响则是全球性的。虽非首都,却发挥着国际政治中心的职能,联合国6 个主要机构中的5 个设在这里,12 个常设辅助机构中,也有5 个在纽约。纽约的经济功能突出表现在金融、贸易和管理等方面,其一举一动仍在左右着世界的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br/> (2)费城<br/> 费城是该城市群中的第二大城市,是一个经济结构多样化的城市。其重化工业发达,为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全市就业人口中2/5从事制造业。此外,费城港也是美国主要港口之一,主要承担近海航运,同时它还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br/> (3)波士顿<br/> 波士顿是有名历史文化名城。尽管市区人口不到60万,却拥有16所大学,波士顿大都市区有大学60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皆在该区,该区注册学生总数达25万人。另外,波士顿工业比较发达,原以纺织、造船等传统工业为主,现取而代之的是高技术工业。以波士顿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已经形成一个高技术工业群,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美的微电子技术中心。<br/> (4)华盛顿<br/> 华盛顿位于该城市群的南端,是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各国中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华盛顿主要以为行政和文化机构服务的印刷出版业、食品工业、高级化妆品等为主。另外,旅游业也比较发达,为市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br/> (5)巴尔的摩<br/> 巴尔的摩是美国东海岸重要的海港和工商业中心,在对外贸易在城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依靠引进原料发展钢铁、造船和有色金属等工业。</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经验与启示</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对于京津冀城市群而言,想要切实深化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城市群,必须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波士华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更多启示。<br/> 1、波士华城市群的成功经验<br/> (1)城市规划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并持之以恒。<br/> RPA(纽约区域规划协会)作为非官方和非营利性组织,迄今为止,RPA共进行过三次纽约区域规划。通过综合规划区域发展,保持纽约作为世界一流城市地位,并考虑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br/> (2)合理进行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使区域经济得以整体、协调发展。<br/>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工格局,中心城市以其科技、资本和产业的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先导创新作用,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既成功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地位,也使周围地区获得发展契机。<br/> (3)纽约与周围城市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和产业链形成,成为整个区域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br/>在城市群形成过程中,有序的区域分工格局可以从港口间合理分工得到反映。纽约港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巴尔的摩作为矿石、煤和谷物的转运港;而波士顿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同时兼有渔港的性质。这些港口通过有序分工,构成分工合理、运营灵活的港口群。地区的多样化、综合性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br/> 2、对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启示<br/> 京津冀城市群必须制定良好的发展战略和多种可能的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迫切需要。<br/> (1)核心城市“有机疏散”与区域范围的“重新集中”相结合,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 <br/>对核心城市无序的过度集中进行“有机疏散”,缓解空间压力;与此相配合,在区域范围内实行“重新集中”,努力使区域发展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形态转变,形成完善的城镇网络,在展拓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促进区域整体均稀发展。<br/>区域的空间结构从“星形结构”(指只从一个中心城市向四周放射)向“双核心/多中心”转变,在发展中谋求多方面动态的相对平稀。<br/> 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保为两翼,根据需要与可能,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br/> (2)实现大北京地区土地整体利用,综合平衡,强化生态建设。 <br/>土地是大北京地区最为有限的、共同的资源,其利用必须兼顾短期与长期的需要,兼顾地方局部利益和区域共同利益,实现大北京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平衡与总体管理。<br/>以环境容量为前提,大力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区,明确划定保护地区或限制发展地区,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保护缺水地带的农田和林地,发展生态绿地,改善地表覆盖状态。<br/>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沿燕山与太行山山前、滨海、交通干线,开拓城镇发展地带,优选城镇走廊。<br/> (3)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组发展空间。<br/>区域交通技术的进步带来城市之间时空观念的更新,为地区空间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可能性。要积极推进城际快速轨道网络建设,强化通道运载能力,为城市布局的扩展和城市体系的组织创造新的条件。<br/>京津两大枢纽进行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br/>加强航空港、海港、信息港等交通通信枢纽与区域及城际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的有机联系。留出足够的发展余地,建设国际枢纽机场。沿海港口加强协作,合理分工,形成港口体系。<br/> (4)采取“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发展模式,塑造区域人居环境的新形态。<br/>沿交通轴,在合适的发展地带,布置“葡萄串”式的城镇走廊。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葡萄珠”的大小和内容,并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在适当的地点,布置科技产业园区等新的城市功能区。<br/></font></p> 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