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君王”开创了管理者的第一个原型
<br/><p align="center">“君王”开创了管理者的第一个原型</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left">中国最早担任“君王”实职的,应该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一说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则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因为没有详实的史料,中华文明初创的这段历史,更多的是传说、寓语或神话。但我们大略可知,这些最早的王者,是当时号召 力极强的群众领袖,或者可称为成熟期的氏族首领。 </p>
<p align="left">我们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他们成为最早的人类领袖?</p>
<p align="left">有一个答案是他们似乎具备超乎凡人的能力。试想构成人类文明基础的重大发明,很多是由这些人类的第一代巨匠创造。包括种植、养殖、文字、历法、医药、食 物、衣服…今天我们为某些产业或科技的创新而欢呼,但与“三皇五帝”的发明创造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这些远远超越时人的智慧,加上他们神奇的长寿(传说都 在百岁以上),使他们在那个蛮荒时代,有如神人般得以拥戴。后来的帝王大多也有“非常”之才具,即便进入“清朝末代”,历位君主也都发愤努力,军事武功和 书画文章一样不敢懈怠。史上无能之辈为君的也有,很少,也做不长久。</p>
<p align="left">另一个答案是他们似乎确有高尚而无私的德行。 “禅让”的故事今天的小学生都耳熟能详,而《三字经》、《五字鉴》等所生动记载美德美行,早就让历代的小学生们顶礼膜拜。以至于孔子决心毕其一生来恢复先古帝王创造的政治文明。</p>
<p align="left">三皇五帝之后的君王,可谓良秀不一,功过各异。据统计,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无论正史、野 史,这些皇帝的言行和评介无一遗漏。有的被赞一代天娇(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的被贬昏庸无能(如商纣王、晋惠帝和隋炀帝),也有的虽治国无能却不输才德(如宋徽宗的书画和唐高宗的德行)。</p>
<p align="left">我们受过的教育说历史是统治阶级所编撰(虽然创造历史的是人民)。但透过不同的记述和传说,我们还是能大略识别出这些人间王者,何以获取了大众的拥戴和臣 服?答案可能是“超凡的才能”令他们创造出震憾性的奇迹,让凡夫俗子追随其后。也可能是“出众的德行”让他站上道德至高点,而其领导权就拥有了合理性基 础。也许是“非常的手段”或“天命的安排”,某种偶然性,让他而非同样具备超能和德行的其他人戴上王冠。但天命(或个人命运)已超过了管理学研究的围范。</p>
<p align="left"> 作为管理者的第一个原型,皇帝管理权的获得基于超能、德行或天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不同管理者拥有合法性的共同基础。那就是:他在做事的技能上必须 高于普通人,而他在利益的分配上又有足以赢得众人信任的品德,加上一些说不清楚的偶然性。</p>
<p align="left">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君王原型中的“被管理者”。他们何以臣服于他?我们起码发现了其中的三个原因。</p>
<p align="left">其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且不同个体的能力差异很大。所以一方面要追求人的群体化和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必须认可最强势的个体拥有更多的支配力。这种支配的权 力既包括分工和劳作的策略、方法,也包括分配规则的确定。</p>
<p align="left">其二,个体人的寿命有限,经验、习俗是有限生命中产出最大化的有益工具。逐步累积的制度模式随社会演变而不断优化和调适,而不是突变。文明创始时代的卓有 成效的皇帝原型,被当成有效的基准模式而贯彻。以至于“国必有君”成为无可置疑的信念。至今也是。</p>
<p align="left">第三,一旦管理原型中一种基准要件确定(比如君王的统治权确定),其他的要件将因应而产生,系统经自我调适而逐步稳定。此后,即便有少数个体因自我意志和 自我价值诉求而对抗系统,也很难再撼动整体。这也是为什么历朝都有造反的,却没有几个能成功,就算是“成功”的,也只是由自己再做还皇上,复归于君王原型 的统治系统。</p>
<p align="left">我们同样能理解,这三点也是后来的管理原型中,被管理接受管理的基因。</p>
<p align="left">在“你情我愿”(起码表面如此)中,君王原型的管理似乎是合目标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但这一原型又有其内在的缺陷。缺陷的核心在于皇帝本人:皇帝担当了 “神”的使命,但他终究只是一个“人”。这是其回避不了的内在矛盾。一个集中了全部最高权力的人,如何让他的决策不出错?靠武功、文章和字画,仍然不够。</p>
<p align="left">在这种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皇帝可能的选择是:一、降低目标:从“天下人”利益最大化,改为“集团”或“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也正是自秦始皇后历代君王实践的目标,自利化的政策底线是:民众的反弹不会危害到皇权的稳定。二、降低民智:以不同方式降低民众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一方面是选择性教化, 如独尊某术,对异端思想严厉打压;另一方面是不断神化或玄化皇权。三是依靠幕僚。幕僚必须具备管理上的专业能力,且忠于他的职责。为此可以获得高于其他被管理者的利益。这为“皇帝原型”下的管理实践创新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并演变成了管理实践中的第二个原型:官僚原型。群体中具备较高智力和技能者找到了出路,而原本他们是最可能对抗和破坏皇帝原型的。</p>
<p align="left">我要补充说明一下:尽量君王们有多种方式来应对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大多数的皇帝仍因不堪使命和责任压力而陷于人格扭曲和精神错乱,看看历史上的昏君、暴君即知。所以,在第一个管理原型中,第一代管理者-君王,在某种角度看成了社会治理模式的牺牲品。</p>
<p> </p>
<p align="left">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