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略钧策 发表于 2010-3-2 13:22:16

[原创]成功并购澳洲矿产资源企业的法宝

<p>  新近发布的《中国崛起:海外并购新领域》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总共有61宗,金额总计212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持续集中在能源、矿业和公用事业。自2003年初开始,该行业的交易占海外并购总成交量的29%,价值则为总值的65%。今年前三季度这两项数字则分别上升至40%和93%。 <br/></p>
<p>  进入10月以来,中国企业对澳大利亚的投资开始发力,一系列投资并购风起云涌,并主要集中于能源、矿业资产投资。 <br/></p>
<p>  10月,兖州煤业以33.3亿澳元收购澳洲Felix资源公司,成就中国企业在澳洲最大一宗收购案; <br/></p>
<p>  11月,四川汉龙集团以2亿美元收购澳洲钼矿公司55.3%股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民营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的最大项目; <br/></p>
<p>  包钢最近也以不超过4,000万澳元认购了南澳大利亚州Bungalow磁铁矿矿床最多50%股权; <br/></p>
<p>  宝钢与Aquila资源有限公司最近刚刚完成股权交接仪式,正式收购其15%的股权,从而成为该公司第二股东,相比其他中资企业的海外收购,这项中澳资源交易从签署协议到完成股权交接,仅用了3个月。 <br/></p>
<p>  一系列的利好消息,跟之前中铝收购力拓惨败,中铁物资收购澳大利亚联合矿业公司受阻,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放弃对澳稀土矿企莱纳斯公司的股权收购形成鲜明反差。为何短短数月之后,中国企业对澳大利亚能源和矿业的投资就能“大获全胜”?难道是澳大利亚政府的政策发生了转向?笔者与澳大利亚的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投资界朋友打过二十多年的交道。最近通过与他们的集中访谈,对于这段时间国内企业对澳大利亚能源、矿产企业的并购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 <br/></p>
<p>  首先,在合作伙伴的选取上,切忌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贪“大”。我们看9月以来的这一连串并购,从国有钢铁巨头宝钢到四川的民营企业,选取的合作对象澳大利亚Aquila公司和澳洲钼矿都属于澳大利亚“第二眼美女”的公司,跟力拓这种“名媛”相比,在澳大利亚受到的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以及民众的关注都自然要小很多,离聚光灯较远,具体操作的空间也就更大,收购阻力较小。另外,通过与澳洲企业界的人士接触,发现当地的中小企业有很强的与我们合作的意愿。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们渴望来自中国的资金,觊觎中国的市场以及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因此只要我们和他们共享一定的利益,他们是非常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并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各种资源为我们的并购铺平道路。 <br/></p>
<p>  其次,合作形式可以多样,重视谈判的作用。我们要秉持一个原则,只要不触碰法律、政治的底线,一切都是可以谈出来的。对于收购海外的能源、矿业企业,无论我们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成功的可能,关键是看我们具体地怎么操作。今年8月,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综合矿业公司Aquila签署股权合作协议。两个月后,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批准宝钢集团收购最多不超过19.99%Aquila股权的申请,以及一名宝钢在Aquila公司董事会的席位。宝钢作为具有国家背景的央企,收购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多少还是有些敏感。对此,宝钢将收购申请重新修改,将股权比例改为了15%,并派出一名中方人员进入Aquila董事会,从而保证了收购的顺利进行。而对于兖州煤业来说,具有地方国资委背景的国企身份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在与外方的谈判过程中,选择淡化处理其“出身”,突出其在纽约上市这一国际化形象,强调其市场化运作水平,最终也顺利实现了收购。 <br/></p>
<p>  第三,注意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本身能源、矿产就属于敏感性行业,涉及国家安全,政府、媒体和民众格外关注甚至过分敏感都可以理解。就如同我国的稀土矿,作为稀有的国家战略资源,当政府和民众意识到我国稀土被贱卖,便立刻着手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控制稀土出口,实行稀土出口配额,不再批准新的稀土矿开采权,以增强对于稀土的国家控制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澳大利亚政府最终插手中铝入股力拓一案。他们担心中国的国有企业控制了他们的战略物资,担心中国央企的持续收购会打破其已经成型的价格同盟,致使澳洲本土企业丧失资源定价权。同时,中国企业收购之后,贱卖资源也是他们的担忧之一。不过商业世界中,利益永远是唯一的驱动,只要愿意与对方分享利益,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市场等,在不触动对方战略性资源、国防资源,对其国家利益没有危害的前提之下,合作还是有可能的,兖州矿业和宝钢的成功并购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br/></p>
<p>  第四,选取恰当的并购时机。10月以来澳洲外商直接投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著名的美国私募基金德太投资在澳大利亚成功套现,获得暴利退出,引发澳洲税务局官司,澳洲税务执法部门由此加大了对外国资金的监管力度。一时间国际上对澳洲的投资环境产生了怀疑,大量的国际资本对澳大利亚投资持观望态度。在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未散去,澳洲政府需要大量吸取海外投资的背景下,来自中国的并购相对来讲还是较容易通过政府审批的。 <br/></p>
<p>  商业的世界中,利益永远是核心。只要我们遵循双赢的游戏规则,换位思考,选择合适的项目,恰当的时间,以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交流,一切都是可以坐下来谈的。 </p>
<p align="center">&nbsp;
<p align="center">该文已发表在《公司金融》2010年12月16日刊上
<p align="justify">  (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任何发表、转载须先得到许可,联系方式:010-59082888-2979/2981)</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成功并购澳洲矿产资源企业的法宝